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未來四年兩岸關係堪憂但可控

  中評社北京2020年5月1日電 (作者 仇長根)5月20日,民進黨執政將進入又一個四年,兩岸關係倍受內、外不利因素和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危機與風險依然存在。總體評估,未來四年兩岸關係將“更加複雜嚴峻”,自無法、也不必期待會有什麼緩解。有如民進黨前“立委”判斷:蔡“520就職”大概就是重申“自由、平等、人權”等價值,加上新冠肺炎蔓延,可能會強調醫療、民生,或是大家要團結等。無容置疑,兩岸關係持續惡化無法挽回,筆者認為,主要原因在於民進黨當局拒絕“九二共識”這一兩岸共同政治基礎,以及“台獨”分裂勢力與外部“親台反華”勢力遙相呼應、勾連,試圖挑戰“一個中國”原則。但台海局勢總體上看仍在大陸主導和可控的範圍之內,堅決反對“台獨”及外部勢力幹涉台灣問題的堅定意志和堅強的實力,不客氣地說,量這兩股勢力也不敢輕舉妄動。

  一、未來四年兩岸關係“更加複雜嚴峻”之原因分析

  一是,民進黨自以為“完全”執政很容易誤判、犯錯。年初“總統”和“立委”選舉,民進黨自認“完勝”,一直處於膨脹、興奮之中,似乎已接近“忘乎所以”。民進黨當局對台灣政黨政治和兩岸關係至少有“三個誤判”:即自認為在島內政治版圖“綠大藍小”,政治實力“綠長藍消”,且仍在強化之中;自認為有817萬選票支持,“立法院”獲取60多個席位,在野黨無力制衡;自認為外部有美國“撑腰”,有所謂挾洋自重的“底氣”,就無所顧忌與大陸對抗。從此次“新冠疫情”看出,民進黨“選邊”重押美台關係,更是借疫情“點火”,升高兩岸對立。未來四年,民進黨為延續執政,定會延續“倚美抗中(大陸)”和“護台抗陸”策略,兩岸關係將持續緊綳無解。有台灣學者悲觀地認為,“未來兩岸看不到任何解答方案”。顯而易見,民進黨執政,兩岸政策與大陸逆向而行目前看不到回轉;操弄民粹煽動“仇中抗中”似嘗到“甜頭”也不會收手。無疑,未來四年兩岸關係將呈現“漸行漸遠,惡性循環,充滿風險”的態勢。

  二是,蔡英文已無連任壓力,但面臨“極獨”的壓力。島內2022年又將迎來22個縣市長及縣市議員等選舉和2024年“總統”“立委”選舉,台灣朝野政黨與政客,又將面臨一番厮殺決鬥,民進黨到時免不了又會玩弄“仇中抗中”的“兩岸牌”。民進黨還有中評委、執委和中常委選舉,三大派系指標性激進人物,即新潮流系“副總統”賴清德、蘇系“行政院長”蘇貞昌、“正國會”的“立法院長”游錫堃,相互之間既有嫌隙,又有競爭,其它“反中仇中”勢力,仍在不斷擴散。而蔡“當家”的如無意外,520後再任黨主席,在兩岸關係問題上,其本人雖不敢“造次”,繼續“玩陰”的。但黨內極端“台獨”勢力不會罷休,各派系為獲取政治利益,不排除將扮演“極獨”角色。早有深綠和極端“台獨”分子試圖推“正名、制憲”,企圖通過“法理台獨”,要讓台灣成為“正常國家”。近日“獨派”大老辜寬敏創立的“台灣制憲基金會”,正悄然啓動“憲改”“制憲公投,直逼蔡當局,也逼大陸“出手”。蔡如采取“順其自然”“樂觀其成”的態度,勢必衝擊兩岸關係。一旦成為事實,勢將陷兩岸於空前危機,甚至可以說是“災難性”的。

