中評社北京7月4日電(作者汪毅夫)福州歷史文化名人陳景亮(1810—1884),有“北闈南元”之譽。在我看來,他的功名宜有説焉。曾聽得人説,陳景亮是清代道光二十年的解元(即鄉榜舉人第一名);也曾聽得人説,陳景亮是當年“北闈第一名”。然而,查清道光二十年庚子恩科(1840)《福建鄉試題名録》,該榜解元是池劍波而非陳景亮,名録裏也看不到陳景亮(却見福州另一歷史文化名人郭柏蒼)。陳景亮當年顯然不是從福建鄉試勝出爲舉人的。查清道光二十年庚子恩科(1840)《順天府鄉試題名録》,陳景亮名列該榜第二名,該榜解元是天津劉曰萼,陳景亮名列其後。陳景亮雖非該榜解元(即當年“北闈第一名”),却是當年的“北闈南元”。
現在談論“北闈”和“南元”的話題。“北闈”指順天府鄉試。多年前,我曾撰《長話短説道北闈》介紹説:“清沿明制,在京師設順天府,置順天府尹”(引自白鋼《中國政治制度通史》,清代卷,第16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順天府級别上高於府、也高於道。其行政長官順天府尹(由大學士或部院大臣“領其事”者稱兼尹)的官秩爲正三品,比知府(從四品)高3級,比守巡各道(正四品)高2級。順天府尹的官秩低於各省總督(正二品)、各省巡撫(從二品),但可以直接向上奏事,不必經由督、撫轉奏。據説,清代三品官用銅印,唯順天府尹用銀印。主持順天府鄉試是順天府尹的“職掌”。鄉試屬於省級科舉考試,各省鄉試在本省考選舉人,唯順天府鄉試是面向全國的。據清人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月版),順天府從“本朝之有鄉試”始,就是全國15個鄉試單位之一,其録取名額中有北國子監的“北皿字號48名”,後來位於南京的南國子監裁撤,江南鄉試録取名額裏的“南皿字號38名”也歸於順天府鄉試。“皿字號”是國子監生的保障名額。“國子監肄業生徒,有貢有監”,謝青、湯德用《中國考試制度史》(合肥,黄山書社1995年2月版)描述道:“鄉試的前一年,國子監就發佈文告,要求願赴順天鄉試的各省貢監生携帶本籍公文、各旗貢監生携帶本旗公文於鄉試年二月到監報到”,經國子監考到、録科兩種考試後,填寫親供,由國子監詳列清册,於鄉試前十日送順天府,取得順天府《官券》即準考證後即可參加順天府鄉試。南國子監裁撤後,“北皿字”和“南皿字”循例分别録取、排名,然後合併,以前十卷“進呈御覽”後發表。清人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5月版)記;“順天鄉試,例於九月朔呈進中式前十卷。辛卯,上以解元文甚不佳,移第三,以南元爲第一。髮卷出,奏事太監曹某奏:‘順天榜向以順天省人爲第一’。上乃易還之。”據我所知,姚元之(1776—1852)生平經歷亁、嘉、道、咸四朝,他所記“辛卯”當爲清代道光辛卯(1831);他曾任道光甲午科(1834)順天府鄉試的主考之一。“順天榜向以順天省人爲第一”,而不以南元爲第一。這便是陳景亮作爲“南元”名列清道光二十年庚子科(1840)《順天府鄉試題名録》第二名的原由,及其“北闈南元”之譽的來由。
附帶言之,陳景亮官至雲南布政使,其後人代有名人出(如子陳承裘進士等、孫陳寶琛進士等),爲福州歷史文化增色不少。又,台灣首位進士陳夢球也有“中北闈”即從順天府鄉試勝出爲舉人的經歷。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