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工農紅軍在韶關》節選

  第五章 三、擬建根據地  激戰乳源梅花

  (一)利用乳源梅花有利條件擬建根據地

  在湘粤邊北江建立根據地,然後相機與朱毛紅軍會合,是紅七軍北上遠征之初和途中的設想。紅七軍成立後,對於其發展方向,中共中央和中共廣東省委就多次指出並要求紅七軍必須北上向湘粤邊發展,推動北江地方暴動,與朱毛紅軍取得聯繫。

  北上遠征途中,紅七軍一度受李立三攻打柳州、桂林、廣州“左”傾冒險主義的影響。全州會議後,紅七軍前委審時度勢,放棄了上述攻打三大城市的計劃,制定了出廣東連州、北江,至湘粤贛邊與江西朱毛紅軍取得聯絡的行動方針。在連縣解决部隊給養過程中,紅七軍多次召開會議,進一步明確了在粤北建立革命根據地,取得暫時立脚點後,相機與朱毛紅軍會合的戰略目標。

  1931年1月底,紅七軍按既定的計劃離開連縣星子北上,途中擊潰部分宜章民團和湘軍後,在湘南宜章的岩泉和逕口宿營。此時,在粤北乳源梅花的中共湘粤邊工委獲悉紅七軍在逕口的消息,即派地下黨員楊高林組織部分人員,前往逕口迎接紅七軍到梅花。

  2月1日,紅七軍在楊高林等人的引導下,經遼水、三和挺進梅花。

  楊高林,1895年生於廣東樂昌縣河南桂花村,早年參加當地農民運動。1927年隨北江工農自衛軍北上武漢轉入江西參加南昌起義。後潜回家鄉,於1930年1月任中共大坪楊家支部書記,12月當選中共湘粤邊工作委員會委員。1931年初,紅七軍轉戰乳源、樂昌,爲紅七軍引路,安置傷員。抗日戰争時期,在乳源大坪組織抗日遊擊隊打擊日軍。1949年7月因病在家去世。

  紅七軍進入梅花圩後,軍部設在蓮花壇古廟。當時,根據李明瑞的表現和本人要求,鄧小平代表前委批準李明瑞爲中共正式黨員。同時根據工作需要,補選李明瑞爲前委委員。此時,中共湘粤邊工委决定派宣傳部長谷子元協助紅七軍在梅花地區開展工作。從谷子元那裏,鄧小平得知,1930年9月召開的黨的六届三中全會已經糾正了李立三“左”傾冒險錯誤,從而更加堅定了紅七軍在粤北建立根據地的决心。同時,鄧小平又瞭解到梅花地區的基本情况。

  梅花圩,是一個約一二裏見方的盆地,住着300多户人家。周圍高山重叠,長着密密的灌木林,是地勢險要的山區,地處湘南和粤北的交界,與粤北樂昌、連縣,湘南宜章、臨武相鄰。梅花地區也是黨組織和群衆基礎較好的地方。大革命失敗後,梅花地區一直有黨組織、農軍和遊擊隊在活動。1928年,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軍餘部轉戰到梅花,在此策動湘南宜章暴動,對當地人民産生了極大的影響。

  瞭解梅花圩的情况後,前委召開會議,討論部隊下一步的行動問題,認爲該地不僅地形適合開展遊擊武裝鬥争,也有黨組織、農軍和遊擊隊,群衆基礎也好。因此,决定會同地方黨組織,在梅花一帶開展群衆工作,休整部隊,建立以梅花爲中心的粤北革命根據地和蘇維埃政權,發動土地革命鬥争。

  至於紅七軍爲什麽要選擇梅花圩作爲根據地,鄧小平在1931年4月29日《紅七軍工作報告》説明:“我們决定在梅花一帶工作是因爲這個地方如果創建一個鞏固的基礎,影響湘粤均很大。因該處離樂昌、韶關、宜章均近也。”因此,部隊“到北江後即在宜章、乳源交界之梅花一帶工作,一切布置均是在創造當地的蘇維埃政權,發動土地革命鬥争並補充紅軍”。

