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章 舉國同心的抗疫精神

  在偉大的抗疫鬥争中,中國人民在黨中央的堅强領導下,凝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合力抗疫,取得了抗疫的勝利,彰顯了中國人民萬衆一心、同甘共苦的團結偉力。舉國同心是偉大的抗疫精神之一。舉國同心偉大抗疫精神有着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基,有着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的滋養,有着中國精神的涵育,有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在抗疫鬥争偉大實踐中孕育形成的。

  第一節 舉國同心抗疫精神的生成基礎

  舉國同心精神是中華民族經過五千年文明發展成果鎚煉積澱叠加而形成,它發源形成於古代,發展確立於近代,傳承并發揚光大於現當代。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基深厚

  偉大抗疫精神,同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特質禀賦和文化基因一脈相承。舉國同心的抗疫精神是中華民族文化基因中藴含的中國智慧,藴含着豐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

  (一)守望相助、扶危濟困的美德

  守望相助出自《孟子·滕文公上》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其原意是爲了防禦外來的侵害,鄰近的村落協同看守瞭望,預警互相幫助。幾千年來,守望相助成爲維係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美德,並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實現了創新和發展。守望相助,體現的是民族傳統中的德性追求,展現的是天下大同的道義境界。

  中華民族成員之所以能够做到守望相助,源於中華民族成員認識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與共的統一體,在這個統一體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因此,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一直傳承着一種美德,就是扶危濟困,樂善好施。每當遭遇外敵入侵或者天灾人禍等危難之際,中華民族成員無不表現出互相幫助,互相救濟,共渡難關的傳統美德。中華文明在5000多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既没有被替代也没有被中斷,就在於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互幫互助共渡難關而凝聚成强大的整體力量,足以扺禦和戰勝任何風險和灾難。這種傳統美德融入了國人的血液中,成爲綿延不斷的精神命脈。①

  (二)家國一體、同舟共濟的情懷

  家國一體、同舟共濟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文化精神基因,搆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和文化根基,是中華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集中體現。家國一體精神是由己及家、由家及國的家國情懷,是個體對國家共同體的認同、關心、熱愛、維護、奉獻與擔當。自古以來,中國人十分注重家與國的關係,自覺地將家庭與國家有機地聯繫起來,既重視家庭建設又重視國家建設,由家及國,并力求實現二者的圓融統一。“家”是“國”的根本,“國”是“家”的延伸,這些觀念已經融入了中國人的血脈中,並代代相傳。中國人認爲國之本在家,家齊而後治國,把愛家與愛國、齊家與治國、敦睦家風與鑄造國魂相提並論,鼓勵人們在家盡孝、爲國盡忠。當小家與大家發生矛盾或忠孝不能兩全的時候,往往是舍小家爲大家,並將爲國盡忠視爲最大最高意義上的孝。 

  家國情懷是中國人對家庭、對國家的獨特情感,這種獨特的情感使中華民族具有與衆不同的精神特質。一方面,中國人把個人的發展與家族的發展緊密相連,“光宗耀祖”是一個人對家族的最大貢獻。不僅如此,中國人在家庭、家族内部幸福和諧的基礎上還力主建構親仁善鄰的外部關係,藉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家庭美德外推建構一個“民胞物與”的情理圓融性社會;另一方面,中國人對國家的熱愛有着厚實的根基和具體的内涵,愛國首先是愛故鄉、愛家鄉和愛親人,保家與衛國、愛江山與愛社稷、愛國家與愛人民是愛國主義的有機搆成,這就使得愛國主義的精神大厦根基深厚,因此能在歷史的風雨冲刷下始終能够同舟共濟,永遠堅固如斯,爲中華民族提供行穩致遠、不斷發展壯大的動力源泉和精神旗幟。

  (三)安邦濟世、救國救民的理想

  安邦濟世是中國人特别是中國知識分子積極參與國家、社會的治理,努力施展自己的才能,追求天下太平的社會理想。安邦是指治理國家,濟世是濟助世人,這是舉國同心精神的最高層次。

  憂國憂民,救國救民是中國知識分子與生俱來的品德和修養。中國知識分子飽讀詩書,胸藏萬卷,滿腹經綸,爲的是報效國家,以自己的智慧貢獻社會,驅除黑闇野蠻,匡扶社稷江山。“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絶學,爲萬世開太平”([北宋]張載:《横渠四句》) ,就是中國知識分子强烈的濟世情懷與實踐的寫照。

  强烈的道義感、熾熱的家國意識浸潤着一代又一代中國優秀知識分子,經過他們的努力,濟世情懷已經滲透、扎根於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爲中華文化基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今天,這種理想追求有了時代的内涵,目標更加高遠,它通過參與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安邦濟世崇高的理想目標。

  總之,正是上述民族特質融入了中華文化深層結構之中,逐步形成了中華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體格局,共同搆成了一個交織交融、守望相助的中華民族大家庭。同心才能同力,同德才能同道。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没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在救亡圖存的探索中,是中華民族的舉國同心,以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向世人展示了堅如磐石的偉大團結精神;在無數次自然灾害面前,是中華民族的舉國同心,以團結一心、同舟共濟的實際行動向世人展示了守望相助的偉大團結精神。舉國同心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戰勝前進道路上一切風險挑戰、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重要保证。  

  二、古近代舉國同心精神的沿續

  舉國同心精神發端形成於古代、發展確立於近代。

  (一)古代:

  這一時期,家國一體法則的形成爲舉國同心精神奠定了血緣基礎。分封制是家國一體法則的開端。分封世襲制是中國奴隸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是在自給自足自然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封建生産關係和政治制度。分封制以天子爲核心,宗法血緣關係爲紐帶,形成了不同等級的貴族家庭,這是出現家國一體化的重要原因。

