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266. 祈風與禱雨

  中評社香港5月13日電(作者汪毅夫)1998年12月9日,福建泉州南安九日山下,有一場“祈風儀典仿古表演”。我躬逢其盛,在現場仔細觀察,認真記録。古之祈風儀典主祀通遠王,今之仿古表演亦在祭台正中掛着通遠王的畫像。當時,有位老者告訴我,通遠王是以“祈風禱雨悉奇應”有名於時、有名於世的。查看文獻,果然看到相關記載。通遠王又名樂山福王、樂山神、樂山善利王、通遠仙翁、白須公、通遠善利廣福王、白衣叟、福佑帝君等。樂山位於福建永春縣。宋人王國珍《昭惠廟記》記:“吾泉以是德公爲多,凡家無貧富貴賤,真像而祀之,唯恐其後,以至海舟番舶,益用嚴格。公嘗往來於烈風怒濤間,穆穆瘁容於雲表,舟有臨於艱難者,公易危安之,風息濤平,舟人賴之以靈者,十常八九”。明人黄仲昭《八閩通誌》記:“樂山福王廟,在縣東十五都,蓋樂山神也。甚着靈響,泉俗多敬祀之,宋封通遠王,額昭惠。嘉定中,歲大旱,郡守蔡襄禱祠下,甘雨如注。襄以狀聞,封善利王,尋加號廣福,又加號顯濟”。 

  信民對通遠王的祈風和禱雨功用,會因時、地不同而有看重和看輕之别。祈風功用可分爲定風和召風。在宋代泉州,通遠王最被看重的是其召風的功用。泉州是中國宋代主要的外貿口岸,出入泉州的“海舟番舶”,春夏借西南季風而來,秋冬順東北季風而去,南安九日山通遠王祠和通遠王,以其背山面水的地理位置和“祈風奇應”的靈驗傳説,被選擇作爲祈風之所和祈風儀典的主祀之神。然而,當後世航海技術漸次發達,尤其是機船、火輪出現以後,通遠王最被看重的召風功用也漸被看輕。在福建金門,宋代也有通遠王信仰傳入。道光《金門志》記:“通遠仙翁,宋時人。其先永春樂山隱士,後仙去,人稱白須公。初封通遠王,嘉佑間,以禱雨有驗,加封善利王,尋加廣福顯濟。咸淳中,降真浯州(汪按,即金門)海印岩,輒著靈響。島居者始作祠祀之。祠西有倒影塔,夜每放火,舟人遥望,以爲指迷海道。祈風禱雨,悉奇應”。金門地處海中,四面無高山屏蔽,中間有丘陵起伏,“故東北風三時不絶,颶風所發,甚於内地”。由於是風灾的常發地,通遠王的召風功用在金門完全被信民忽略,其禱雨功用却頗受看重。這是因爲,旱灾也是金門的多發灾害。劉敬《金門縣誌》(1921年修,福建師院圖書館1959年油印本)之《凡例》記:“(金門)陸地天然之水,只有後埯、董林二小溪。然尚來源不旺,未旱即涸。是言川不足賅海,言海已可賅川。此又金門特异之點也”。後埯溪舊稱洗馬溪,後埯溪與董林溪合流爲浯水溪,浯水溪爲全島最長的溪流,全長約7.5公里,中上段流經丘陵地帶之紅層,流少量微(金門雖有西江、東江、前江、後江,但所指皆海)。金門的淡水資源匱乏,抗旱能力低下,“水田稀少,所耕皆磽確山園,載種雜糧、番薯、落花生、豆,且常苦旱歉登,又無陂塘可以灌注,但於壟頭鑿井立石爲桔槔以灌之,務農者勞力習苦”。旱灾曾給金門人民造成巨大危害,如清同治七年至九年(1886—1870),金門連續三年大旱,旱灾造成饑荒,“民掘草根、煎干葉爲食,餓殍載道”。因應金門的旱灾,通遠王的禱雨功用受到金門信民的看重。 

  附帶言之,2018年8月,福建省向金門供水工程大功告成,開始向金門輸送淡水。兩岸一家親,衆人皆歡喜。惟有主張“台獨”的台灣政客,對此惠民大事不聞不問、不痛不癢、不歡不喜,誠可惡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