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楊溪渡口紅七軍搶渡武江戰鬥遺址

  楊溪渡口,在乳源瑶族自治縣桂頭鎮楊溪村武江邊,西邊是楊溪,東邊是東岸。武江河自北南流,過樂昌的長來後流經楊溪、桂頭出韶關入北江。武江河面寬一二百米,水流湍急。沿河兩岸,西有樟樹堂、楊溪、均村;東有東岸等村莊。靠河邊較高的小山包爲河東岸的觀音山。楊溪古代無橋,來往兩岸全靠舟船擺渡。至今,楊溪渡口東岸河邊,仍保存一座古代竪立、刻有“南無阿彌陀佛”字樣的護佑人們過渡平安吉祥的石碑柱。

  1931年2月5日,紅七軍血戰梅花後的第三天,部隊來到武江河邊的楊溪渡口,在楊溪村的大巷黄氏祠堂設立臨時指揮所,準備渡過武江河向江西中央蘇區進發。下午3時左右,鄧小平、李明瑞率領的五十五團和五十八團一個連渡過河後,突然從樂昌縣城和從韶關南北兩個方向前來圍堵紅七軍的國民黨軍陸續趕到,攔截紅七軍過江。《上海民國日報》1931年2月9日報導:“本報香港電:郭潤華團5日開樂昌,追李明瑞。嚴團7日亦開樂昌。”

  過了江的指戰員立即搶佔武江東岸高地,鄧小平登上靠河邊的觀音山高地指揮戰鬥。武江東岸,頓時成了主戰場。紅七軍據守河岸山頭和灘頭陣地,掩護五十八團人員繼續渡江。“……樂昌的守敵亦向楊溪附近的長來圩撲來,雙方已展開激烈的戰鬥。過河的部隊正在觀音山高地一帶咬住敵人。”(《莫文驊回憶録》169頁,解放軍出版社1996年7月出版)戰鬥越打越激烈,敵人越來越多。紅七軍繼續搶渡的渡船尚未到達江心,就被敵人密集的砲火封鎖,船上的戰士一個個中彈犧牲掉入江中,張雲逸軍長立即下令停止渡江。過了河的部隊,在鄧小平、李明瑞指揮下,突破敵人的封鎖和包圍,取道仁化向江西中央蘇區前進,紅七軍由此分爲兩部分。

  楊溪搶渡武江戰鬥,紅七軍傷亡100多人,犧牲80多人。“槍聲、砲聲、手榴彈的爆炸聲連成一片。李明瑞、馮達飛帶着突擊連不顧一切地向前猛冲,也就在敵人合圍圈尚未合攏之際,紅七軍打開了一條血路。李明瑞冲出去了。過河的大部分指戰員都冲出了敵人的包圍圈。鄧小平和後續部隊也跟着往前冲。這時,敵人四面圍攏上來,情况萬分危急。‘跟我打回去,無論如何要把鄧政委他們接出來!’李明瑞帶着十名戰士和幾名機槍手重新殺了回來,將被敵人卡住的鄧小平和團長張翼接出了重圍。敵人没有窮追,而紅七軍過河的指戰員已有七八十名戰士犧牲在樂昌河北岸地區。”(《浴血萬裏紅七軍》343頁,王福琨主編,廣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未過江人員總共還有700多人,由張雲逸軍長帶領,回經必背的半崗嶺瑶寨,2月6日來到乳源大橋的横溪下灣村,會合在鐵龍頭村能走動的傷病員,折回樂昌羅家渡附近的老爺廟渡過武江,經樂昌的黄圃司向江西開進。

  楊溪渡口,是紅七軍“小長征”途中一個生死攸關的渡口。以下摘録部分史料關於紅七軍搶渡武江河楊溪渡口的記録。

  1、《張雲逸傳》,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第050頁:

  5日,紅七軍來到樂昌以南、韶關以北的楊溪(今屬乳源縣)渡口,準備在此東渡樂昌河(武水)。本來,張雲逸等决定5日拂曉開始渡河,但由於兵疲足痛,部隊上午10時、軍部12時後才趕到渡口,錯過了最佳的渡河時機。部隊四處搜尋,只找來了兩條船。於是,鄧小平、李明瑞率五十五團先渡河,張雲逸率軍直屬隊和五十八團殿後。由於河寬船少,至黄昏時分才過了五十五團和五十八團的一個連。這時,粤軍郭潤華團分别從樂昌、韶關乘汽車趕來。鄧小平與李明瑞指揮過河部隊與敵展開激戰,以掩護後續部隊過河。然而,由於敵人攻勢兇猛,河東部隊被迫突圍,奪路東進,向仁化方向撤退。粤軍封鎖了渡口,張雲逸率没有渡河的七八百人連夜後撤30裏,來到乳源縣的一個瑶族聚集的山村,同時派人到梅花圩找中共地方組織的同志聯絡。