  前委會議後,紅七軍在當地黨組織和群衆的配合下,着重開展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準備工作。首先,召開軍民大會,向紅軍官兵傳達前委建立根據地的决定,向群衆宣傳紅軍政策,着重宣傳紅軍的性質及革命的目的和宗旨。動員當地青年農民參加紅軍,並撥發60支槍充實農民武裝。對於這次軍民大會,《莫文驊回憶録》記述:“翌日上午,陽光燦爛,梅花嶺下的圍子村,人流如潮涌,軍部在該村召開軍民大會。軍部首長都出席大會。會上,宣傳我軍的宗旨,並傳達前委决定。大家喜形於色,擁護前委在梅花建立根據地的决定。”緊接着,軍事人員到梅花周圍一帶觀察地形,測繪地圖,搆築工事,擬定作戰計劃。政工人員有的入村開展宣傳工作,在村頭巷尾刷寫“工農兵聯合起來!建立蘇維埃政府!”“打倒國民黨軍閥!”等標語。有的開展群衆工作,瞭解居民情况,發動群衆打土豪分田地。後勤人員開展籌糧籌餉和被服加工工作。

  紅七軍在梅花進行各項活動時,紀律嚴明,對老百姓的利益秋毫無犯。炊事班的戰士爲减少群衆的麻煩,就在雪地上露天壘竈生火。戰士們見百姓衣服穿得少,便將自己的一些衣服送給百姓禦寒。當地群衆十分感動,人人奔走相告:“當年朱德的部隊又回來了!”不了解實情逃出村子又回來的百姓,見紅軍紀律嚴明,幫助百姓,有的把紅軍戰士接到家裏做客,有的還主動送柴草給紅軍並幫助紅軍做飯。梅花街的居民林金炳看見紅軍這樣好,殺了一頭肥猪送給紅軍。紅軍按市價付給林金炳25塊光洋,軍民關係十分融洽。

  紅七軍在梅花地區發動群衆,成績是可喜的。鄧小平在1931年4月29日的《紅七軍工作報告》中寫道:“發動群衆工作在幾天内有相當的成績,並即刻武裝了幾十個農民(發槍60支)。”

  (二)血戰乳源梅花

  紅七軍挺進湘粤邊震驚了湘粤國民黨當局,駐湘粤邊的國民黨軍企圖消滅紅七軍,紛紛前往湘粤邊的梅花堵截。

  2月2日,紅七軍正在梅花開展建立根據地工作,偵察人員得到情報:粤軍一個團從連縣星子圩尾隨而來,向梅花進犯。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情况,紅七軍前委立即召開會議研究,認爲以我軍現有兵力,利用梅花的有利地形和其他條件,消滅敵人一個團是有把握的,不能錯失這個大好機會。這一仗打勝了,紅七軍的影響就擴大了,在北江立足就不成問題。於是,决定迎擊敵人,打一場殲滅戰,並下達準備作戰的命令。

  隨即,各連紛紛進行戰前動員和臨戰準備工作:指揮員火速布置陣地,配備部隊,組織火力,選擇出擊路綫;地下黨組織動員群衆擁軍支前,配合紅軍主力作戰。具體作戰部署:第五十五團爲左翼,搶佔軍營下、石墩下和梅花街等地;第五十八團爲右翼,搶佔草家坪、墩頭下、橋頭、石圍一帶。

  中午,敵軍鄧輝團向紅軍瘋狂撲來,其前衛部隊控制了紅七軍第五十五團陣地前的一個制高點,掩護兩側敵軍進攻。紅軍擔任警戒的一個連,當即奮起還擊。槍聲、砲聲震撼山谷。敵人一次又一次向紅軍進攻,紅軍頑强扼守,並以小分隊反擊,連連擊退敵人。這時,援敵越來越多,終於接近紅軍陣地。在這緊要關頭,張雲逸軍長親自趕到前沿指揮戰鬥。警衛連政治委員(後稱政治指導員)王天和連長覃亮之,沉着指揮部隊,以猛烈的火力,打退敵人多次進攻,但覃連長不幸中彈犧牲。大量敵人繼續冲到陣前,恰好李天佑連長帶着特務連趕到,戰士們先用手榴彈殺傷了許多敵人,接着發起衝鋒,敵人退縮回去。