  家國一體法則的形成爲舉國同心精神奠定了血緣基礎。中國古代從夏王朝便開始了“子襲父位”的建立在血緣關係基礎上的奴隸制的宗法制度,在這樣的制度中,家族和國家政權密切結合,而隨着血緣關係在政治生活領域的滲透,統治者把家庭倫理移植到政治生活範疇,最終建立起“家庭-家族-國家”這種“家國同構”的社會政治模式。自秦漢到明清,以皇帝爲核心的統治集團,一直奉行“家國一體”法則下的“天下一家”“忠孝一體”的價值觀念。在先秦,“忠”的行爲表現主要有“公家之利,知無不爲,忠也”(《左傳·僖公九年》)“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等。漢代以後,中華民族逐漸形成了追求統一、反對分裂的“大一統”意識,形成了家國一體、孝忠合一的“國家—家庭—個人”的價值觀體系。東漢時期的馬援①,提出了天人一體、古今一致的“至理”即忠道,把忠説成是天地間的至理至德,所謂“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覆,莫大乎忠”(《忠經》)。後來的宋明理學諸家,更是將忠孝一體的道德規範和價值判斷作用推向極致。

  (二)近代:

  這一時期,列强入侵迫使傳統的天下一體觀向現代的舉國救亡圖强觀轉變。自1840年鴉片戰争之後,中華民族發展史也進入近代時期。鴉片戰争以後,西方列强不斷入侵,把古老的中國推入一個全新的世界格局。

  中華民族在應對時代挑戰,争取民族獨立的實踐鬥争中,新的民族意識開始形成,中國具有近代意義的家國一體精神逐步得到確立。一方面,傳統的以天下一體觀爲核心的世界秩序理念和儒家文化在西方思想文化的衝擊下,在新的主權國家的國際體系中開始瓦解;另一方面,中國人的文化與民族優越感受到挫折,並强烈地意識到亡國滅種的危機。古代“忠孝一體”的價值範式也提昇到了“救亡圖存”的愛國主義新範式。

  中國有志之士,從李鴻章到孫中山,無一不從新的角度重新思考“天下一家”“忠孝一體”的價值理念,並依據社會現實對其進行了變革。如李鴻章立足於當時西方文化挾堅船利砲之威勢開始衝擊正處於衰敗之中的中國的社會現實,敏鋭地意識到中華民族正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康有爲、樑啓超把中國傳統的變易思想和西方自然科學知識相糅合,試圖通過維新變法挽救民族危機。樑啓超、嚴復等維新思想家們更是吸收了大量的西方國家觀念,以土地、人民、法制、主權作爲國家的基本要素,全面介紹宣揚西方進化論思想,試圖通過進化論世界觀指導中國人改造世界,挽救中華民族於危亡中,他們提出了近代國家觀念,號召通過啓民智、新民德、興民權,把個人、家庭的命運與國家、國民的命運結合在一起,真正形成一個命運共同體,並以這種共同體爲争取獨立的主體,進而在國際秩序中確立自己的合法性。而以孫中山位代表的資産階級革命派更是以進化論爲革命武器,通過推翻封建王朝,建立資産階級民主共和國以實現“振興中華”的宏願。①近代以後,建立在大量西方文化要素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國家認同,是與中國自身的文化傳統相結合,成爲推動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凝聚力。

  (三)啓示:

  古近代舉國同心精神傳承的啓示有三:首先,舉國同心精神發端於古代、確立於近代,歸根結底是因爲生産力與生産關係的變化發展的結果。適應中國古代社會的分封制以及“家國同構”的社會政治模式,産生了以“忠孝一體”“天下一家”爲核心的具有古代中國特色的“舉國同心”精神的最初情形。隨着鴉片戰争爆發,進入近代以後,生産力與生産關係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原有的“家國同構”觀念注入了新的内涵,“救亡圖存”“振興中華”成爲近代家國一體精神的内核,這是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内在的必然結果,不能脱離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去談舉國同心精神。

  其次,近代舉國同心精神的内涵,雖然較之古代是有變化的,但是這種變化是原生的家國一體觀念隨着時代變化而内發的自覺性,不是外來文化的直接嫁接。换言之,近代以後的“救亡圖存”“振興中華”觀念是由傳統的“忠孝一體”“天下一家”觀念母體中孕育而成。因此,考察近代以後的家國一體觀念,不能離開傳統即古代家國同構的政治模式,也不能離開“忠孝一體”“家天下”的傳統觀念。

  再次,近代中國雖然受到外來衝擊,但是舉國同心精神内核没有瓦解,相反隨着近代外來思想的進入,建立在原有母體基礎上的家國一體觀念上的舉國同心精神内涵更加豐富。近代確立的“救亡圖存”“振興中華”宏願,超越了古代“忠孝一體”“天下一家”的狹窄的内涵,深化和拓展了舉國同心精神的内涵和外延。正是“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觀念的確立,近代中國民族在與西方列强的對抗過程中,不但没有被摧垮,反而却激發了全民族的愛國精神,中華民族開始真正作爲一個民族整體同讎敵愾。

  三、現當代舉國同心精神的傳承

  舉國同心精神在現代得到了發展並在當代焕發出了新時代的風采和活力。

  (一)現代的舉國同心精神的發展

  以“五四運動”爲標誌,中華民族進入現代歷史階段,從此,舉國同心精神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被賦予了現代的内涵。

