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274. 清代征戍台灣的福建將士

  中評社北京6月10日電(作者汪毅夫)我在中國評論新聞網寫的《清代班兵制與福建戍台將士》,雖僅千字,却講明瞭史上一事之梗概:1683年施琅統率的福建水師“進剿台灣官兵”,在1684年由征戰轉爲戍守,成爲清代首批福建戍台將士;從1684年到1895年的211年裏,戍守台灣的重大任務,主要是由福建將士組成的班兵擔當的。今天要補充説明的是,除了班兵,當台灣聞警,還有福建將士及時奉命出征、戍守台灣。在福建,迄今留存有紀念清代征戍台灣的福建將士的碑刻和義冢。我所聞見的有: 

  1.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閏六月十六日至二十二日,福建全省水師提督施琅率軍“以七日夜破數十年盤踞之賊”,攻克澎湖。是役也,有總兵朱天貴、遊擊趙邦試等將士392人陣亡。施琅統率的“進剿台灣官兵”,包括福建水師中、左、右、前、後各營,和福建金門鎮中、左、右各營,銅山鎮中、左、右各營,海壇鎮中、左、右各營,同安鎮城守營,興化鎮中、左、右各營,閩安協中、左、右各營,及浯嶼營、圍頭營、烽火營、龍江營、灌口營等。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福建陸路提督藍理在厦門萬石岩中岩建祠紀念“澎湖陣亡將士”,並立“澎湖陣亡將士之靈”碑(圖一)。藍理於1683年澎湖之役時任福建水師右營遊擊;“澎湖陣亡將士之靈”碑今列爲厦門市文物保護單位。 

  2.福建銅山鎮中、左、右各營征、戍台灣(包據澎湖),從1683年“進剿台灣”始,200餘年不曾或缺。在閩南方言裏,“銅山”和“東山”是完全同音的。銅山鎮(汪按,清代軍事單位分鎮、協、營、汛等)駐紮的水寨今稱銅山古城,址在今之東山縣銅陵鎮。澎湖是銅山班兵常駐之地。清代戍守澎湖的銅山兵人數,與時有所增减,然而其規模總不下於120人之譜。胡建偉《澎湖紀略》(1770)記其總數爲135人(戰兵64人、守兵71人);蔣鏞《澎湖續編》(1832)記其總數爲431人(戰兵180人、守兵251人);林豪《澎湖廳志》(1893)則記其總數爲124人(戰兵49人,守兵75人)。在銅山班兵的故鄉福建東山,“東山戍守台灣將士墓群”(圖二)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清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海軍中將西鄉從道率軍3000名入侵台灣。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楨被“授爲欽差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以重事權。所有福建鎮、道等官均歸節制;江蘇、廣東沿海各口輪船,準其調遣,俾得與日本及各國按約辯論,而於徵調兵弁船隻事宜亦臻便捷”(《清實録》同治十三年,1874)。當年,有福建閩安協左、右營官兵隨沈葆楨征戍台灣,他們中有135人戰死或疫病而死,歸葬於閩安虎頭山。其墓園稱“(同治甲戌)戍台故兵義冢”(圖三),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附帶言之,東山銅山兵、金門浯嶼兵同澎湖的關係並不始於清代康熙年間、而始於更早的明代萬曆年間。林豪《澎湖廳志》(1893)記:“萬曆初,倭寇猖獗,始分銅山、浯嶼二游兵,分班輪戍”。雖然“亦僅春秋巡警,有名無實”,但這畢竟是福建將士東山銅山兵、金門浯嶼兵參與澎湖防務的更早的記録。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