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香港反對派妄圖借“台獨”推動“港獨”

  2015年伊始,反“港獨”成爲香港的一個熱點話題。先是1月14日,行政長官樑振英在立法會發佈《二零一五年施政報告》時點名批評港大學生會的官方刊物《學苑》發表“香港民族,命運自决”的專題文章,並編印名爲《香港民族論》的書公然主張香港“尋找一條自立自决的出路”,樑稱“對《學苑》和其他學生,包括‘占中’的學生領袖的錯誤主張,我們不能不警惕”。2月4日,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在新春酒會上明確表示,不能容許以高度自治爲藉口排斥中央對香港的管治權,散佈“港獨”言論;2月13日,張曉明在會見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時,再次批評“港獨”,有與會者引述稱,“港獨”的氣焰越來越囂張,雖然不會得逞,但會影響年輕人的思想,再發展下去對香港社會及市民不利。
  
  香港所謂的獨立在大多數港人看來,不合理、不合情亦不合法。然而,早在2004年,網絡上就出現鼓吹香港獨立的聲音,只是關注者寥寥。從2004年至2010年左右,隨着香港自身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情况的發展,及外圍環境的不斷變化,香港内部有關政制發展的争拗趨於激烈,網絡社交媒體時常出現激進言論,“本土、自决”等主張助推所謂獨立聲音。2014年下半年,圍遶2017年行政長官普選等議題出現長達兩個多月的“佔領中環”行動,類似“香港建國”“HK STATE”等的“港獨”言論在網上討論區出現,或以標語形式被四處涂畫、張貼。
  
  “港獨”聲音的出現,有其内在發展脈絡,得到一些反對派大佬有意識的“引導”,而反對派得以“借鑒”的經驗來源,就是鄰近的台灣。近年,香港的反對派與“台獨”勢力互動密切,他們看似無心實則有意識地引導輿論關注香港與内地的摩擦與矛盾,不斷與内地進行區隔,强調“在地”“本土抗争”等,在香港助推“港獨”意識,吸引了一些思想偏激人士或涉世不深的年輕人。“台獨”勢力介入香港事務,“港獨”勢力由“鍵盤戰士”變爲實際行動的參與者。兩“獨”漸近,既是香港反對派勢力與“台獨”勢力互有所需,一拍即合的結果,也是一些反對派大佬“審時度勢”,借“台獨”强化“港獨”意識的刻意所爲。
  
   一、港台密切互動中的雜音
  
  對中國而言,香港與台灣是兩個特殊的地區。且不論“一國兩制”本來是針對台灣問題提出的,却最先用於香港的回歸,單是兩地之間的傳統歷史聯繫就千絲萬縷。回歸後,兩地關係得以進一步發展。2010年4月,香港成立“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同年5月,與之對口的“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成立,兩會每年舉行聯席會議,就港台間各領域各層面議題進行交流、協商,加上原有的“台北—香港雙城論壇”,兩地從“官方”到“民間”的交流合作逐漸正規化、機制化。2011年7月,台灣駐香港的“中華旅行社”更名爲“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同年12月,香港駐台機構“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開始運作。目前,香港與台灣互爲對方的第四大貿易伙伴,各種交流活動頻密,僅就政治領域而言,官員們不定期互訪,各種研討會經常邀請兩地學者參與,逢台灣選舉,香港的政黨,無論是親建制的,還是反對派的,都會組團前往觀摩。“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以其獨特的地位本有望爲兩岸關係的進一步的發展,整個中國的進步、富强作出獨有的貢獻,然而,近年在港台兩地的交流中,出現一些雜音,其中香港一些反對派人士與“台獨”人士的“眉來眼去”引人警覺。
  
  2014年3月,台灣發生“太陽花學運”,9月底,香港反對派醖釀了一年多的“佔領中環”行動啓動,這兩個以年輕人爲主的運動受到多方關注。2013年10月,在“占中”準備期間,朱耀明、李卓人、鄭宇碩等專程赴台與施明德進行交流,“請教”組織大型抗争運動的經驗,與此同時,“台獨理論大師”林濁水到香港進行講座,宣揚其“台獨”理論。香港的反對派大佬黎智英等人更是多次會見“台獨”人士,爲部署“占中”不遺餘力。無論是“太陽花學運”期間,還是“占中”期間,兩地的組織者、參與者之間均有交流,或在地參與或網絡聲援。
  
  港台兩地間的社會運動出現互相呼應的勢頭,而在此實際互動之前,“理論”上的溝通早就有之。2011年10月,華人民主書院在香港成立,“期望在兩岸三地乃至全球華人社會,普及民主理念、深化民主理論、壯大民主動能”,由王丹擔任董事會主席,鄭宇碩任榮譽校長。書院通過分享網絡課程吸引年輕一族,綫下則通過舉辦講座,鼓動“民主參與”。爲實施“占中”,華人民主書院舉辦多期“非暴力抗争訓練營”,邀請台灣的簡钖階、林啓驊等授課,講授社會行動的理念及概念、戰略規劃、非暴力行動策略等,旨在培養參與者進行大型行動時所需的意識和技巧。簡钖階是民進黨創黨黨員,曾鼓吹以暴力手段和街頭抗争實現“台獨” ,擔任過“紅衫軍”“反貪倒扁”的副總指揮。林啓驊則是謝長廷的文旦之一,曾擔任社民聯前主席陶君行的助理,並任華人民主書院義務總幹事。
  
   二、“本土”與“獨立”之間的一步之遥?
  