  2、《李天佑將軍傳》,解放軍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第85頁:

  2月5日,梅花村戰鬥結束的當晚,紅七軍前委决定放棄在北江建立根據地的計劃,部隊立即轉移去江西蘇區同中央紅軍匯合。

  黄昏降臨,天上飛起了雪花,李天佑、吴西率領特務連緊跟軍部向韶關、樂昌之間的楊溪渡口前進,紅七軍要在這裏渡河去江西蘇區。

  3、《莫文驊回憶録》,解放軍出版社,1996年7月出版,第168頁:

  我軍撤離梅花村後,連夜向武江河畔的楊溪口急進,擬渡過武江河後,奔江西與中央紅軍會合。途中漫天雪花,道路泥濘,加上部隊與敵惡戰大半天,水米未進,大家飢餓、疲勞不堪,但後有追兵,我們連停脚的機會都没有。撤離大坪村時,已是夜裏10點多鐘。

  部隊在大坪村稍事休息,匆匆吃了飯,又立即出發了。從大坪至楊溪渡口要走50多公里的崎嶇山道,爲了甩掉尾追之敵,大家不顧疲勞,日夜兼程,穿山越嶺,於2月5日晨扺達武江河邊的楊溪渡口。

  4、《老驥憶烽烟》,吴西著,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出版,第76頁:

  部隊冒雨向樂昌和韶關之間的楊溪口前進,準備從這裏渡過樂昌河。這一天是2月5日,下午3點鐘左右,部隊才陸續到達。

  5、《谷子元紀念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第49頁:

  紅七軍撤到大坪楊家……在這裏只休息幾個小時,補充了行軍的糧食後,當晚即由我們的遊擊隊員做向導,越過加昌水,進入大瑶山,經清洞、水坑、湖洞,第二天到王坪,趕到樂昌下游的楊溪、長來渡口,搶渡武水。

  6、《樂昌市革命老區發展史》,廣東人民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第81頁:

  紅七軍於2月5日到達樂昌的長來楊溪的武江河邊。武江河寬百米,江水滔滔,水流湍急,只能依靠渡河工具渡河。但當時這一帶也只有温炳招、温亞蘭、温丁苟等人的五六條小船,一條船一次只能載十來個人。面臨這個狀况,紅七軍决定由鄧小平、李明瑞率五十五團首先從楊溪渡河,張雲逸率五十八團和軍直屬隊在長來羅村殿後,一旦發現敵情,可以前後掩護,之後五六條船分别從曲合、楊溪渡口渡河。

  7、《工農紅軍在韶關》,樑觀福著,暨南大學出版社,2019年出版,第95頁:

  紅七軍撒出梅花大坪楊家寨,於2月5日到達乳源楊溪與樂昌長來之間的武江河邊……撑船人在回憶中明確説,紅七軍當年渡江時,“一起開渡的小船有五六條”,“船很小,每條船隻能載七至十人”。不僅如此,渡江的渡口也應有幾個。而莫文驊回憶當年紅七軍渡江,只有兩只小船,應該是其中一個渡口的事,否則,在幾個小時内,1000多人渡過江去,應該是不可能的事。

  歷經90多年的滄桑歲月,遺址留存至今的只有楊溪、均村、東岸等古村和江邊曾見证砲火硝烟的百年古樹,巍然屹立河岸的觀音山,滔滔南流的武江河水。

  2015年10月,乳源瑶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在桂頭鎮楊溪村觀音山下和東岸的武江河邊渡口竪立標誌碑。碑爲磚砌,大理石貼面,分碑座和碑體兩部分。其中碑體高1.5米,寬2.5米,厚0.25米;碑座高0.9米,長4.0米,厚0.8米。雙面刻字,正面刻“紅七軍搶渡武江戰鬥遺址”,背面刻“史實簡介”。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