  三是,民進黨當局推動“漸進台獨”將持續“常態化”。文化要“去中”;經濟要“脫中”;對外要“親美”,已成為民進黨“漸進台獨”的基本路數。近期全球抗疫,民進黨趁機刷“存在感”,上竄下跳,推銷所謂“口罩外交”“辦事處更名”,炒作“證件”“華航”改名,鼓吹“美台建交”。毫無疑問,島內政局與兩岸關係緊密掛鈎,朝野各有所圖,小綠時代力量與基進黨“立委”跟進,“趁疫打劫”,異想天開。民衆黨“立委”也表態“支持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值得關注的是,蔡當選後不久回答BBC(英國廣播公司)記者發問時聲稱,台灣無宣布“獨立”之必要,因為它已是一個“獨立國家”,名叫“中華民國台灣”。此話明顯將“中華民國”與“台灣”捆綁,重點算計把“中華民國”與“台灣”連結并合體,以“中華民國台灣”包裝偷渡“台獨”為手段,實質夢想“切香腸式”推動“漸進台獨”,比“兩國論”“一邊一國論”,更具隱蔽性、欺騙性、危害性。

  四是,國民黨為重返執政顧選票無心無力制衡民進黨。年初“二合一”選舉國民黨慘敗受重傷且趨向式微。黨內主導改革呼聲高升,青壯派要求“世代交替”,首次由現任“立委”、48歲的江啓臣任黨主席,其從政資歷、黨內地位及權威性不足,藍營縣市長及各派系難以整合。江面臨四大考驗:即能否駕馭派系林立、錯綜複雜、盤根錯節的百年老黨?能否化解省籍情結,取得地方黨部信任與支持。避免國民黨再度分裂?能否應對民進黨操作“反滲透法”追殺,包括如果“罷韓”6月通過可能對藍營產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能否搞定黨內紛亂無方的“兩岸政策”,獲得台灣多數民衆認同?目前看,國民黨將敗選與大陸政策掛鈎,對“九二共識”產生懷疑,乃至想擱置或拋棄,甚至有人幻想擺脫“紅帽子”以為“拿香跟拜”就有選票。國民黨只想重返執政,不想再當“刹車皮”。對外關係上可能轉向“親美遠陸”的路綫。事實上,國民黨已無心、也無力制衡民進黨;不想、也無法阻攔民進黨。而民進黨掌握龐大的執政資源,“立院”黨團一黨獨大,恐讓民進黨更加肆無忌憚,鋌而走險。

  五是,台灣民意受政黨與政客誤導失真,但對危機無感。台灣是一個訴諸民粹的政黨政治,民進黨恣意妄為操縱“反中、仇中、去中”,編織謊言,抹黑大陸,煽動仇恨,制造對立,相當部分的民衆被誤導。每遇重大選舉,泛綠政客就實施民粹的政治宣傳、灌輸、“洗腦”,台灣民衆對大陸認知的扭曲、對兩岸政策的誤讀、對兩岸關係的誤解,變得越來越“走樣”。尤其,不少青年人的單純、幼稚與“麻木”,以為與大陸對抗,對台灣沒有什麼危害性;也不怕與大陸對抗,不擔心“台獨”可能會帶來的嚴重惡果;還幻想著台灣有美國當“保護傘”。被民進黨掌控的綠色媒體及“網軍”,惡意推波助瀾,誤導社會輿論,持續升高兩岸對立。令人憂慮的是,民進黨執政,兩岸關係的風險越來越高,已經邁上了嚴重危險的道路,而台灣民衆卻對越來越疏離、越來越惡化、越來越難以修複的兩岸關係“無感”,這是需要兩岸高度警惕和值得深思的。

