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九二共識是穩定兩岸大局的“定海神針”

  2012年是大陸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達成九二共識20周年。1992年10月,兩會在香港舉行會談,雙方達成九二共識。海協會的表述是:“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海基會的表述是:“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即“一中各表”。九二共識對兩岸關係有何重大影響?九二共識更深層次的內涵是什麼?九二共識與未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乃至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有何關聯?筆者試作解析。 

  一、九二共識是國共兩黨大智慧、大戰略的結晶 

  1949年國民黨遷台後,兩岸關係有30多年處於相互隔絕、互不往來的狀況,當時也沒有可開啓接觸交往的時空與條件。30年後的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同日解放軍停止炮擊金門,其對台灣的影響巨大。盡管當時台灣仍處於戒嚴期,但台灣民衆還是透過各種管道,了解到大陸正釋放出富有善意、誠意的希望緩和兩岸關係的資訊。1987年蔣經國在台灣民意的強烈推動下,開放老兵赴大陸探親,緊接著台商開始赴大陸投資尋求發展,之後兩岸各個領域的交流逐漸展開,一發而不可收。此時,兩岸民間湧動的巨大推力,人民的力量已無法阻擋,台灣民衆從心底裡急需要改變長期“緊張、扭曲”不正常的兩岸關係。

  從1987年至1992年的五年裡,兩岸民間經貿、人員交往已有一定的基礎,隨之衍生出的各種問題也浮上台面,兩岸當局為此摸索如何創造條件,更加方便兩岸民間的交往正常開展,并為此作出不少努力,出台了相關政策。但由於兩岸嚴重的政治對立,雙方缺乏互信,官方沒有任何實質性接觸,更談不上協商如何解決民間交往中的實際問題,使得交流停留在剛起步階段,規模不大,障礙不少。不過有一點值得肯定,此時國共兩黨都“以人為本”,希望啓動兩岸關係向好的方向發展,故1990年11月台灣方面成立了“海峽交流基金會”,1991年12月大陸方面成立了“海峽兩岸關係協會”,作為兩岸官方無法直接協商談判的白手套,目的以兩會為平台,打開僵局,展開協商,推動交流,解決兩岸民間交往交流中遇到的困難。這段時間裡,國民黨堅持“一個中國,反對台獨”的立場,顯示出國民黨理智的原則性、愛國的民族性。同樣,這段時間裡中國共產黨從國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努力發展經濟,維護主權領土完整。因此,國共兩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立場是基本一致的。

  但是,由於國共兩黨在一個中國的政治內涵上長期存在的嚴重分歧,根深蒂固,錯綜複雜,難以解決,雙方對代表中國主權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或是“中華民國”,各自定位,沒有交集,尖銳爭鋒。這樣的分歧,使得兩岸關係不可能走得順暢,兩岸經貿、文化等各種交流常受到這一政治因素的嚴重制約。即便有兩會接觸,也僅限於民間性、事務性、經濟性範圍,只要一碰觸政治問題就會“擱淺”。在這種情形之下,兩會於1992年赴香港進行協商,雙方最終達成了“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的九二共識,這個共識的最關鍵點,是把“一個中國原則”與“一個中國內涵”分開處理,先就“原則”取得共識,暫時擱置“內涵”分歧。雙方的本意是,從兩岸現實和大局出發,立足當前“抓機會”,求同存異“向前看”,可謂創造性模糊。這段歷史充分說明:1992年10月在香港舉行會談達致的九二共識,是國共兩黨運用中國人的大智慧、大戰略的結晶,它順應了歷史向前發展的滾滾潮流,符合兩岸關係發展的客觀規律,得到廣大台灣民衆的肯定與支持,這就是九二共識產生的歷史背景與現實。九二共識是穩定台海大局的“定海神針”

  自從有了九二共識,兩岸關係一路走來基本穩定、趨於和緩,而且取得多個積極而重要的進展。僅從兩岸高層領導接觸交往看,其中影響最大、引起世界關注的要數:

  (1)1993年4月汪辜會談。會談地點雖然選擇在新加坡,議題局限於民間性、事務性、經濟性、功能性。但那次會談,畢竟是國共兩黨隔絕了48年後首次派出代表的高級別會談,其重要性和深遠的意義在於,汪道涵與辜振甫會談為兩岸高層領導人的首次公開接觸,打開了一條充滿希望的通道,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帶來一個令人振奮的積極信號,顯現九二共識發揮的“神力”多麼關鍵和重要。

  (2)1998年10月汪辜會晤。時間相隔5年,辜先生與汪先生又在上海會晤。值得回味的是,會晤的地點安排坐落在上海外灘著名的和平飯店的和平廳。這次兩老見面已無需到外國,而且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在北京親切會見了辜先生,兩岸關係融洽、良好的氣氛一下子上升許多,兩會溝通管道隨之順暢許多。原因也是,雙方堅持九二共識立場一致,共同維護兩岸和平發展大局的意願一致。

  (3)2005年4月胡連會晤。時間進入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跨過海峽赴北京訪問,當中共總書記胡錦濤與連戰主席的手緊緊握住時,兩岸關係出現了歷史性轉折,世界各國的主要媒體都聚焦這歷史性的一刻。這一重大事件,其重要政治基礎仍是雙方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分裂。到了國民黨馬英九上台,兩黨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分裂的基礎上,兩岸關係有了快速、全面發展。這段歷史脈絡清晰表明,只有堅持九二共識,才能穩定兩岸大局。