  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五四運動”是一場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這是中國歷史從傳統到現代、從近代向現代轉换的重要歷史事件。新文化運動深刻改變了中國人的精神軌迹,也使文化的現代轉型成爲擺在國人面前的一道難題。在新文化運動初期,以“打倒孔家店”爲口號的文化轉型傾向帶有否定自身文化的片面色彩,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的積極、進步意義。但是,“五四運動”倡導的“愛國救亡、民主科學、文化啓蒙”理念是對中國傳統的守望相助、家國一體觀念的深化與昇華,它不斷鎚煉中國人的愛國品格、更新中國人的精神面貌、形成中國人的現代意識並激勵中國人的自主求索。①隨着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中華文化呈現出創造性轉化的新曙光。這種創造性的轉化是一種揚棄,舍棄了中國文化的糟粕成分,留下了中國文化之精華。

  “五四運動”是以青年知識分子發動的,以天下爲己任、與家國共存亡,對中國命運的嚴重關切和爲挽救民族危亡而奮不顧身英勇鬥争的愛國主義和家國情懷的情懷在這次運動中得到了彰顯,這種家國情懷,是赤子般地對民族的大忠、國家的大愛、對民衆的大拯救,是救亡圖存的强烈憂患、安邦興國的偉大理想、濟世救民的社會責任,是在歷史使命感之下的對民族命運的拳拳之心、對故土山河的兹兹之念、對國家富强的殷殷之望。在這種家國情懷的影響和激勵下,中國民衆的國家觀念與主權觀念、領土意識以及民族命運意識逐漸覺醒,中華民族所藴含的巨大潜力和能量得到極大激發和凝聚。特别是到了抗日戰争時期,全國民衆國家意識得到了强烈的覺醒,民族整體得到空前的團結,對民族,國家整體利益的維護達到了高度自覺,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强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必勝信念。 

  (二)當代的舉國同心精神的焕發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誌着中華民族重新崛起並開始走上新的征程,家國一體精神也隨之進入當代時期。當代舉國同心精神是同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相聯繫的。特别是改革開放使中華民族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舉國同心精神更是焕發出時代的風采和活力,與社會主義本質相一致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諧”的目標成爲舉國同心精神的主要範式。

  上個世紀50年代,面對帝國主義的核威脅與封鎖,以毛澤東爲核心的中國共産黨第一代領導集體審時度勢,高瞻遠矚,果斷决定研製原子彈、導彈、人造地球衛星。在爲“兩彈一星”事業進行的奮鬥中,廣大研製工作者培育和發揚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①。“兩彈一星”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體現,是中國人民在20世紀爲中華民族創造的新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舉國同心精神在當代的弘揚。

  以中國共産黨的十一届三中全會召開爲標誌,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始了第二次革命,改革開放鑄就了開拓創新、勇於擔當、開放包容、兼容並蓄的精神品格,極大豐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爲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與此同時,舉國同心精神也嵌入了國家富强、民族復興等時代元素,實現中國民族復興中國夢,把個人夢與國家夢、民族夢結合起來考慮是新時代舉國同心精神的新内涵。這種精神不僅在抗擊非典、汶川地震後的重建、抗擊新冠疫情的鬥争中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揚,而且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逐步在增强,在中國共産黨的統一領導下,形成了各黨派、各民族、各階層、各宗教與中國共産黨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强大合力。

  (三)現當代舉國同心精神的傳承

  首先,現當代舉國同心精神的傳承是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强領導下實現的。共和國的歷史一再證明,只有中國共産黨才能帶領中華民族各族兒女走上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强起來的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領袖毛澤東等第一代領導人,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以人民爲中心,制定了符合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長遠發展規劃,實現了舉國同心精神的現代轉型。只有中國共産黨才能救中國,也只有中國共産黨才能把每個人的夢想融入到國家發展的大夢想中。

  其次,當代舉國同心精神的傳承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時期得到昇華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了愛國主義與愛社會主義的高度統一,成爲團結各族人民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真正調動了廣大人民群衆建設社會主義,爲祖國的繁榮富强貢獻全部力量的積極性,真正消除了舊式愛國主義的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的分離,祖國與國家的分離,實現了人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關係有機協調的高度統一。

  再次,當代舉國同心精神的傳承是個人夢想與國家夢想相結合的。 國家好,民族好,個人才會好。實現中華民族國家富强、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是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不懈追求的目標,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主題,也爲每個人施展才華、成就夢想提供了最廣闊的空間、最堅實的平臺。因此,把個人五彩斑斕的夢想融入到宏闊博大的中國夢之中,自覺與中國夢同心同向同行,是舉國同心精神在當代傳承的要義。 

  第二節 在中國抗疫鬥争中的舉國同心精神

  不同的時代,舉國同心精神有着不同的内涵。中國抗疫鬥争是體認舉國同心精神的生動課堂。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在中國共産黨中央的堅强領導指揮下,全國一盤棋,海内外一股繩,匯聚成抗擊疫情的强大合力,彰顯了中華民族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文化底色,彰顯了中國人民深厚的家國情懷、天下情懷。① 

  一、家爲國本的現實傳承

  家爲國本的本質涵義是民爲國本,百姓是國家的根本,只有根本穩固,國家才能安寧。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生動地詮釋了家爲國本的深刻内涵,使舉國同心精神得到了現實傳承。

  (一)人民主體思想的生動詮釋

  人民是歷史的推動者、創造者和書寫者,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力量之源。如果没有人民群衆的擁護和支持,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復興就會成爲無水之源、無本之木。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重民保民”“恤民憂民”等觀念,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鬥争的實踐中得到了繼承和發揚,人民主體論思想得到了生動的詮釋。

  在這次抗疫鬥争中,中國共産黨堅持以人民爲中心這一信念毫不動摇,緊緊依靠人民,始終與人民群衆站在同一戰綫,同呼吸、共命運,并且將這一思想理念貫穿於抗疫防疫各項决策部署中,人民主體思想更是成爲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從决定武漢封城、堅决遏制疫情擴散輸出,到全國分區分級實施精準防控策略;從確保患者應收盡收、應治盡治,到多措並舉關心關愛抗疫一綫醫務人員;從加强人文關懷、組織開展心理疏導,到穩妥有序解除管控措施、逐步推進復工復産,都是人民主體、以人爲本、人民至上的生動詮釋。

