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香港《逃犯條例》修訂因何被泛政治化?

  2019年2月,香港特區政府建議修訂《逃犯條例》和《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條例》,希望以“個案形式”一次過解决香港與台灣、内地、澳門之間的逃犯移送問題。事緣去年一名香港青年在台灣殺害女友後潜逃返港,由於香港與台灣之間没有簽署移交逃犯的協議,嫌疑人難以受到法律制裁。特區政府之目的不單是這一柱案件,更着眼修補法律漏洞。然而,這樣一件專業性很强的工作因涉及到香港與内地的關係,又碰巧遇到中美貿易磋商的復雜狀况,逐漸溢出法律領域,變成了反對派與外部勢力聯合起來,與特區政府進行角力的政治事件。
  
  從公開的時間軸來看,特區政府最初提出修訂逃犯條例時,台灣方面也表示“樂見其成”。
  
  負責偵察此案的台北士林地檢署還歡迎香港盡快通過修法,使嫌犯可被繩之於法。然而,香港反對派出於對任何涉及内地事務的“敏感”,質疑此次修訂把内地納入,是“明修梭道,暗度陳倉”。反對派的觀點被台灣的“時代力量”等“台獨”勢力認可並跟進,台灣陸委會開始出現“如果修例以一個中國爲前提是矮化台灣”的言論。修例一事開始出現政治化傾向。
  
  另一邊,美國也很快介入此事。2月底,駐港總領事唐偉康在接受訪問時談及修例,認爲會影響美國與香港之間的雙邊協定。3月上旬,唐偉康稱修例“魔鬼在細節”,美商會亦表達“憂慮”,與此同時,香港反對派議員訪問台灣,與陸委會官員及立法委員見面,内外反修例的聲浪逐漸高漲,聲勢逐漸變大。
  
  此後,香港反對派先後發起兩次遊行,其中4月25日的第二次遊行因戴耀廷等人被判刑入獄的效應,稱有13萬人參加(警方數據爲2.28萬人);陳方安生、李柱銘等先後“組團”赴美引外力施壓,分獲美副總統彭斯和國務卿蓬佩奥會見;4月3日《2019年逃犯及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法例(修訂)條例草案》在立法會首讀、二讀,但因反對派議員變相“拉布”“暴力阻撓開會”等,法案委員會歷時5周都無法選出主席,等同失效。在此過程中,台灣借機“抽水”,宣稱香港修例“别有政治圖謀”。美國持續加大介入力度,政府高官、國會議員、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等相繼發言或發表聲明,認爲修例影響香港法治。英國、歐盟、加拿大等政府官員或議員也均對修例表達“關切”。外國勢力的介入令修例由單純特區政府内部事宜變成“外交事件”。
  
  面對這一情况,中聯辦、港澳辦、外交部先後就香港修例表達“堅决支持”,主管香港事務的政治局常委韓正也主動談及“兩個修例”,稱相關工作“符合基本法規定,有利於彰顯香港社會的法治和公平正義”。中央政府的明確支持令修例工作“重回正途”。目前,特區政府已决定6月12日將草案繞過法案委員會,直上立法會大會恢復二讀辯論,以現有建制派議員占多數議席的情况,草案的具體内容或有微調,但順利通過已不成問題。
  
  可以預計,反對派會繼續以發動遊行示威等手段在街頭和立法會内進行造勢、阻撓。畢竟,反修例是反對派抓到的一個“大”議題,一則可以借此炒熱社會政治氣氛,一掃“占中”、DQ以來的萎靡之氣,在香港進入選舉週期之際,提前造勢,二則可利用該議題打擊特區政府威信,民主黨已經喊出“林鄭下台”的口號,如果特區政府威信受損,反對派自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鹿爲馬”“爲所欲爲”,三則可妖魔化内地司法體制,進而損害中央政府的形象。這些目的,全達到固然好,能達到一個也是一種“勝利”。因此,對反對派而言,草案過不過已不是主要問題,能持續把此事“鬧大”才是“正事”。
  
  對美國而言,在中美關係緊張的大背景下,反對修例同樣是一個可操弄的“大”議題,一方面可以在中國最自由開放的城市借“取消獨立關税區”“影響營商環境”等向北京施加壓力,爲中美貿易磋商增加籌碼,另一方面,給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製造“麻煩”就是幫反對派製造“機會”。
  
  此次修例被泛政治化只是香港進入多事之秋的開始,隨着下半年區議會選舉、明年立法會選舉、2021年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選舉、2022年行政長官選舉等選舉週期的開啓,香港任何争議性議題都可能變成“政治性”議題,特區政府需打起十二分精神應對。
  
  2019年5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