  這時,湖南的唐伯寅團和陳龍團,也從坪石方向追來。至此,敵人共有三個團,兵力大大超過了紅軍。他們憑着人多,武器好,輪番向紅軍衝鋒,戰鬥越來越激烈,越來越殘酷。

  紅七軍特務連與敵軍展開了殊死的肉搏戰,山頭上白刃飛舞,殺聲震天。正在這時,章健營長(整編前是團長)率五十五團一個營,從左側殺奔而來;李顯營長率五十八團二營從右側直壓過來,很快把敵人打垮。

  敵人正面進攻未遂,重新組織兵力,撲向我左側高地。堅守在高地的章健營長,與敵軍浴血奮戰,連續打退敵人五次進攻。正在指揮部隊粉碎敵人第六次衝鋒時,一顆手榴彈在他身旁爆炸,章健營長不幸犧牲。

  此時,右翼陣地的戰鬥也在激烈地進行。鄧小平政委親自到第五十八團指揮戰鬥。李明瑞總指揮命李顯營長向敵左側反擊。這時,敵人也企圖從左翼突破,雙方在進攻中遭遇,戰鬥十分激烈。經過肉搏戰,終於把敵人壓下去,但李顯營長不幸負傷。不多時,敵人重整殘部,又發起集團衝鋒。陣地上硝烟彌漫,槍砲聲、喊殺聲匯成一片。第五十八團副團長兼第一營營長李謙率領戰士們,一次又一次地把敵人的衝鋒打退。彈藥不多了,就從敵屍上取來槍支彈藥繼續戰鬥。餓了就啃些乾糧充飢。先後打退了敵人七次衝鋒。黄昏時分,李謙營長利用戰鬥間隙進行動員:“堅持到天黑就是勝利!”敵人也利用這一時刻,拼命發起第八次衝鋒。李謙親率一個排又把敵人壓了下去,並乘勝追擊逃敵。突然,一聲冷槍把李謙營長打倒,腸子被打出體外。他仍堅持指揮戰鬥,後又再次倒下。當戰士們把他扶起時,他睁開雙眼,手指敵方喊道:“不要管我,冲上去!”説完便昏迷過去了。

  夜幕降臨,戰鬥停下來了。張雲逸軍長、鄧小平政委都來到已護送到軍指揮所的李謙身旁,撫摸他的前額,觀察他的傷口。李謙蘇醒過來,見到首長,吃力地説:“我没有很好地完成黨交給我的任務……”首長們親切地説:“李謙同志,你們打退敵人多次進攻,任務完成得很好!”不久,李謙因傷勢過重犧牲。

  李謙,原名李龍光,湖南醴陵縣人,1908年生。黄埔軍校一期畢業,北伐戰争中任營長、團長。大革命失敗後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1929年5月回國後被派往廣西工作,任第四大隊副大隊長。後任中共紅七軍前委委員、紅七軍第一縱隊縱隊長、二十師師長。1931年1月,紅七軍縮編改任五十八團副團長兼第一營營長。1931年2月2日梅花戰鬥犧牲時,年僅23歲。

  李謙犧牲後,梅花楊家寨黨支部組織民衆,把他的屍體安葬在梅花圩附近的大坪村石子壩的山崗上。2009年,當地政府在梅花鎮政府對面的山上,新修建“紅七軍革命烈士紀念園”,李謙墓也遷入紀念園内。李謙墓一直由石子壩村民廖聰濟一家三代守護。

  梅花戰鬥堅持了五個小時,一直到當天黄昏才停下來,共斃傷敵軍1000人左右。紅七軍損失异常嚴重,傷亡約700人,幹部傷亡約占三分之二。對此,鄧小平極爲痛心,他説:“此次作戰的損失爲向來未有,重要的幹部如李謙(龍光)、章健等皆死,鶴村、振武、李顯等皆傷,全軍幹部損傷過半。真令人痛哭!”