  有了人民主體思想,就有了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争的偉力。在抗疫防疫鬥争中,人民群衆始終與共産黨心連心,衆志成城,形成戰勝疫情的堅不可摧的銅墻鐵壁和不可戰勝的力量源泉。廣大民衆扛起責任、衆志成城,自覺參與抗擊疫情。危難面前,中國人民對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高度信任,勇敢承擔起社會責任,爲取得抗疫勝利約束自我乃至犧牲自我。疫情暴發正值春節假期,國家一聲令下,全民響應,一致行動,整個社會緊急停下脚步。人們取消了春節期間的走親訪友和各種聚會,克服困難就地隔離,外出自覺佩戴口罩、測量體温、保持社交距離。保護自己就是保護别人、就是爲國家作貢獻成爲社會共識和每個人的自覺行動。人們長時間在家隔離,上網課、學美食、陪家人,用各種方式緩解壓力,以積極樂觀的態度抗擊疫情。中國全民行動抗擊新冠肺炎的做法和精神得到了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肺炎聯合專家考察組的高度肯定:“所有好的做法如果想要奏效,必須要有公衆的集體意願。正因如此,中國有能力通過傳統公共衛生干預方法應對一種新型的未知病毒”① 。

  可見,群衆路綫、人民主體思想是我們克敵制勝的一大法寶,在革命戰争年代是這樣,在和平建設時期同樣如此。這些思想資源,在抗疫中發揮了雖無形却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生命高於一切的價值導向

  在新冠肺炎疫情突襲,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受到嚴重威脅的重大時刻,黨中央堅持對人民負責、對生命負責,以非常之舉應對非常之事,全力保障人民生命權、健康權,在人民生命和經濟利益之間果斷抉擇生命至上。疫情暴發後,以寧可一段時間内經濟下滑甚至短期“停擺”,也要對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負責的巨大勇氣,對湖北省和武漢市果斷采取史無前例的全面嚴格管控措施。同時,在全國範圍内嚴控人員流動,延長春節假期,停止人員聚集性活動,决定全國企業和學校延期開工開學,迅速遏制疫情的傳播蔓延,避免更多人受到感染。中國的不惜一切代價,贏得了廣泛贊譽。英國《柳葉刀》社論認爲,“中國的成功也伴隨着巨大的社會和經濟代價,中國必須做出艱難的决定,從而在國民健康與經濟保護之間獲得最佳平衡”②。

  爲了確保每一個生命都得到救治,國家對患者實施免費救治。及時預撥疫情防控資金,確保患者不因費用問題影響就醫,確保各地不因資金問題影響醫療救治和疫情防控。及時調整醫保政策,明確確診和疑似患者醫療保障政策,對確診和疑似患者實行“先救治,後結算”。對新冠肺炎患者(包括確診和疑似患者)發生的醫療費用,在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按規定支付後,個人負擔部分由財政給予補助。异地就醫醫保支付的費用由就醫地醫保部門先行墊付。截至2020年5月31日,全國各級財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資金1624億元;全國確診住院患者結算人數5.8萬人次,總醫療費用13.5億元,確診患者人均醫療費用約2.3萬元。其中,重症患者人均治療費用超過15萬元,一些危重症患者治療費用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全部由國家承擔。③ 

  總之,在中國人的價值觀裏,生命權是最基本的人權,疫情面前,没有什麽比挽救生命更重要。世衛組織多次公開表示,中國政府的抗疫舉措,體現出對本國人民生命健康的高度負責和對全球疾病防控的大力支持。中方不僅是在保護中國人民,也是在保護世界人民。

  (三)穩飯碗保民生的安心工程

  疫情來襲,打亂了正常的經濟社會秩序,群衆生産生活受到影響,家不安,國就不安。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中國政府一方面以最大的善救治患者珍愛百姓生命,另一方面在疫情防控的關鍵階段,準確把握疫情形勢變化,作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决策,有序恢復生産生活秩序,推動落實分區分級精準復工復産,最大限度保障民生和人民正常生産生活。旗幟鮮明提出要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産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形成同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

  “六穩”與“六保”,重點在於就業,這是確保民生之本,只有穩就業、保就業,才能穩住了千家萬户的“飯碗”,才能穩住國家發展之根本。爲了穩就業保民生,各級政府在黨中央的統一戰綫部署下,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就業,想方設法全力保障最大的民生,全面强化穩就業舉措,實施就業優先政策,根據就業形勢變化調整政策力度,减負、穩崗、擴就業並舉。爲此,各級政府密集制定出臺多項政策,爲企業特别是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户减負紓困,實施减費降税,增加財政補貼,加大金融支持,减負穩崗擴就業,優化政府服務。如:通過租用專車、專列、包機等方式“點對點”“一站式”幫助農民工返崗,並從個人防護物資、人流、物流等方面爲企業復工提供全方位服務;針對公共交通運輸、餐飲、住宿、旅遊、體育、娱樂等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采取免征增值税等税收優惠政策;階段性减免企業社保費,緩繳住房公積金,免收公路通行費,降低企業用電用氣價格,减輕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户房租負擔;對中小微企業貸款實施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新增優惠利率貸款。支持大學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創業就業,擴大中小微企業穩崗返還政策受益面,發力穩就業,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等等。

  二、保家衛國的現實戰練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保家衛國的戰争,舉國上下,黨政軍民學、東南西北中都參與了這場實戰,再現了全民抗疫的壯舉。

