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港人反國民教育科什麽?

  自2012年4月30日香港教育局發佈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以來,香港圍遶國民教育科的争論此起彼伏。6月,教聯會轄下的青衣國民教育服務中心向學校廣派《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册》,也許是紙質的東西讀起來更方便,關注的人短時間内猛增。先是一群90後中學生的抗議,然後出現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的Facebook,29日“民間反對國民教育大聯盟”舉辦遊行。國民教育科爲什麽會引發這麽多的反對聲?
  
  香港以前有德育及公民教育科,新指引改爲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從字面上理解很簡單,就是要加强國情教育。國情教育通過瞭解國家的歷史現狀,民族文化,社會發展等增强愛國情懷,當然無可厚非。香港作爲中國的一部分,如果説回歸前忽略或缺少與祖國的“親密接觸”,那回歸後更深層次地瞭解中國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實際上,很多港人並不是反對進行國民教育,而是對教什麽,怎麽教等存在不同意見。
  
  教什麽?教什麽得有教材,而港人的不滿恰恰因“教材”引爆。由國民教育服務中心委托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編制的《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册》被批“内容偏頗”,對中國政府“一面倒地唱好”,“無法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等,被視爲“政治洗腦”。盡管有很多人士出面强調並非“洗腦”,也相信港人有自己的判斷,“洗”不成腦,但擔心與疑慮依然存在。國民教育的開展期爲3年,課程指引表明,辦學團體和學校可自行决定教材。按德育及國民教育專責委員會的説法,3年内學校可因應自身需要調節課程内容,現時没有、也不會推出“中央教材”,3年後該科應有教科書。這意味着上述手册不是正式的教材,教育局局長吴克儉也表示,手册只是課程的一部分,教育局會對手册内容提修改意見。但由於國民教育服務中心每年從教育局拿幾百萬的贊助,想抹掉手册的“官方色彩”也難。
  
  怎麽教?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經過多年醖釀在2010—2011年施政報告中列明會獨立成科。獨立成科顯示了特區政府對推行國民教育的重視。但學生和家長關心的是獨立成科是否意味着會有“分數”?是否會影響學生的昇學與派位?爲消除疑慮,近期教育局局長吴克儉專門就這一科的評估問題撰文稱,該科不屬於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科目,“不設公開考試,不鼓勵測驗和打分,建議采納多種評估方法如觀察、反思等”。教育局希望今年9月開始實行,並計劃在2012/13-2015/16學年爲每所學校一次性提供數額爲53萬港元的津貼,以協助推行。但現時的情况是已有多所中小學表示新學年不會推行國民教育,不但不推行,還有團體希望政府撤回,重新諮詢,取得一定共識後再推行,目前,已有團體聲明爲迫使政府撤回國民教育,不惜“罷課”。鑒於此,有學者建議國民教育是否可以先通過“科目滲透的方式”進行,比如中國傳統文化和道德價值可由中文科講授,歷史方面的内容可由歷史科介紹,經濟社會的新發展可由通識科講授等。
  
  政府的推介手法與時機。國民教育是上届特區政府的“遺留”問題,很多東西都由上届政府定下,新政府所作的就是“希望9月份新學年實行”。但這麽説,並非表示新一届特區政府可以毫無主觀能動性的“蕭規曹隨”,只一句“都是上届政府定下的”了事。從教育局指引出台到現在,政府有多個官員包括政務司司長出面“撑”國民教育,特首樑振英也在遊行後發聲,指國民教育非“洗腦”,但在過去的兩個多月的時間裏政府本還可以做得更多、更好,尤其是主要負責推介的教育局。時值9月立法會選舉前夕,報名參選的立法會候選人也紛紛出面評議,有關國民教育的議題自然越議越熱。這是否給特區政府一個啓示:在選舉前夕的“敏感期”,任何一個議題都可能成爲選舉議題,千萬不能掉以輕心!而成爲選舉議題也就意味着議題“政治化”,令本可以理性探討、商量的事宜在議席面前變成“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選邊站”遊戲。特區政府施政將滿一個月,是月度總結的時候了。
  
  2012年7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