  在梅花戰鬥中,數百名地方人民群衆在地方黨組織的動員和組織下,參加戰時支前工作,幫助紅七軍運送槍支彈藥,組織擔架隊,搶救傷員,並有120多名青壯年農民與紅七軍一起,在戰場上打擊來犯之敵。

  梅花一戰,紅七軍雖然打得非常英勇和頑强,但没有把敵人徹底打敗,其原因是紅七軍對敵人的兵力瞭解得不够準確。原來以爲敵人只有一個團,其實是四個團。面對敵衆我寡的情况,爲了擺脱敵人,保存革命力量,紅七軍在戰鬥結束後的當晚,鄧小平、李明瑞率第五十五團,張雲逸率第五十八團,從石圍寨和蓮花廟向大坪方向撤退。然後,鄧小平、李明瑞和張雲逸率兩部轉移至大坪的楊家寨會合。在此,紅七軍在中共湘粤邊工委、中共梅花支部、大坪支部和梅花魯班工會的配合下,打開地主糧倉,將糧食分給貧苦農民。

  2月2日當晚,紅七軍前委在楊家寨臨時指揮部召開緊急會議,鑒於梅花失利無法立足,遂决定放棄創建粤北革命根據地的計劃,搶渡樂昌河(亦稱武水、武江),挺進湘贛邊,尋找蘇區修整,相機會合朱毛紅軍。隨即,留下教導大隊部分骨幹和300餘支槍給湘粤邊工委,作爲發展粤北遊擊鬥争的基礎。會後,前委率部向乳源東轉移,並將紅七軍400多傷病員委托湘粤邊工委安置。

  中共湘粤邊工委接到安置紅軍傷病員的任務後,馬上指派工委委員楊高林組織民衆,把傷病員秘密轉移到乳源縣大橋的鐵龍頭村。當時正是冰天雪地,傷病員又冷又餓。鐵龍頭村民待紅軍如親人,急忙煮了六擔紅薯,又宰了肥猪,讓戰士們吃飽。幾天後,軍長張雲逸率領五十八團在搶渡武江時受阻而未過江人員700多人,經過横溪下灣,在鐵龍頭的400多名傷病員中,傷勢較輕的300多人隨隊伍前進。留在鐵龍頭的40多名重傷病員,由張金泮、張新祥等十多人轉移到鐵龍頭村六裏遠的深山曲潭坳隱蔽療傷。張金泮還請來當地土醫生陳先六(仙禄),采集草藥,精心治療傷病員。

  紅軍在鐵龍頭養傷的消息被大橋地主豪紳向國民黨政府告密,3月18日,國民黨第六十三師第一二五旅嚴應魚團第二營以“通共窩共”罪名,“圍剿”鐵龍頭村。張金泮帶領村民持鳥槍土砲奮起抗擊,打死敵人砲手、士兵各一名。深夜,村民挖開墻壁,欲從一條水溝突圍上山,被敵人用機槍、手榴彈和小鋼砲嚴密封鎖,20多人被打死。19日,敵人冲進村子,到處搜捕紅軍,威逼村民説出紅七軍傷病員的下落。村民面對敵人的屠刀,毫不畏懼,寧死不屈,敵人一無所獲。惱羞成怒的敵人當場又殺害了13名村民。兩天時間,鐵龍頭村被國民黨軍殺害了34人,整個村莊被燒燬。20日下午,國民黨軍又竄到到角和崗頭村搜索紅軍傷員,結果仍一無所獲。瘋狂的敵人放火燒燬了兩個村子,又殺害了十多名村民。國民黨軍連續三天圍捕紅軍傷員的陰謀落空了,村民在張金泮的安排下早已將紅軍傷病員帶上大山隱蔽起來,無一傷亡,他們用生命保護了紅軍傷病員的安全。經過三個月的精心治療,除一名姓唐的連長和一名戰士因傷勢太重不治犧牲外,其餘基本痊癒。1931年4月下旬,紅軍傷病員分批從曲潭來到必背南坑瑶寨,瑶族兄弟姐妹熱情地爲紅軍獻糧獻藥,熬粥煮飯,精心護理。住了幾天後,轉出瑶山奔赴江西蘇區歸隊。