  (一)抗擊新冠病毒的正確部署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現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中國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面對這場大考,如何做出正確的部署是打贏抗擊新冠病毒遭遇戰的關鍵。

  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迅速行動,習近平親自指揮、親自部署,統攬全局、果斷决策,作出“打好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重大部署,提出“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爲中國人民抗擊疫情堅定了信心、凝聚了力量、指明瞭方向。在黨中央的正確部署下,全國人民打響抗擊疫情的人民戰争、總體戰、阻擊戰。經過艱苦卓絶的努力,中國付出巨大代價和犧牲,有力扭轉了疫情局勢,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勢頭,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將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個位數以内,用3個月左右的時間取得了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維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爲維護地區和世界公共衛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保衛武漢湖北的舉國力量

  疫情發現後,全國上下緊急行動,依託强大綜合國力,開展全方位的人力組織戰、物資保障戰、科技突擊戰、資源運動戰,全力支援湖北省和武漢市抗擊疫情,在最短時間集中最大力量阻斷疫情傳播。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醫療支援行動,調動了全國醫療資源和力量,全力支持湖北省和武漢市醫療救治。國務院發佈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這樣描述:自1月24日除夕至3月8日,全國共調集346支國家醫療隊、4.26萬名醫務人員、900多名公共衛生人員馳援湖北。19個省份以對口支援、以省包市的方式支援湖北省除武漢市以外16個地市,各省在發現疫情、防控救治任務十分繁重的情况下,集中優質醫療資源支援湖北省和武漢市。人民解放軍派出4000多名醫務人員支援湖北,承擔火神山醫院等3家醫療機構的醫療救治任務,空軍出動運輸機緊急運送醫療物資。各醫療隊從接受指令到組建2小時内完成,24小時内扺達,並自帶7天防護物資,扺達後迅速開展救治。在全國緊急調配全自動測温儀、負壓救護車、呼吸機、心電監護儀等重點醫療物資支援湖北省和武漢市。從全國調集4萬名建設者和幾千臺機械設備,僅用10天建成有1000張病床的火神山醫院,僅用12天建成有1600張病床的雷神山醫院。短短10多天建成16座方艙醫院,共有1.4萬餘張床位。加强臨床血液供應,10個省份無償支援湖北省紅細胞4.5萬單位,血小板1762個治療量,新鮮冰凍血漿137萬毫昇(不含恢復期血漿)。大規模、强有力的醫療支援行動,有力保障了湖北省和武漢市救治,極大緩解了重灾區醫療資源嚴重不足的壓力。

  中國抗擊新冠肺炎是一場保家衛國的人民戰争,之所以能够打好武漢、湖北保衛戰,除了有堅强的黨中央領導之外,還有全國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合力。正如習近平在5月8日與民主黨派和統一戰綫成員座談會上强調:“我們緊緊依靠人民群衆,全國動員、全民參與,聯防聯控、群防群治,搆築起最嚴密的防控體系,全國各族人民都以不同方式積極參與了這場疫情防控鬥争,凝聚起堅不可摧的强大力量。” ① 

  (三)逆行的脚步承重匹夫責任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這次抗疫鬥争中,一個個義無反顧的英雄用他們“逆行”的脚步詮釋了家國天下的慷慨大義,奏響了愛國的主旋律。14億中國人民,不分男女老幼,不論崗位分工,都自覺投入抗擊疫情的人民戰争,14億中國人民都是抗擊疫情的偉大戰士。

  “若有戰,召必回”!在此次全民抗擊疫情的戰争中,許許多多退役軍人都在抗擊疫情的一綫,用行動踐行着他們終生保家衛國的誓言。醫務工作者白衣執甲、逆行出征。從年逾古稀的院士專家,到90後、00後的年輕醫護人員,面對疫情義無反顧、堅定前行。一些難忘的鏡頭將永遠定格在我們的記憶中,如84歲的鐘南山院士“逆行”去武漢的無座車票在社交媒體刷屏,73歲的李蘭娟院士被口罩勒出深深壓痕的照片讓人動容,網上流傳的一句“哪有什麽歲月静好,只不過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罷了”感動了無數人。特别是一批“90後”青年挺身而出,在此次戰“疫”中衝鋒陷陣、獨當一面,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過去有人説他們是嬌滴滴的一代,但現在看,他們成了抗疫一綫的主力軍,不怕苦,不怕犧牲。抗疫一綫比其他地方更能考驗人。”①用這樣的話評價抗疫一綫的“90後”“00後”,可謂恰如其分。

  社會各界展現了“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的責任擔當精神,一個個“逆行者”用行動踐行着保家衛國的誓言。在機場、社區、路口、隔離點日夜辛勞的防疫人員,銘記的是嚴防死守的責任擔當,整個民族迸發出如此强烈的責任擔當精神,正是對國家的熱愛,對國家的使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舉國同心精神的繼承和發揚。

  三、同舟共濟的現實壯舉

  疫情面前,億萬人民携手同心、團結互助,中國人民骨子裏鎸刻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同舟共濟精神被新冠病毒這一無形的敵人再度激發。

  (一)舍小我顧大局的家國情懷

  作爲人類歷史上從來没有斷流的悠久文明,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價值觀,在這次疫情防控中亮出了鮮明的底色。每個中國人面對危機時,小寧可犧牲小我也要保全大我,小家服從大家,彰顯了個人利益自覺服從公共利益的家國情懷。

