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考棚及貢院(資料來源:《明清宫藏閩台關係檔案圖録》)
中評社北京6月19日電(作者汪毅夫)經清廷批準,福建鄉試另編字號、指定名額,專用於録取台灣舉人,即特地設置台灣舉人的保障名額。這是老牌的惠台政策。
話説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四月二十八日,清廷“準福建台灣府鄉試另編字號,額中1名。從陸路提督張雲翼請也”。當年舉辦的福建鄉試丁卯科(1687)就有台灣鳳山縣學附生蘇峩勝出爲舉人。以“詩文兼優”得康熙帝賞識的名士王士禎,特地寫了《台灣開科》記其事。此後的幾科福建鄉試接連有台灣舉人勝出:康熙二十九年庚午科(1690)邑星燦(鳳山縣學附生)、康熙三十二年癸酉科(1693)王璋(台灣府學附生)、康熙三十五年丙子科(1696)王際慧(鳳山縣學附生)。
然而,康熙三十六年(1697),閩浙總督郭世隆奏準“撤去另號,通省一體匀中”。清人朱仕玠《額定鄉試中式》謂:失去保障名額後,“31年,鄉試12科,台地無獲隽者”。惠台政策、政策惠台,失去了更覺可貴。
雍正七年(1729)十二月二十一日,閩浙總督劉世明奏準恢復台灣舉人的保障名額。雍正十三年(1735),福建巡撫盧綽“奏增其一”,將台灣舉人的保障名額增至2名。
嘉慶十一年(1806),閩浙總督阿林保“復奏增其一”,又將台灣舉人的保障名額增至3名。此後,道光八年(1828)增其一、咸豐五年(1855)增其一、咸豐八年(1858)增其二,成7名之譜。這個7名的規模維持到了台灣建省(1885)以後、福建鄉試光緒二十年甲午科(1894)爲止。其間,己醜恩科和甲午科録取的台灣舉人各是8名,突破了保障名額的規模。光緒己醜恩科録取的8名台灣舉人是:黄宗鼎、蕭雲鏞、陳元音、蕭逢源、劉汶澄、江呈輝、李清琦、李向榮;甲午科録取的8名台灣舉人是:林以佃、戴仲林、葉仁山、鄭家珍、黄希堯、施耀南、歐道行、許獻琛。還應該説明的是,台灣建省以後並未單獨舉辦鄉試,而是歸併於福建鄉試,援安徽歸併於江南鄉試例也。從1687年到1894年時長207年,台灣舉人的保障名額確實是老牌的惠台政策。
附帶言之,1895年台灣淪於日人之手,朝廷和福建地方官員都慮及台灣“内渡諸生,入籍考試”的問題。據《清實録》,1896年十月二十九日,“閩浙總督邊寶泉等奏,台灣内渡諸生,入籍考試,擬定辦法,俾安生業而圖上進。下部議”。老牌的惠台政策在1895年後得以部分和短期的延伸:福建鄉試丁酉科(1897)有台灣嘉義生員黄鴻藻“入籍考試”並勝出爲舉人;福建鄉試壬寅補行庚子辛丑恩正科(1902)又有王人驥、黄鴻翔、高選峰等台灣諸生3人“入籍考試”並勝出爲舉人,當年“入籍考試”的“台灣諸生”還有連横、鄭鵬雲、鄭養齋等多人。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