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大國博弈下的香港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雖爲彈丸之地,却是當今中國最開放、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它是享譽全球的國際金融中心,是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地,也是近現代以來大國角力之地。這種角力有時是因爲香港自身,更多的時候是各種力量在這裏各取所需。回顧過去的一百多年,香港至少有三次被擺上大國博弈的平台,命運也在大國博弈間轉向。
  
  第一次是19世紀中葉,彼時的世界政治仍以歐洲爲中心,各國縱横捭闔,均衡勢力,瓜分利益。英國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擴張,先後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號稱“海上馬車夫”的荷蘭,又與法國進行了七年戰争,奪取了大片殖民地,贏得“日不落帝國”的威名。歐陸戰争綿延不斷,舊有的國際體系逐漸瓦解,在反法同盟徹底擊敗拿破侖之後,歐洲確立大國協調的維也納體系。這一新的國際體系爲歐洲帶來近百年的和平,而18世紀60年代發軔於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更爲整個歐洲的發展按下快進鍵。隨着國力的蒸蒸日上,一些歐洲國家加大對殖民地的争奪。古老中國的大門將被西方的堅船利砲敲開,香港突然進入世界史的視野。
  
  東西方對這個小島最初的定位决定了它的未來。對清王朝而言,香港是偏遠的漁村小島,中央政府的管轄權所及,但並非强有力的統治。那時國家的邊界是鬆散的,是一種弱統一的狀態,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對四處擴張的西方殖民者而言,香港是可以進入東方帝國的門户,是艦船停靠的補給地,是人員往來的歇脚處,攫取到手就是自己的。
  
  1842年的《南京條約》、1860年的《北京條約》、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國用三個不平等條約奠定了今天香港的行政疆域。條約的一方船堅砲利,勝券在握,另一方如夢初醒,驚魂難定。這些條約的簽訂,標誌着中國皇帝高於一切的統治一去不返。中國開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充滿屈辱的近代史揭幕。
  
  香港的命運雖和英國建立聯繫,但近距離感受着近代中國的顛沛離亂。20世紀上半葉,世界經歷了兩次大戰,中國均爲戰勝國,却没能收回被割讓的香港。丘吉爾一句“除非從我的屍體上踏過去,否則休想把香港從大英帝國分離出去”,就讓中華民國權衡再三,選擇退讓。
  
  世界風雲變幻,國家有興有衰,曾經的全球霸主由大英帝國變爲美利堅合衆國。從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到雅爾塔體系,各國勢力範圍重新劃分,形成以美國爲首的西方陣營和以蘇聯爲首的東方陣營的冷戰對峙。國家拉幫結派,忙於制定新的發展戰略,香港作爲一個城市,不具備國家的功能,却因美國的全球戰略布局、美與英的戰略互需,被推到冷戰對抗的前沿,成爲情報收集、公開宣傳和秘密行動的重要基地。
  
  20世紀80年代,香港第二次出現在大國博弈的台面上。那時中美、中英關係已全面正常化,香港的經濟價值凸顯。同樣是中英兩國的談判,不同的是代表中國的已不再是腐朽没落的清王朝,而是改革開放初期奮發有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英談判是兩個主權國家之間的事,不搞三角凳(即不接納香港作爲談判的一方);香港作爲中國的領土,主權一直在我。英國的“鐵娘子”碰到了中國的“鋼鐵公司”,“如果不收回(香港),就意味着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這擲地有聲的話語不僅表明香港對國家的重要,而且表明在主權問題上,不會有逥旋的餘地。最終,經過歷時兩年22輪的談判,1984年12月,中英兩國政府簽訂《中英聯合聲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成立特别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回歸後的香港同樣面對各種各樣的國際力量,它們被香港獨特的歷史經歷、政經環境、人文特色吸引,也通過香港繼續觀察、關注、滲入内地。隨着中國在國際舞台上實力地位的變化,中美兩國在亞太地區的博弈加劇,令香港再次出現在大國博弈的棋盤中。這一次,形勢更爲復雜,中國堅决捍衛在香港體現出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而美、英等西方國家則聯手施加壓力。
  
  過去的兩年,中美兩國圍遶香港問題頻頻過招。中國政府出台香港國安法,修訂香港選舉制度,决心讓“一國兩制”回到正軌;美國打着修訂1992年美港關係法的名義出台“香港人權與民主法”,公佈“香港自治法”,頒布總統行政命令,對香港實施所謂制裁,取消了香港享有的不同於中國内地的特殊待遇。中美此次博弈剛開局不久,會持續多長時間,對國際格局的影響多大,尚難預測。但中美兩國的戰略家們都知道,這將是場漫長的博弈,會有一個接一個的戰役,餘波未平的香港只是開局幾枚棋子中的一枚。世界格局的變化不會以一個城市的意願爲轉移。在過往的大國博弈中,香港曾因地位的模糊得益,但隨着二十多年前的回歸,作爲中國政府轄下的一個特别行政區,身份明確,地位清晰,必然跟從國家整體戰略參與這場世紀博弈,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謀定而後動。對香港而言,外部力量參與了其過去一百多年的發展。這些力量有正面的、發揮積極作用的,也有投機的、别有用心漁利的,形形色色,各展神通。而香港的成功,恰恰是讓外部力量的積極效益發揮到最大,揚長避短,而非取長補短。今天,我們依然要好好利用香港這方面的優勢,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長遠戰略目標。
  
  2021年9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