  整個春節長假,全國城市、鄉村的億萬家庭,集體進入了“宅年”模式。“宅在家裏過年,是最好的愛國,是每一個家對國的貢獻”,這是老百姓的集體認同。在這場嚴峻鬥争中,武漢人民湖北人民乃至全國人民識大體、顧大局,不畏艱險、頑强不屈,自覺服從疫情防控大局需要,主動投身疫情防控鬥争,作出了重大貢獻,讓全國全世界看到了中國人民的堅韌不拔、高風亮節。武漢人民和湖北人民顧全大局、頑强不屈,爲阻擊病毒作出巨大犧牲。武漢人民、湖北人民面對離漢離鄂通道關閉後與外隔絶、交通停滯、城市“停擺”,克服了近距離接觸病毒、醫療資源和生活物資緊張以及長時間隔離帶來的困難,忍住失去至愛親朋的痛苦,服從大局,咬緊牙關,團結堅守。② 

  “武漢街道空無一人,但是每個窗户後面都有配合應對疫情的市民。中國展現了驚人的集體行動力與合作精神。”①這是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高級顧問布魯斯·艾爾沃德2月下旬在結束是的感慨。正是這種犧牲小家,保護大家的家國情懷,爲抗擊新冠病毒築起了牢不可破的銅墻鐵壁。

  (二)同心合力抗疫的兄弟情誼

  突如其來的疫情,没有阻隔全國人民温暖而美好的情感溝通,中國人民同舟共濟、守望相助,匯聚而成的是强大的抗疫合力。

  省際間的兄弟情誼在此次抗疫鬥争中得到了充分彰顯。一批批醫療隊奔赴湖北,到加急生産的消殺産品捐贈給指定收治醫院;從農業大省山東各地“搬家式”的新鮮蔬菜支援走紅網絡,到新疆庫爾班大叔後人捐贈的大米日夜兼程到達武漢……在馳援湖北各地的醫療隊員返程之日,街道上無不站滿了送行的市民。撿廢品老人捐款、網友“雲買單”等一系列暖心舉動,戳中無數人的泪點。各種社會組織如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和群衆組織,組織動員所聯繫群衆積極投身疫情防控。城鄉居民、企業、社會組織等紛紛捐款捐物、獻出愛心。各級慈善組織、紅十字會加强捐贈資金和物資的調配和撥付,將捐贈款物重點投向湖北省和武漢市等疫情嚴重地區。

  身在海外心係祖國的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也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伸出援手,積極捐款和捐贈各類防疫物資,體現了濃濃的同胞親情,體現了海内外中華兒女守望相助、共克時艱的凝聚力向心力。中國式的抗疫行動感動了世界衛生組織官員,他們動情地稱一生之中從未見過如此的動員!2月24日,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肺炎聯合專家考察組在京舉行新聞發佈會,考察組外方組長、世衛組織總幹事高級顧問布魯斯·艾爾沃德説:“我們看到每個省都有疫情暴發,都有感染病例,但是各個省依然花很多氣力去想如何爲湖北省、武漢市提供醫用物資和醫務工作者援助。我覺得這種純粹利他主義是其他國家應該學習的,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團結。”②   

  (三)共命運共擔當的天下精神

  疫情爆發初期,中國政府和人民不僅是對本國負責、也對他國負責,秉持着“世界好,中國才會更好”的價值理念,堅持主張科學理性,反對製造政治分歧;主張加强團結合作,反對尋求脱鈎孤立;主張推進多邊協調,反對單邊主義。堅持爲全人類前途命運和子孫後代福祉着想,與國際社會齊心協力、守望相助、携手應對,遏制疫情蔓延。

  疫情發現以來,中國始終同國際社會開展交流合作,加强高層溝通,分享疫情信息,開展科研合作,力所能及爲國際組織和其他國家提供援助,爲全球抗疫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力所能及地爲國際社會提供人道主義援助。截至5月31日,中國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供兩批共5000萬美元現匯援助,共向27個國家派出29支醫療專家組,已經或正在向150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提供抗疫援助;指導長期派駐在56個國家的援外醫療隊協助駐在國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向駐在國民衆和華僑華人提供技術諮詢和健康教育,舉辦綫上綫下培訓400餘場;地方政府、企業龢民間機構、個人通過各種渠道,向15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捐贈抗疫物資。①  

  中國積極貢獻扺禦疫情的中國方案,與各國一道携手應對,充分展現“天下一家”的大國情懷,得到國際社會積極響應和高度肯定。

  第三節 持續弘揚舉國同心抗疫精神的思考

  作爲中國抗疫精神,舉國同心精神在此次大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是我們抗擊新冠病毒取得階段性勝利的重要精神法寶。抗疫防疫是一個長期的任務,特别是當前國際上新冠病毒呈現蔓延的趨勢,不確定性仍在增加,外防輸入任務仍很艱巨,必須持續弘揚舉國同心精神,把舉國同心精神發揚光大。

  一、堅守人民至上的初心

  堅守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産黨和政府持續弘揚舉國同心精神的初心。

  (一)堅持以人爲本的執政理念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産黨和政府的政治自覺,是中國領導人的使命擔當。中國共産黨成立之初就確立了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新中國政府從成立之初就遵循以人爲本的執政理念,强調人民利益高於一切。正是這種政治自覺,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戰勝了洪水、地震、非典等一場又一場重大灾難,始終沿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前行。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也是脱貧攻堅工作的决戰决勝之年,越是面臨收官,越是接近“終點”,越要牢記初心使命,越要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凝聚奮進力量,全力以赴完成目標任務。因此,廣大黨員幹部要始終把人民群衆尤其是困難群衆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始終站在人民群衆的立場上考慮問題、解决問題,只有把人民群衆的一件件小事抓牢抓細抓實,人民群衆才能有更多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二)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爲主體