  六是,中美博弈美國仍將頻用“台灣牌”企圖遏制中國。特朗普主政,過去中美“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定位變為“戰略競爭對手關係”。在涉台問題上,特朗普先後簽署《台灣交往法》《台灣安全法》《台北法案》等,其嚴重性在於:幹涉中國內政,違反“一中”原則;向“台獨”勢力發錯誤信息,給兩岸關係“火上澆油”。中美貿易“磨擦”未結束,新冠病毒仍肆虐,下半年美國總統選舉和國會改選,美經濟、社會受疫情衝擊嚴重,兩黨都藉疫情議題,將矛頭指向中國。謀求連任的特朗普勢必加碼打“台灣牌”,包括美國官員出席蔡“520就職”,提升“官方互訪層級”、“軍艦軍機繞行台海”,加大“對台軍售”,甚至已有政客提出“美軍駐台”“美台建交”等挑釁。美、台勾連小動作、小伎倆雖不足為奇,但“合力”上演“反華反中”惡劇,民進黨變本加厲“藉疫”煽動、攻擊大陸,配合美國強化“印太戰略”。美國則拉攏台灣與西方國家一起,造謠、抹黑、栽贓中國,挑戰“底綫”,是否引發台海衝突,值得警覺。未來四年美國堅持“以台制華”戰略不會改變,美國頻打“台灣牌”也是必定的。因為地緣政治及“印太戰略”需要,已用慣的“台灣牌”不可能放棄。當然,中美大國戰略博弈,美中對抗不符合美國國家利益。同樣,兩岸關係對抗、失控,對美國來講也無利可圖。美國應該懂得,中美關係破局,美將無法承受後果。

  二、兩岸關係非民進黨肆虐得逞仍由大陸主導、掌控

  總體上看,此次全球新冠病毒肆虐,民進黨當局企圖“借疫謀獨”,蓄意操作“仇中抗中”,“媚美”尋求“國際空間”。但美、台勾連操作的政治目的并未能達到,在國際上也無法撼動我“一個中國”原則。當前的兩岸關係,台灣多名知名人士感嘆:“敵意螺旋”不斷升高,悲觀者認為,“兩岸之間已經完全沒有回頭路”,也有智庫舉辦“論壇”對目前不斷惡化的兩岸關係憂心忡忡。但筆者認為,兩岸關係歷經三十多年坎坷,已經走上和平發展軌道,非民進黨能够“扭轉”;兩岸經濟社會依存度增加,也非民進黨能够“切割”;兩岸民間的交流與交往頻繁,也非民進黨能够“斷絕”。而且,兩岸關係的深度融合與未來發展,是民心所向,勢不可擋。深層面分析其原因:

  一是,中國實力,今非昔比。實力當然包括“軟硬”兩個方面。中國的軟實力,從抗新冠疫情證明,中國與西方兩種社會制度相比較,其國家治理能力、組織動員能力、物質保障能力,民心凝聚力,無比強大,并非所謂西方制度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強到哪裡去。中國的硬實力,底氣何來?毫無疑問,來之於中國的綜合國力。新冠疫情逐步得以控制,依靠的是舉國之力,依靠的是萬衆一心,全中國各地“封城”後的人民生活、人權生命、社會秩序基本穩定。武漢清零!世界看到中國奇跡,感嘆中國最安全。

  二是,中國定力,堅持“和統”。台灣教授範光棣給台灣鄉親的一封公開信中說道:“目前中國(大陸)領導人對台灣算是最溫和、最柔軟的了,不但說會尊重台灣人的生活方式及現有社會制度,還說一國兩制的內容可以跟台灣各界商討,已經對台灣釋放了最大的善意”。大陸始終認為,骨內同胞,血濃於水,堅持“和統”理當是最佳選擇,最符合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但“和統”不是唯一選擇,“和統”并非大陸“軟弱、無能”。大陸絕不會允忍極端“台獨”逆行“狂奔”;也絕不會允許外部勢力企圖把台灣拿走,這是島內“台獨”勢力和外部敵對勢力必須想清楚的。

  三是,中國耐力,“唯和與合”。兩岸三十多年的交流交往與合作,社會、經濟、文化已經有全方位、多領域而廣泛的融合。無可否認,大陸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要求,制訂系列惠台政策措施,努力助推兩岸融合發展,希望“共謀合作,互利雙贏”,已經得到台灣主流民意的認可。台灣民衆也看到大陸發展的事實,期待兩岸和平與交往,甚至有人質疑美國到底能幫到台灣什麼程度?兩岸融合的深度、廣度,當然還遠遠不够,融合的過程中會有曲折,乃至充滿險惡的風浪,還需要我們秉持理性與耐力,需要兩岸人民共克時艱,克難前行。

       (原載香港《中評網》2020年5月1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