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迎送紅軍衆一心

  張雲逸率領六七百人跟着鄧安德一口氣後撤四五十裏(1裏=500米,下同),至晚上10時,到達鄧安德家所在的瑶寨——必背半崗嶺瑶寨便停了下來,就地宿營。鄧安德領着張雲逸等首長到他家裏過夜。

  是夜,寒風凛冽,大雪紛飛,山裏積雪尺餘。部隊没有進村,只在雪山間、冰澗旁、雪樹下、冰田上背靠背坐着。村中户户門前有狂吠的獵犬,屋墻邊靠着干柴,屋檐下吊有玉米苞;村周圍有茅寮(茅草房),寮内有乾草,部分還關有鷄、猪、牛,大路邊的窑窖裏堆放着番薯、芋頭。而這些飢寒交迫、疲憊不堪的官兵們却是視而不見、毫不動心。靠背片刻後,只在雪山上尋找濕草、濕柴來生火烤衣取暖,煮野菜稀飯充飢。埋伏在山頂上的半崗嶺瑶族同胞看到這種情景,慢慢放下了手中的武器,奇怪地看着他們。

  翌晨4時左右,繼續由鄧安德帶路,繞道過河,離開瑶山。一路上,鄧安德爲避免瑶胞發生誤會,高喊:“紅軍好,白軍壞,他們是紅軍。”至此,四嶺山頭的瑶胞才知道:他們是紅軍,紅軍是好兵。

  鄧安德引導張雲逸部隊離開瑶區,走了20多裏路,在早上7時多來到火燒嶺下的横溪,進入下灣村和溪頭村。根據實際需要,部隊在這裏休整兩天。

  其間,紅七軍離開梅花時交給張金洋的400多名傷病員也得到了妥善安排。張金泮在鐵龍頭村接到楊高林的一封介紹信和400多名傷病員,只見這冰天雪地裏的戰士們飢寒交迫,苦不堪言,即把當時僅有20多户人家、160多人的鐵龍頭村的全部村民分成三個小組進行工作:第一組,由張法昌等十多位長者組成接待組。主要任務是安置傷病員進村,到户或就地取暖休息。第二組是中年男女組,任務是籌糧做飯,殺猪煮菜,安排喫飯。第三組是青年男女組,主要任務是快速煮熟番薯、芋頭,送給戰士們暖身、充飢。可是,第一組的長者們親情話語講盡,紅七軍傷病員還是堅决不給父老鄉親增添麻煩。長者們只好回到自家的牛欄裏、禾秆堆裏抱來一把把禾秆,飛快地攤開,讓坐在冰冷禾坪裏的紅七軍傷病員坐上去取暖。長者和傷病員説話間,張金泮領着男女青年送來六擔熟番薯擺到傷病員面前。在張金泮和長者以及青年人誠懇動情的勸説下,傷病員才吃起熱氣騰騰的番薯充飢暖身。“主人”看到“客人們”開始吃番薯了,便相互點點頭,離開了現場。

  是夜,雨雪紛飛,氣温驟然下降。就在傷病員考慮如何熬夜的時候,張金泮領着鐵龍頭村的全部家長來到他們中間。張金泮語重心長地勸説傷病員:“爲讓鐵龍頭村民安心,大家更快恢復健康,繼續爲革命事業奮鬥到底。今晚就請傷病員聽從鐵龍頭村家長的安排,跟村民進村,入廳厦(宗祠)、進屋跟農户聊聊。鄉親們殺了頭大猪做油水,煮了便菜便飯,大家要吃飽吃好,暖暖身心。飯後就在廳厦裏、公房間和村周圍的茅寮内、大樹下和避風擋雨墻下睡覺。”

  第二天,張金泮到下灣村面見張雲逸軍長,商量好了住在鐵龍頭村那400多名傷病員歸隊與張雲逸部隊會合的有關事宜。於是那400多名傷病員便在鐵龍頭村治療、休息了三天兩夜,第三天付給購物款和伙食費後,除留下44名重傷病員及一名軍醫外,其餘300多名能走路的傷病員則追趕張雲逸的部隊去了。

  這時,張雲逸率領的部隊在下灣村休整兩天後,由該村農民餘斌山做向導,經板泉等地去了湖洞。張雲逸率部到達湖洞時,由鄧安德、張金泮率隊護送的300多輕傷病員也正好趕到了湖洞。張雲逸接到這批人員,立即作出下一步的行動部署。部隊告别當地時,張雲逸送了一面紅旗、一張紅色毛毯以及一批槍支彈藥給張金泮和鄧安德組建遊擊團,鼓勵他們要堅持鬥争下去,革命勝利後,還要建設社會主義社會,讓廣大勞苦大衆過上好日子。隨後,張雲逸率部由湖洞經大坪,到樂昌縣羅家渡附近的老爺廟渡口渡過武江河,到達樂昌的黄圃司後,由當時上過井岡山的人員做向導,帶引張雲逸的隊伍取道湖南的黄泥潭遊擊區,轉入江西的永新,與五十五團會合。會合後,紅七軍在永新召開了全軍第二次黨代會,總結經驗教訓,確定了今後的行程。後來,紅七軍到達興國,與毛澤東、朱德領導的中央蘇區主力紅軍會師了。

  本文選自《乳源瑶族自治縣革命老區發展史》,乳源瑶族自治縣革命老區發展史編委會編,廣東人民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第048—051頁。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