  堅守人民至上的初心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爲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不動摇。中國疫情防控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優勢。中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堅持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它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通過市場推動資源配置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另一方面通過社會主義來保证最大限度的社會公平和正義。這一制度的價值意藴在抗擊新冠肺炎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國有企業是我國公有制的重要實現形式,是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的堅實力量和强大支柱。國有企業具有鮮明的政治優勢。國有企業是人民的企業,國有企業以國家需要爲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爲最高利益。以公有制爲主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具體體現在醫療體制上是以公立醫院爲主體。中國以公立醫院爲主體的醫療制度在疫情防控中立下重大功勞。部分西方國家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陷入巨大的人道主義灾難,正是在新自由主義政策的蠱惑下將關係國計民生龢民族安全的國有企業私有化的政治後果。因此,無論形勢發生如何變化,中國必須堅持以公有制爲主體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

  (三)堅持以百姓的福祉爲根基

  堅守人民至上的初心還必須堅持以百姓的福祉爲根基。習近平在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内蒙古代表團談到人民至上時説:什麽叫人民至上?這麽多人圍着一個病人轉,這真正體現了不惜一切代價。我們不惜一切代價救治生命。無論年齡再大、病情再重,我們也决不放棄。因此,堅守人民至上的初心就是要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利益放在第一位考慮。

  要繼續守牢民生底綫,織密保障綫,讓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抗擊疫情中持續昇温,采取更有力的舉措築牢民生保障基石,爲全球抗擊疫情築起堅强後盾。要毫不動摇抓好糧食生産,守好“糧袋子”“菜籃子”,切實保障人民群衆基本生活;在整體提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同時,要特别關注困難群體基本生活保障,把因疫情和患病陷入困境的人員納入救助範圍,對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發放臨時生活補貼,做到應保盡保,給予最需要幫助的重點人群特殊關懷;要多從群衆角度考慮問題,當好人民群衆貼心人,切實補齊民生短板,解决熱點、難點問題,讓人民群衆在實實在在的變化中提昇獲得感和幸福感。

  抗疫在繼續,民生保障不停頓。人民群衆是國家力量之源,推進全面復工復産、加快恢復經濟社會秩序,廣大人民群衆團結一致同心共築是勝利之本。要繼續激發人民群衆的主人翁精神,共同投身於復工復産中,將黨中央和政府的部署和措施落實於行動上,轉化爲推動發展的動力,用雙手和智慧創造更多的財富,形成保障民生促發展,發展爲了人民的良性循環。

  二、堅守愛國主義的核心

  愛國主義精神始終是貫穿抗疫鬥争的精神紅綫。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家國一體精神,必須堅守愛國主義核心,涵養和厚植愛國情懷。

  (一)進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要進一步加强思想信念教育,傳承好抗疫精神,這是堅守愛國主義核心的首要任務。要注重思想政治引領,把抗疫中凸顯的愛國主義精神納入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將抗疫精神與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緊密結合起來,將其有機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初心使命教育等,貫穿於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要積極構建愛國主義精神的傳承弘揚機制。推動愛國主義教育進學校課堂、進教材、進頭腦,把中國抗疫的先進做法、感人事迹等納入愛國主義教育重要内容,增强思想性和針對性。在教育過程中要注意與時俱進,彰顯抗疫愛國主義精神的時代價值。

  應因時因勢加强疫情後愛國主義和理想信念教育。隨着我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中小學校陸續復學復課。除了確保校園安全和師生身心健康,在教育内容上,國家教育部門應指導各地,因時因勢,緊密結合抗疫開展愛國主義和理想信念教育。學校應利用抗疫這個時機,介紹與唤醒兒童青少年關於疫情防控阻擊戰期間,我國抗疫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的認知與情感感受,並引導比較世界各國抗疫的進程與效果,充分感受中國共産黨的中流砥柱作用和彰顯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以人民爲中心的執政理念,從而增强少年兒童愛黨愛國的觀念。

  (二)扎實推進培養踐行國家觀

  愛國主義精神是具體的、實踐的,更是主動的、自覺的,必須内化於心、外化於行。應結合抗疫防疫,多舉並行落實好《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使愛國主義精神入腦入心,成爲全體公民共同遵守的價值取向。

  要在全社會營造抗疫愛國氛圍,通過電影電視媒體等文化載體的宣傳,潜移默化的影響,促進社會成員的愛國行爲養成,使每個社會成員做到在本職崗位上歷練成長、在平凡工作中創造非凡、在盡職盡責中奮發有爲。 

  要特别注重在學校開展抗疫愛國主題教育活動,引導青年學生把自己的理想和祖國的目標緊密聯繫在一起,引導青少年將愛國熱情化爲報國行動。同時,爲青年學生搭建愛國實踐平臺,用行動聚人心,讓他們在實踐中堅定報國志向、鍛煉報國本領。如開展勞動教育,引導青少年在志願者服務、調研考察、實習實訓中將“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中,砥礪强國之志,修煉本領。把愛國主義教育的行動力放在認真完成每一項工作任務上,放在厚積自身的學問知識上,放在主動投身志願奉獻的青春隊列裏,鼓勵青少年將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國家、人民的命運緊密相連,創造有意義的人生。

  (三)講好中國式抗疫愛國故事

  抗疫開過程中涌現出的感人故事,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活”教材,應當抓住契機,用好疫情防控活教材,結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講好抗疫愛國故事,開展深入、持久、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廣大社會成員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巨大熱情和磅礴力量。

  搜集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的動人故事,編寫宣講材料,采用綫上綫下相結合的模式,開展以抗擊疫情爲主題的愛國主義宣傳教育活動;設立紀念館,搜集和保存本次“戰疫”過程中具有紀念意義的實物、人物事迹、影像,以豐富的一手資料,用可見、可感、可學的人物事迹、科研成果、數據資料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講好中國共産黨堅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價值導向,講好中國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作爲負責人大國的擔當,講好全國人民萬衆一心、衆志成城的英雄氣概,講好醫療工作者、社區工作者等基層一綫人員不怕犧牲、英勇奮戰的感人事迹。

