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香港: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樞紐

  1987年前兩岸隔絕互不往來,但港台交往從未斷流;兩岸開放後香港的橋梁作用,非常獨特,無可替代;2008年以來港台關係快速升溫,兩岸新格局下香港樞紐大有作為。值得可喜和深思的是,台灣正在“複制”香港。2003年香港與內地簽署CEPA,并開放內地居民赴港“自由行”;2010年兩岸簽署ECFA,2011年台灣也開放陸客赴台“自由行”。可以相信,依靠中國人的智慧和創意,最終定會探討出一國兩制下解決台灣問題的新模式。

  回顧歷史,香港在兩岸關係60年發展長河中,所扮演的仲介角色非常獨特;所發揮的橋梁作用無可替代;所擔負的歷史重任非常偉大。這三方面的結論,可以肯定沒有人會懷疑,幾乎是兩岸三地的共識。

  一、1987年前港台交往從未斷流

  香港與台灣地緣相近,歷史上的關係源遠流長。1949年國民黨政權從大陸遷台,海峽兩岸從此天各一方,互不往來,直到1987年,封閉了38年之久的兩岸大門才終於打開。所幸的是,這38年裡盡管海峽兩岸隔絕、兩岸風雲變幻莫測,但是香港卻和台灣一直保持民間往來,沒有“斷流”。

  上世紀六十年代,港台兩地人員往來先是靠客輪從海上往返,1965年起逐步由空中客機取代;七十年代中到八十年代中,每年大概有10多萬人次往來港台兩地。這期間,由於兩岸交往的門尚未開啓,兩岸關係時有緊張,且有風險,存在諸多的不確定性,但港台經濟往來方面,還是有兩地的民間商家進行一些投資和貿易。很特別的是,這期間原隸屬台官方“外交部”後由“陸委會”接管的台在港機構“中華旅行社”,從1960年代起就扮演“地下領事館”的角色,主要處理兩地的事務。1972年英國與台灣“斷交”、1997年香港回歸,台“中華旅行社”仍繼續留在香港運作,直到2011年更名為“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

  所有這些都驗證,只要是中國人的地方,只要有中華文化的存在,血脈和親情就割不斷,交流交往就會持續進行。同時也驗證,香港這個獨一無二的地方,好像早已為兩岸關係發展做好了扮演“仲介”、“橋梁”角色的准備,其早期兩岸“樞紐”定位,已顯端倪。

  二、兩岸開放後的香港樞紐角色無可替代

  1987年到2008年,兩岸關係有了比較大的發展,香港在兩岸交往20多年裡,擔負的三大功能,鮮明獨特:一是兩岸人員往來中轉地。據國家旅游局統計,兩岸人員往來6000多萬人次中,60-70%是經過香港中轉往返兩岸;二是兩岸貿易往來仲介地。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兩岸經香港轉口貿易總額為1852億美元,約占同期兩岸貿易總額的21.7%;三是台商營運總部。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台商在港設立26家地區總部,158家辦事處,台資銀行分行16家、台資證券公司23家、台資企業上市公司63家。

  這個期間,在香港發生最引人注目和震撼的還有兩件重大而深遠的歷史事件:

  (1)1992年10月,成立不久的大陸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選擇在香港舉行會談,最後雙方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即“九二共識”。這為後來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奠定了極為重要的政治基礎。

  (2)2005年4月,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赴大陸展開“和平之旅”,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北京與連戰親切握手,這是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相隔60年後的首次見面,從此兩岸關係實現歷史性的轉折。由於當年兩岸尚未直航,連戰只能途經香港中轉往返北京、台北。由此可見,香港的“仲介”、“橋梁”角色和作用,相當獨特,無可替代。

  三、2008年以來港台關係快速升溫

  國民黨2008年5月重新執政後,被扭曲了八年的兩岸關係,逐步進入正常軌道。兩岸共同努力,以人為本,共謀雙贏。其中國民黨采取明智、開放、符合台灣利益和主流民意的大陸政策,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開放大陸客赴台旅游、兩岸實現海空直航,這對促進台灣經濟發展,推動兩岸關係正常化,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兩岸關係緩和,使得原本就有一定基礎的港台關係進一步密切,交往進一步熱絡,港台關係發展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時期。