  另外,2月5日在楊溪搶渡武江受阻,當晚從楊溪撤往必背半崗嶺途中留下的黄恩祥、陳月生和黄世尤三名傷病員,被瑶胞救治後,留在必背瑶山長住。

  四、强渡武江,分兵仁化、樂昌,向蘇區挺進

  (一)成功渡江部隊經仁化向蘇區進軍

  紅七軍撤出梅花大坪楊家寨,由地下黨員楊高林等帶路,經老屋場、冷水坑向東往樂昌方向前進,於2月5日拂曉,到達乳源楊溪與樂昌長來之間的武江河邊。

  武江,寬百餘米,水深難以徒涉,擋住了部隊向東挺進江西的去路,部隊只好集結在江邊作暫時的休息。鄧小平和李明瑞站在高坡上觀察地形,思考部隊渡江的問題。不一會兒,他們走下坡來,與張雲逸一起召開軍部會議,研究部隊渡江方案,决定由鄧小平、李明瑞率領第五十五團先頭渡江,張雲逸率領五十八團和軍直屬隊殿後,一旦發生敵情,可以前後掩護。

  部隊渡江唯一可以利用的工具是小木船。關於部隊這次渡江工具(船隻)的數量,據莫文驊《回憶紅七軍》一書的記載:“只有兩只小船”,“兩只船一次頂多能過二十來人”。後來記述紅軍這段歷史的書籍和文章,幾乎都是采用這一説法。然而,當年爲紅七軍渡江撑船人的回憶,與這種説法又有所不同。關於紅七軍當年渡江的情形,20世紀70年代,當時的撑船人温炳招回憶道:

  “我是武江河的老船工,今年83歲。解放前,我是撑走圩船爲生,住家的船停泊在武江河上樂昌縣長來村與羅村河段的河中間沙壩邊,那裏停靠着不少的船家……有一天,約中午時分,……突然,羅村方向有人對着我們的船大聲喊:‘撑船過來,快撑船過來’。喊聲急促而且嘈雜,有講普通話的也有講廣州話的。我們連忙向羅村方向望去,一看,岸邊站着不少軍人,我們急忙撑船過去。記得當時一起開渡的小船有五六條,我們一條,我大姐温亞蘭一條,温丁苟一條,另外還有兩三條。那時北風很大,開船不久,我家曬在船上的‘冬粉’(糯米粉)便全部被吹下河去了。我們的船無法靠近羅村碼頭,被風吹到曲合村渡口還要下些的沙壩才靠岸。我們的船一靠岸,軍人們紛紛上船。這時,有個軍人對我們講他們是紅軍。他們待人非常和氣,但不斷催促我們快些撑船。我們的船很小,每條船隻能載七至十人。他們顯得很焦急,有不少的軍人游水過河,大部分游到大賽壩河邊大石頭處上岸。我們的船都撑到大賽壩河邊大榕樹的地方靠岸。我約撑了兩三個來回後,突然,從韶關方向來了國民黨軍隊,在大賽壩下游附近的山上不停地向河中打槍,封鎖江面,阻止我們撑船,阻擊那些紅軍過河。”

  撑船人在回憶中明確説,紅七軍當年渡河時,“一起開渡的小船有五六條”,“船很小,每條船隻能載七至十人”。不僅如此,渡江的渡口也應有幾個。而莫文驊回憶當年紅七軍渡江,只有兩只小船,應該是其中一個渡口的事。否則,在幾個小時内,1000多人渡過江去應該是不可能的事。