  就台灣的情况來看,從“台灣意識”到“台灣主體意識”再到“台獨意識”,它們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而“台灣主體意識”在緑營中的認知無疑更具“台獨”色彩。“台灣主體意識”從根本上説是一種“本土”意識,它把“本土—非本土”、“本省—外省”、“愛台—賣台”等簡單對立的思維應用於復雜的社會事務,强調“台灣價值”、“台灣優先”。放在香港來看,現在香港的“本土”活動與“港獨”之間的關係值得深入思考。雖説“本土”的導向不一定是“港獨”(有關本土的探討有非常積極的一面),但主張“港獨”的人却大都具有濃厚的、激進的本土情結。
  
  2004年11月,網絡上出現一個名爲“我是香港人連綫”的群組,立場激進,鼓吹香港應仿傚世界各地的反殖民化運動,舉行“全民公决”以决定香港的未來,認爲“全民投票、獨立建國”是香港最終的理想,不過,這個群組僅限於網絡宣傳,並没有什麽實際的行動,影響也不大。及至2011年,强調香港“本土”的聲音在“雙非”、兩地融合等議題刺激下突然高漲,網絡上出現“香港本土力量(Hong Kong Nativism Power)”、“香港自治運動(Hong Kong Autonomy Movement HKAM)”Facebook等,前者2月下旬成立,主張“爲香港人發聲,捍衛本土文化,保障香港權益,扺禦文化清洗”,後者成立於7月1日,在“七一遊行”中揮舞自製的旗號——龍獅旗,但他們都聲稱立足“本土”,不追求香港獨立。2011年12月,香港嶺南大學助理教授陳雲推出《香港城邦論》一書,以一種“香港遺民”的論述主張“城邦自治”,主張“香港本位,香港優先,香港第一”,“一國兩制,香港自治”,再一次將香港“自治”,“本土”等字眼變爲熱點話題,吸引了一部分香港人尤其是年輕人的關注與追隨。
  
  有關“本土”的議題不僅在網絡傳播,而且進入立法會,公民黨議員毛孟静和新民主同盟的範國威就以“本土派”自居,以“捍衛本土”的名義强調與内地保持距離。“本土”不等於“港獨”,但“港獨”與“本土”的關係復雜而微妙,不少主張“本土”的人也主張“港獨”,而喊出“港獨”口號的人肯定是强調“本土”。2012年7月,Facebook出現“我哋係香港人,唔係中國人”群組,宣稱“熱愛香港!香港人有能力自立,要真正的所謂自决!”其發言人陳梓進後離開該群組,另成立Facebook“港人自决,藍色起義(Hong Kong Blue Righteous Revolt)”;繼任的發言人招顯聰後來也於2013年退出“我哋係香港人,唔係中國人”群組,成立“香港人優先”、“香港人主場”Facebook,公然宣揚“港獨”理念,在遊行中常常揮舞着龍獅旗或港英旗,還曾於2013年12月擅闖中環軍營受到法律制裁。
  
  對於一些熟諳台灣政治的香港反對派大佬來説,台灣主體意識構建的過程就是他們期望香港未來要走的路。只不過,台灣的構建過程已然基本完成,而香港仍在强調“本土”,區分“香港人—内地人”的路上,所幸現在的矛盾主要集中於自由行帶來的負面效應,絶大多數港人仍然認同“一國兩制”,仍然對國家、民族懷有檏素的感情。加强包括港人在内的所有中國人對“一國兩制”的理解與認同,不僅對香港意義重大,對台灣同樣意義深遠。
  
  三、“港獨”没有發展空間
  
  香港與台灣有相似之處,但差异亦很大。香港一些反對派企圖借用“台獨”發家史,把香港引往“獨立”的方向,無疑是在借“港獨”抽水。然而,未來幾年,港台兩地都將迎來一系列重大選舉,“獨”的毒性會持續發作,對其可能激發的政治能量不能小視。
  
  近年來,一些港人對現狀不滿,傾向走上街頭發泄情緒,在“占中”發生期間及清場後,有些人仍然通過街頭涂鴉或貼小標語的方式表達對政府的不滿,其中不乏號稱香港“建國”的“港獨”標語。然而,香港的主流民意仍是較爲保守、追求經濟利益的。這意味着香港目前出現的一些政治性争議,有的本質上是社會民生議題。無論是特區政府,還是中央政府,在面對、處理時都應有清醒、全面的認識。
  
  香港的年輕一代,毋庸諱言,其中的一些確實受到“港獨”論調的影響,需要加大力度争取他們的信任、支持,逐漸扭轉他們的一些錯誤認識和主張。如果説批駁“港獨”是一種“破”,那“立”的工作顯然更爲重要、急迫。唯有更好地“立”起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與現實感情,“立”起“一國兩制”與中國發展模式、中華民族復興之間的内在情感、理論聯繫,才能真正凝聚港台普通民衆的心,“一國兩制”才能爲祖國的强大、統一提供更大動力。
  
  2015年3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