  一是珠三角台企、台商仍選擇香港為“橋梁”。由於兩岸經貿和人員的“直通”而無須再走彎道、繞道,香港“仲介”、“橋梁”角色和作用,相對受到削弱、淡化。據香港中旅不完全統計,2009年比2008年兩岸人員往來經香港中轉下降10%左右;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2009年比2008年兩岸經香港轉口貿易下降8.6%。但每年仍有約300萬人次台灣同胞經香港中轉到內地;每年仍有200多億美元貿易,經香港中轉。

  二是港台之間經貿合作和人員往來大幅提升。1997至2006年,港台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218億美元;港台人員往來為2427萬人次。2008至2010僅三年,港台貿易為1042億美元(三年就達到十年的一半;港台人員往來為916.8萬人次(三年占到十年的37%)。2011年前十個月,港台貿易總額為350億美元,同比增長10%;港台民衆往來為240萬人次。港台航綫仍是雙方最繁忙的航綫;在香港的台資銀行是台在外最賺錢的銀行。三是港台官方交往建立平台逐步走上機制化。1997年香港回歸時,特區政府處理涉台事務,由行政長官特別顧問與台在港機構“中華旅行社”溝通。2002年改由政制事務局(現為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接手,從此特區政府與台灣溝通管道,從建制外納入建制內。兩岸關係改善後,雙方具官方背景的“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與“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分別在2010年成立,并多次召開聯席會議,就港台經貿、文化等領域交流合作取得共識。2011年12月30日新的《香港與台灣間航空運輸協議》由“港台小兩會”完成簽署。延用了40多年的台灣在港機構“中華旅行社”,2011年更名為“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同年底“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在台灣正式成立。

  四、兩岸新格局下香港樞紐大有作為

  總結60多年來港台關係穩健、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不外乎有三個方面:

  (1)大陸因素。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百業待興,中國共產黨和中央政府高瞻遠矚,從中國國情出發,確立了符合香港實際的對港政策,當時還未想到後來港台關係的發展,更未想到香港會成為兩岸人員和經貿往來的重要橋梁。但客觀上,中央前瞻性的對港政策,為兩岸關係和港台關係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香港回歸實行一國兩制,中央同樣充分考慮到港台關係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從穩定、繁榮香港全局,從維護台灣同胞在港切身利益,從最終和平解決台灣問題,以人為本、以誠為信,精心制定了處理“九七”後香港涉台問題的政策,簡稱“錢七條”,并以此認真貫徹、落實到港台各項交往交流的事務中。

  (2)香港因素。從1997年7月1日回歸那一天開始,香港特區政府認真執行一國兩制方針,按照香港《基本法》和“錢七條”穩健、務實處理港台關係,幾度大幅簡化台灣居民來港手續,延長在港停留期限。2011年9月1日起,持有台胞證的台灣居民免簽注到香港的期限,由過去7天増至30天。2011年12月30日最後兩天傳出利好消息,《香港與台灣間航空運輸協議》在港完成簽署,從2012年開始,除了已在飛航的桃園、台中與高雄機場,以及仍未開放的台北鬆山機場外,台灣各城市機場將全面開放申請定期包機往返香港,而目前每周雙方各約170個航班及1700噸貨物運力,將增加到超過200個班次,貨運量將增加到超過3000噸。2008年至今短短三年多時間,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在港先後會見江丙坤、胡志強、郝龍斌等多位來訪的台灣重要客人。香港特區政府已有現任政務司司長林瑞麟(原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等多位高官赴台參訪。

  (3)台灣因素。港英時期(香港回歸前),港台關係相對獨立於兩岸關係以外。回歸後的港台關係,成為兩岸關係的特殊組成部分,其好壞與兩岸關係大氣候密切相關。尤其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期,蓄意攻擊一國兩制,港台關係受到兩岸關係波及,受到“兩國論”和“一邊一國論”的影響,港台關係一度相當冷落。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從島內民意希望港台關係穩定,期待台灣在港的利益得到維護,在制訂對港政策和推動港台關係方面,釆取了客觀面對、務實處理的態度。2009年1月1日起,台開放港澳中資企業員工赴台觀光;同年2月25日起,放寬港澳居民赴台停留、居留時間限制。