  紅七軍渡武江,原定2月5日拂曉進行,後因戰士疲憊未能實現,故拖至午後才開始渡江。武江河面雖然不很寬,但水流湍急,加上木船小而又殘舊,渡江速度十分緩慢,一條船往返時間都要幾十分鐘。爲了争取時間,一些水性好的戰士不顧安危,强行泅渡過河。下午3時多,鄧小平和李明瑞率第五十五團艱難地渡過了武江河,並立即控制了灘頭陣地。兩個小時後,第五十八團大部分也渡過了河,只剩下張雲逸帶領的軍直屬隊和五十八團兩個步兵連,一個特務連和衛生連、休養連、供給處約600人未能渡河。

  突然,河對岸響起了密集的槍聲,緊接着飛來幾顆砲彈。原來,廣東軍閥陳濟棠加派的郭潤華團從韶關乘汽車到達武江邊,與已渡河的五十五團展開了激戰。鄧小平指揮兩個連在觀音山緊緊地咬住敵人。他認爲,只要組織好火力,壓住韶關來敵,付出一定代價,完全可以掩護部隊全部渡江。然而,敵人還是封鎖了江心,渡江更困難了,若拖長了渡江時間,全軍將陷入敵人包圍,後果不堪設想。於是,鄧小平當機立斷,要渡船返回通知張雲逸:停止渡河,相機前進。

  紅軍另一只小船冒着敵人的砲火,奮力搶渡。利用鮮血换來的時間,不停地在河面穿梭往來。當載滿了五十八團最後一批戰士的小船駛到河心時,對岸敵人重機槍掃來,小船轉了一個彎,被擋了回來。這時,樂昌警衛隊和韶關來援的敵人源源不斷地到達,分三路向紅七軍渡了河的部隊合擊。鄧小平率領五十五團和五十八團一部,甩開敵人經樂昌向仁化方向前進。

  鄧小平、李明瑞率領紅七軍一部1000多人從樂昌進入仁化沙灣、上中坌、下中坌,然後到石塘村郊外進行休整,總部設在石塘娘娘廟内。第二天,爲了争取主動,鄧小平、李明瑞率部又踏上征途,繞過董塘,經赤石、四十八旗,進入城口的塘村、厚坑、上恩村、渡錦江。此時,國民黨仁化當局早已知悉紅七軍向仁化進軍,調動縣警隊、特務隊、後備隊等反動武裝近千人,實行圍堵追擊。當時,李明瑞果斷地命令紅七軍一面阻擊敵人,一面實行轉移。隨即,紅七軍經水東、寒婆坳、士洞、張屋、上奢、響塘、牛皮洞進入長江鄉。

  紅七軍進入長江鄉,已是2月7日,指揮部設在高崗廟。部隊的宿營地安排在街道和村莊周圍。宿營地安排好後,部隊派出戰士向村民、居民購買糧食等。同時宣傳共産黨的主張和紅軍的政策和任務。當群衆得知這支部隊是紀律嚴明的紅軍隊伍時,非常熱情,主動幫助紅軍解决生活上的困難,有的送開水,有的送米送菜,有的還把自己的房屋讓紅軍住宿。所有這些,讓紅軍指戰員深受感動。

  2月8日,鄧小平、李明瑞在長江鄉率部出發,經冷飯坑進入江西大餘,隨後又向崇義前進。然後在崇義一帶開展遊擊活動,打聽紅七軍第五十八團和軍直屬隊的消息,尋找中央紅軍。3月初,鄧小平到上海向中央匯報工作,隨後,李明瑞率紅七軍第五十五團和五十八團一部撤至遂川大汾,向永新前進。

  (二)渡江受阻部隊北撤經湘南入蘇區

  2月5日,紅七軍强渡武江河,鄧小平、李明瑞率紅七軍1000多人渡過河時,敵人佔領了河岸,封鎖了渡口。紅七軍部隊被截斷爲兩部分,受阻未能渡過河的第五十八團部分和軍直屬隊約600人由張雲逸指揮,又開始踏上了艱難的征途。