  創新講好抗疫愛國故事的手段方法,積極創新與青少年溝通交流的話語方式,以青少年喜歡的方式、手段把抗疫故事講給他們聽,激發他們的興趣,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把青少年感興趣的事變得有意義,把有意義的事做得讓青少年感興趣。
  
  三、堅守疫戰必勝的信心
  
  堅守疫戰必勝的信心,才能贏得最終的勝利。

  (一)堅持統一領導固必勝信念

  中國共産黨是最高領導力量,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堅持中國共産黨的統一領導是取得疫戰勝利的信心動力。

   隨着世界各國疫情的蔓延,防疫絶不是一個短期行爲,我國疫情防控形勢的嚴峻性不僅體現在單純的病毒防控上,而且體現在與西方反華勢力的政治、經濟、意識形態的博弈。一些國家爲了政治考量甩鍋中國,大打意識形態牌,使防疫抗疫變得更加復雜。面對錯綜復雜的形勢,更加需要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確保正確的政治方向,保持足够的定力。

  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就要堅决服從黨中央統一指揮、協調、調度。疫情防控不只是醫藥衛生問題,而是全方位的工作,是總體戰,各項工作都要爲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支持。因此,隨着疫情防控形勢不斷變化,各項工作也不斷面臨新情况新問題,要密切跟踪、及時分析、迅速行動。各地區各部門在采取防控措施時,要加强政治意識和大局觀念,要有“全局在胸”的格局和謀略,堅决消除一切地方主義、個人主義,要服從統一指揮和調度,對上服從統一調配,對下整合資源力量。

  (二)依靠科學防治保戰疫成果

  疫戰必勝的信心來源於科學防控,依法防控。科學防治始終是應對疫情的有力武器。戰勝疫病離不開科學,確保戰疫成果更加離不開科學。既要加强科研攻關,又要堅持科學態度、樹立科學精神、采用科學方法。

  要以科學的態度看待疫情的長期存在。當前,國外疫情擴散蔓延勢頭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雖然國内的疫情得到了控制,但是外防輸入壓力持續加大。隨着國際人員交流逐步回昇,疫情外部輸入風險不斷增加。即便我國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成果,在全球疫情還没有得到全面有效遏制的大背景下,我們不可能獨善其身。因此,要堅持適應常態化防控要求的發展思路。一方面,對發展環境的認識,要從“無疫狀態”向“適應疫情長期存在”轉變。無論是國家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出臺産業政策,還是企業生産活動、勞動力選擇方式等,都必須將疫情防控作爲一個重要因素加以考慮。另一方面,對發展方式的考量,要從“無疫發展”向“帶疫發展”轉變。必須適應疫情長期存在的新形勢,將疫情防控措施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加以統籌推進,在堅持“一手撑傘,一手干活”的前提下,處理好應急舉措和長遠發展的關係。

  探索疫後科學防治模式。世界衛生組織認爲,新冠病毒是人類歷史上最難對付的病毒之一,在很多方面超出了人類認知。在繼續與病毒鬥争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未知因素。疫情是魔鬼,我們不能讓魔鬼藏匿。“疫魔”越是兇猛,我們越要尊重科學、依靠科學,將科學精神貫穿疫情防控工作始終,堅持按科學規律辦事。加强疫苗科研攻關,科學論证病毒來源,盡快查明傳染源和傳播途徑,密切跟踪病毒變异情况,及時研究防控策略和措施。只要我們堅持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就一定能够衆志成城地奪取這次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最後勝利。

  (三)凝聚各方力量贏疫戰勝利

  “上下同欲者勝”(《孫子兵法》.第三篇《謀攻》),同舟共濟者贏。疫情發現以來,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在疫情防控中擰成一股繩,形成全國一盤棋。從城市到鄉村,從機關、醫院到社區、街道,從網上到網下,凝聚起防控的磅礴力量。這是贏取抗疫勝利的力量之基,也是疫戰必勝信心所在。

  當前外防輸入、内防反彈的任務仍然艱巨繁重,應繼續凝聚各方力量,築起抗擊新冠肺炎的鋼鐵長城。應繼續緊緊依靠人民群衆,全國動員、全民參與,聯防聯控、群防群治,充分調動全民族的積極性,把各黨派、各民族、各宗教、各階層以及港澳同胞、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團結在抗疫民族統一戰綫内,繼續同黨中央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共克時艱,爲取得疫戰的勝利提供堅强的力量支撑。

  總之,舉國同心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髓,它形成於古近代,傳承并發揚光大於現當代。無論在哪個時期,舉國同心精神都表現爲中華民族成員對國家、對民族共同體的認同、關心、熱愛、維護、奉獻與擔當。中國抗疫鬥争不僅又一次詮釋了家爲國本、保家衛國和同舟共濟的家國情懷,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而且也爲應對當前國際上新冠病毒呈現蔓延的趨勢、不確定性仍在增加、外防輸入任務仍很艱巨等的態勢,取得這場總體戰、人民戰的最後勝利提供了精神動力,增强了必勝的信念。它使全國人民更加堅定地相信,只有堅持黨中央的統一領導,全國人民堅定不移地聽從黨中央統一指揮、統一部署,同心同德,團結一致,就一定能取得這場疫情防控戰争的最後勝利。

  主要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2020-6.

  [2]孫仁宏.試論中國封建社會家國一體化的形成[N].盆城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0(3).                              

  [3]徐艷玲.抗疫精神的生成邏輯豐富内涵和價值意藴[J].人民論壇,2020-4-27.

  [4]張倩.從家國情懷解讀國家認同的中國特色[J].江淮論壇,2017(3).

  [5]王利明.家國同構是一種治理模式[N].北京日報,2017-3-6.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