  五、港台在金融、法律、旅游三大領域合作前景廣闊

  就港台金融合作來講:香港早已躋身國際金融中心行列,也是中國支持推動建設的人民幣離岸中心,金融市場化、法制化程度高;台灣金融業運營經驗豐富,服務功能強。加上背靠內地市場大、商機多,兩地集聚輻射功能。尤其是,2010年4月和11月,兩岸先後簽署金融合作協定和MOU(兩岸金融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預示著兩岸金融合作將進入實質階段。2011年8月李克強副總理訪港宣布的36項挺港政策中,就有11項涉及支持香港拓展金融業務和市場。同時,也為港台兩地加強金融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未來港台可大力推動金融機構在資金、技術、創新、人才、監管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積極互動、互補互贏,共同朝建立“港台共同金融市場”努力,提升國際競爭力。

  就港台法律合作而言:香港法制健全,法律專業人才多,執法能力強,商務仲裁基礎好、前景廣,是全球第四大仲裁中心。而且,在兩岸之間地位超然。而港台法律界早有合作,2010年1月11日,香港律師會與台北律師公會簽署首份交流協定,雙方同意互換資料與資訊。2011年6月香港新《仲裁條例》正式生效,仲裁法律更加清晰、明確。因此,未來藉香港法律優勢,加強兩岸三地仲裁合作,潛力巨大。不過由於過往兩岸關係因素所致,台灣1997年通過的《香港澳門關係條例》等多個規定,對現時港台關係已不適應。而1993年兩岸即通過海協會與海基會達成法律文書認證使用、罪犯移交兩項合作協議;2010年兩會又簽訂共同打擊犯罪協定,但港台之間至今未就上述問題以及司法協助、判決的承認及執行、共同打擊犯罪等法律合作兩問題達成類似協議。香港只是通過國際刑警組織有所互動和單方面視情采納對方判決作個案處理,這與港台關係快速發展遠不相適應。

  就港台旅游合作來看:自2008年7月開放大陸游客赴台觀光以來,台灣觀光業迅速成長,2009年、2010年先後突破400萬人次、500萬人次大關。2011年總數達608萬人次,成長率9.34%,是全球平均4%至4.5%的一倍多,觀光外匯收入約新台幣3000億元。其中,大陸是台灣觀光最大的客源地達184萬人次,如無開放大陸游客赴台政策,很難想象有這樣的成績。但與香港相此還差很多,2011年入境香港是4200萬人次,其中自由行近1500萬人次。香港、台灣都是大陸游客的重鎮,頗具吸引力。很可喜的資訊,去年中央挺港的36項政策中也有5項涉及旅游產業發展。同樣自2012年1月2日起台灣開放大陸人士申請赴台進行健康檢查和醫學美容,此舉有助於拓展大陸來台客源。如在政策上進一步鬆動,如開發大陸內地-香港-台灣“一程多站”旅游精品綫路,定能打造台灣觀光業的“春天”。

  總體而言,60多年來香港無愧是聯接兩岸政治的一塊重要寶地、是聯系兩岸經濟的一座重要橋梁,是聯系兩岸民衆的一條重要紐帶,其未來仍可繼續發揮重要而獨特的“樞紐”作用,這是中國大陸任何一個城市都無法替代的。更進一步剖析港台關係還可以發現,香港一國兩制對台灣的啓示值得關注、尤為寶貴。值得可喜和深思的是,台灣正在“複制”香港。2003年香港與內地簽署CEPA,2010年兩岸簽署ECFA;2003年香港開放內地居民赴港“自由行”,2011年台灣也開放陸客赴台“自由行”;上世紀90年代大陸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成立,2010年香港“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與台灣“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成立。

  今年正值香港回歸15周年,一國兩制偉大構想已在香港成功實踐15年。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解決國家統一問題,成本最低、代價最小,事實已證明這一點。當然,台灣問題與香港和澳門問題有區別,一國兩制港澳模式不能簡單與一國兩制台灣模式劃等號。可以相信,依靠兩岸中國人的智慧和創意,最終定會探討出一國兩制解決台灣問題的新模式。       

   (原載香港《中國評論》月刊2012年3月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