  在敵人封鎖渡口之時,張雲逸親自到羅村向群衆打聽路徑,並指揮部分隊伍在長來奪路過河。首批40名戰士渡過了河,冲進長來,奮力奪取敵人的陣地。當時一名排長和一名戰士在搶奪敵人機砲戰鬥中中彈犧牲。由於敵人以密集的火力封鎖了長來所有的路口,渡河部隊只好折回羅村。敵人封鎖了渡口,尚未過河的部隊無法再渡。這幾百人中非戰鬥人員和傷病員較多,大家都焦灼不安。這時,張雲逸探路回來了,他與經理處長葉季壯、第五十八團團長黄子榮研究後,向大家宣佈:“現在渡不過河了,隊伍後撤30裏!”張雲逸堅定地説:“同志們,敵人再兇惡,也擋不住我們前進!我們一定能渡過武江,到達中央蘇區!”同志們受到了鼓舞,堅定了信心。天黑後,部隊沿原路一口氣趕了二三十裏路,瑶族同胞鄧安德主動爲紅軍引路。他打着火把,邊走邊用瑶話高喊:“布丁倫好(即紅軍好)!布丁倫好!”於晚上9時多來到半崗嶺瑶寨。

  2月6日午後,部隊重返大坪村。此時,在鐵龍頭療傷的大部分紅軍歸隊。第二天,當地地下黨派谷子元、楊高林兩人擔任向導,把部隊帶到馬糍湖、金嶺下,當天上午到達水口渡頭。樂昌地方黨組織從附近羅家渡撑來一只渡船。這裏雖然水深流急,但江面較窄,到中午時分,部隊在張雲逸的指揮下全部渡過武江。當最後一批戰士下船時,經理處的同志把幾塊光洋送給船工嚴大爺,表示酬謝。老人手捧光洋,連聲説:“都是自己人,何必客氣!你們是好人,祝你們勝利!”

  當紅七軍勝利渡過武江後,留在河岸的一名向導迅速把船撑離渡口駛向下灘。過江後的部隊經天堂嶺到樂昌黄圃司宿營。8日,通過地下黨的關係,找到了兩位紅四軍第二十九團流落在此地的戰士當向導,把部隊從塘村帶進湖南。在離開粤境時,張雲逸將兩挺重機槍和100多支步槍贈送給湘南特委,充實了地方遊擊隊的裝備。張雲逸率領第五十八團部分和軍直屬隊,2月9日從樂昌黄圃經湖南宜章上渡,再到資興、汝城和桂東。經過幾個月的艱苦作戰,一路冲破敵人的圍追堵截,跨進江西。1931年4月初,部隊從江西永新向遂川靠攏。在遂川城東的小河旁,紅七軍的兩部分——第五十八團、軍直屬隊同第五十五團,終於勝利會師。會師後紅七軍2000餘人重返永新。隨後,參加中央根據地第二次反“圍剿”鬥争。7月,紅七軍到達興國,在於都橋頭與中央紅軍勝利會師。此後,紅七軍劃歸紅三軍團指揮,成爲中央紅軍的一部分,投入第三次、第四次反“圍剿”的戰鬥。第三次反“圍剿”後的9月下旬,紅軍在瑞金召開慶祝第三次反“圍剿”勝利大會,紅三軍團團長彭德懷在會上稱贊紅七軍是“猛如虎,精如猴”的英雄部隊。

  紅七軍離開左右江後,轉戰桂、黔、湘、粤、贛,經歷大小戰鬥百餘次,冲破敵人的圍追堵截,歷經艱難險阻。他們在“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的影響下,屢戰屢挫,屢挫屢起,表現出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成爲一支打不垮、拖不垮的英雄部隊。1931年11月,爲表彰紅七軍轉戰五省邊界的英雄業績,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閉幕會上,臨時中央政府授予紅七軍一面綉有“轉戰千裏”的錦旗,給紅七軍極大的鼓勵和高度的讚揚。

  本文選自《工農紅軍在韶關》,樑觀福著,暨南大學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第085—099頁。

  本文作者:樑觀福,廣東韶關人,曾任韶關市檔案局副局長、仁化縣副縣長、韶關市史志辦副主任和調研員。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