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191. 《蔣鵲踏枝》的故事

  中評社北京11月4日電(作者汪毅夫)1980年代,我寫過《台灣竹枝詞風物記(二十則)》(收汪毅夫:《台灣近代文學叢稿》,1990),《蔣鵲踏枝》是其中的一則。這則短文首先引用清光緒年間台灣詩人吴德功一首喜氣洋洋的竹枝詞:“喜鵲紛紛繞樹栖,台陽慣聽此禽啼。而今地氣由南轉,逐隊飛鳴過虎溪”。接着便説:“喜鵲在台灣有一個可以入詩的雅號:蔣鵲”。由此引出“台地無鵲”的記載,引述清光緒年間台灣兵備道唐贊衮《台陽見聞録》所記“台地無鵲,有太守蔣姓者,從内地購數百翼放之,今頗孶生,謂之蔣鵲”。然後説一通蔣太守的生平,引一首清干隆年間福州詩人鄭大樞《台灣風物吟》的“今宵牛女度佳期,海外曾無鵲踏枝。屠狗祭魁成底事,結緣煮豆始何時”,提一句清咸豐年間陳肇興的《赤嵌竹枝詞》(有句曰:“才過羅山喜鵲呼”)。臨末,呆呆發一回想:當“海外曾無鵲踏枝”之時,在台灣聽講“七夕鵲橋”故事,人們一定會以“台地無鵲”爲一大憾事,而當詩人眼見喜鵲“逐隊飛鳴”的情景,他一定會由“蔣鵲”的雅號,記起當年蔣允焄愛護鳥類的功德。 

  那時,我在福建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30餘歲,尚未脱文學青年的氣息。此後,年歲漸長,讀書也多,首先便知曉了自己的不是:清代康熙至干隆年間的“蔣太守”(即蔣姓台灣知府)有蔣毓英、蔣允焄和蔣元樞三位,蔣鵲之名當出於他們中的一位。我認爲是蔣允焄,尚待考證,未宜率爾據信也。另外,從台灣地方文獻又看到有關喜鵲的四條史料:1.清代干隆年間先後任台灣府鹿耳海防同知、台灣府北路理番同知的朱景英,在其《海東札記》裏記:“蔣觀察以海外無鵲,從中土籠致十數枚,載海舶來,亦復營巢伏卵,意必蕃息,甫逾年無一存者”。觀察是道員的别稱,上記三位“蔣太守”有蔣允焄於干隆二十九年(1764)護理分巡台灣道,蔣元樞於干隆四十一年(1776)護理分巡台灣兵備道,他們都可以稱爲“蔣觀察”,朱景英於干隆三十四年(1769)至亁隆四十二年(1777)年在台任職,其《海東札記》所記“蔣觀察”不知指蔣允焄或蔣元樞?另外,“甫逾年無一存者”應該是失實的記載;2.清嘉慶年間,台灣知府楊廷理有《聞鵲噪感懷》詩;3.清道光年間李元春《台灣志略》卷一《物産》記:“喜鵲,海外無之,蔣太守元樞自内地捕雌雄縱林木中,今孳育,郡城多見,南北路則無(《海東札記》謂觀察所縱鵲,逾年無一存者,殊不然)”。李元春認爲蔣觀察即蔣元樞,也尚待查证,也未宜率爾據信也;4.清光緒年間,馬清樞《台陽雜興》詩有句並注曰:“蔣鵲飛來噪夕曛(台地無鵲,有太守蔣姓者,從内地購數百翼放之,今頗孳生,謂之蔣鵲)。” 

  附帶言之,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福州詩人劉家謀到台灣府學訓導任,當年詩《夜聞海鳥聲以爲雁也》有句曰:“誰道台陽無雁度”。同“台地無鵲”一樣,“台地無雁”之説也是應該研究的。從總體上説,文學作品與自然生態是一個很好的研究方向。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