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序 言

  在中國工農紅軍的歷史上,曾有一支民族地區的部隊,在紅軍長征之前就進行了一次“小長征”,這就是紅七軍。

  1930年11月,紅七軍由鄧小平、張雲逸、李明瑞率領,奉命離開百色北上遠征,轉戰桂黔湘粤贛五省,歷時九個月,行程7000多裏,損失5000多人。經歷了無數艱難險阻,突破敵人圍追堵截,於1931年7月到達江西中央蘇區,與中央紅軍勝利會合。毛澤東、朱德高度評價紅七軍的這次“小長征”,並代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給紅七軍授予“轉戰千裏”的錦旗。毛澤東稱紅七軍的戰略轉移爲“千裏來龍”。

  1931年2月1日,紅七軍扺達乳源梅花鄉(1952年劃今樂昌市轄),轉戰乳源,在乳源瑶區,紅七軍經歷了梅花血戰和楊溪搶渡武江兩場戰鬥。梅花血戰是紅七軍北上遠征以來“最悲壯、最驚心動魄的一戰”。楊溪搶渡武江戰鬥把2000多名紅七軍分爲兩部分,鄧小平遇强敵圍困,也是驚心動魄的一戰。

  在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下,乳源瑶漢族人民在紅七軍轉戰乳源時,發輝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梅花血戰、楊溪搶渡武江戰鬥積極支前;紅七軍400多傷病員轉移到鐵龍頭村時,瑶區群衆熱情接待。尤其是紅七軍大部隊撤離之後,爲救護留在乳源瑶區的40多名紅七軍重傷病員,乳源瑶漢族人民義無反顧,鐵龍頭村民開展了浴血救護紅七軍傷病員的反國民黨重兵“圍剿”的戰鬥:面對敵人的瘋狂燒殺,鐵龍頭村民不惜抛頭顱,灑熱血,棄家園,不屈不撓,英勇扺抗,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以鋼鐵般的意志和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以犧牲44條鮮活的生命和村子兩次被燒的慘重代價,保護了紅七軍傷病員的安全,使紅軍傷病員無一人落入敵手。

  對少數留在乳源瑶山的紅七軍重傷病員,乳源瑶族人民冒着被殺頭的極大危險,關心和保護他們,幫他們療傷治病,並因傷殘讓他們長期留在瑶山。

  紅七軍轉戰乳源,乳源瑶漢族人民用本土醫藥,把大多數傷員的傷病治好。其中,後來成爲開國少將的吴西將軍,受傷以後在乳源瑶山歷時八個月之久,就是用瑶醫瑶藥治好了傷。瑶醫瑶藥救紅軍成爲紅七軍轉戰乳源瑶區的紅色傳奇。

  紅七軍轉戰乳源,無論是在西京古道沿綫,還是瑶山古道上,“青山處處埋忠骨”。乳源瑶漢族人民懷着對紅軍烈士的無比崇敬,爲烈士修墳築墓,深切緬懷!

  紅七軍轉戰乳源瑶區時,地方黨組織和黨員堅定的信仰和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在中共地下黨員張金泮身上充分地反映出來。在400多名紅七軍傷病員的緊急轉移、40多名重傷病員的隱蔽養傷和浴血救護紅軍傷員的反國民黨重兵“圍剿”的戰鬥以及瑶醫瑶藥救紅軍等等生死考驗面前,張金泮意志堅定,敢於鬥争,臨危不懼,不怕犧牲!表現出一個共産黨員大無畏的革命鬥争精神和英雄氣概。

  硝烟遠去,古道荒蕪,但紅七軍轉戰乳源瑶區留下的光輝戰鬥足迹和英雄傳奇成了瑶區永恒的記憶,留下了許多珍貴史料、遺址遺物、烈士墓碑以及口口相傳的紅色故事。

  《紅七軍轉戰乳源瑶區》一書,首先從浩如烟海的諸多歷史資料中,有重點地選録了一些當事人撰寫的第一手資料,回憶録,權威出版社出版的傳記和其他權威歷史資料,以便讓讀者瞭解紅七軍“小長征”披荆斬棘、浴血奮戰和轉戰乳源的歷史。然後隨着紅七軍轉戰乳源瑶區留下的足迹、發生的故事和紅七軍轉戰乳源瑶區時與乳源人民的交織研究,以物見史:見证紅七軍轉戰乳源瑶區時驚心動魄的戰斗歷史,爲窮苦百姓而戰换來與人民肝膽相照,患難與共的血肉深情;見证乳源瑶漢族人民捨生忘死,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的可歌可泣的“擁軍”英雄壯歌;見证乳源瑶漢族人民爲中國革命作出的犧牲和重要貢獻!

  紅七軍轉戰乳源瑶區的紅色歷史,是乳源瑶漢族人民光榮的革命史,是新時代賡續紅色血脈,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珍貴的愛國主義教材。

  2022年10月

  本文作者:秦正京,中共乳源瑶族自治縣委常委、統戰部長,南粤古驛道乳源瑶族自治縣西京古道保護和活化利用領導小組組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