  當然,自達成九二共識後兩岸關係也并非完全一帆風順,曾幾經反複。1996年李登輝自認為已坐穩“位子”,開始暴露其“台獨”本質,赴美宣揚“兩個中國”;1999年7月李公然提出“兩國論”,使得原本被看好的兩岸關係急轉直下。另一個嚴重破壞兩岸關係的就是民進黨2000年執政後,以陳水扁為首的少數極端“台獨”分裂勢力,明知不可為,卻硬要挑戰一個中國原則,拋出所謂“一邊一國”論。最終,台灣民衆用手中選票終結了民進黨8年的執政權。如今,以蔡英文為代表的民進黨,懷疑、否定、不接受兩岸達成的九二共識,從根本上講,一是民進黨“台獨”本質末變;二是顧忌“台獨”基本盤鐵票流失。

  其實,更危險的是否定九二共識將嚴重衝擊兩岸和平發展。2011年7月29日國務院台辦主任王毅在美國指出:否定九二共識,會產生三個“難以想象”,即難以想象兩會如何繼續協商解決問題;難以想象兩岸如何建立互信良性互動;難以想象兩岸如何為深化合作提供良好氣氛。現在島內有一部分人認為,民進黨是否承認、接受九二共識已不重要,九二共識是大多數台灣民衆的公約數才是最重要的。此話有一些道理,民意為天,人民為大,大多數台灣民衆知道,否認、拒絕接受九二共識,只是民進黨為反對而反對的藉口;大多數台灣民衆不會認同、也不希望兩岸關係重走老路、重蹈緊綳、僵持的覆轍。但是,作為未放棄“台獨”黨綱的民進黨,如果不承認九二共識,將可能是兩岸關係逆轉的最重要因素。

  台灣民衆對九二共識可能并無太深刻的了解,要一般民衆回答九二共識所包含的深刻內涵是什麼,的確有困難。但九二共識給台灣人民帶來的紅利是有目共睹的,有些更是直接受惠的。簡單講,一是民進黨主政時期,瘋狂衝撞一個中國原則,兩岸關係幾乎走到戰爭邊緣。有了九二共識,兩岸關係改善,人民生活更有安全感。二是過去20多年台商在大陸做生意,往來要繞道香港,或第三地,耗時、費力。有了九二共識,兩岸現實直航,台商往返兩岸不再受勞頓之苦。三是台灣旅游業接待多年徘徊在3、4百萬人左右,旅游產業發展遭遇瓶頸,無法拓展。有了九二共識,開放大陸游客赴台,國外游客也隨之攀升。四是台灣屬外向型經濟,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激烈競爭。有了九二共識,兩岸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等16項協定,經濟交往領域更寬,經濟獲利更佳,兩岸過去無法想像的期望,正逐漸得以實現。

  對大陸人民來講,九二共識確立的一個中國原則,并不陌生。中國只有一個,中國是祖國、是母親,這沒問題,也很正常。從台灣民衆來講,九二共識達成的一個中國原則,可能尚未普及。有段時間,台灣民調喜歡提問“你是哪裡人”?出生在台灣,生活在台灣,回答當然是台灣人。有人認為這不正常。其實,對一般民衆來講,不在一定的政治場合、不考慮面對的是政治提問,是不會答出含有政治意涵答案的。台灣民衆回答自己是台灣人,我們不能簡單地把他劃為支持“台獨”,更不能把他定性為“台獨”分子。生長、生活在台灣的同胞,與大陸同胞語言相同、文化相通、血脈相連,怎麼能改變根是中國呢?著名學者章念馳認為:兩岸認同下降的問題,是一個反映過去的情況的民調。而兩岸有了九二共識這一共同政治基礎後,新的民意正在產生的過程當中,新的認同也在產生的過程當中。

  毫無疑問,事實足以證明是九二共識給兩岸關係帶來了和平發展的曙光,是九二共識給台灣人民帶來了實際的紅利。這些事實,是老百姓看到、聽到,甚至是直接的受惠者,它已成為台灣人民心目中無法撼動、無法抹去的共識,台灣任何政黨、政客,無力、也無法改變這一鐵的事實。兩岸經濟上的三通(通商、通郵、通航)已經實現,更深處的三通(文化、情感、心靈相通)正在進化。因此,無論你、我、他,無論是北京人、上海人、台灣人,或哪個省份人,都不會改變龍的傳人的本色。中國人血脈相連,難以割斷。

  二、九二共識需要鞏固更需要發展

  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基石。兩岸高層接觸已不存在障礙,兩會協商已建立制度化,兩岸和平發展帶來的紅利已經獲得絕大多數台灣民衆的肯定。但未來的路還很長,要做的事還很多。筆者認為: 

  一要鞏固九二共識。國民黨重新執政近四年來,其大陸政策以九二共識為基礎,使得兩岸和平發展比較順利,應該講,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來之不易,要熱心呵護、倍加珍惜。但目前的兩岸關係還較脆弱,和平發展期尚處於初級階段;九二共識還沒有成為台灣各政黨的共識;民進黨為達到選舉目的不僅拒絕,還要詆毀;離成為台灣民衆的共識也有不小的距離。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除了從政策宣導、認識理解上,厘淸九二共識的真正意涵外,根本的解決辦法和途徑是,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實踐中,不斷凝聚和擴大九二共識;不斷加強和鞏固九二共識。在這個進程中,要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的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成果,更加惠及台灣人民,尤其是南部基層普通百姓,從而使得九二共識更加深入人心。當然,在這個進程中,要努力避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少走或基本不走彎路。如果九二共識不存在了,後果必然是兩岸關係陷入不確定性,甚至停擺。

  二要發展九二共識。國共兩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立場一致,堅定不移。但對一個中國政治涵義的嚴重分歧依然存在。現時大陸堅持“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16字方針,台灣堅持“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16字主張,雙方共通之處都把“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循序漸進”作為推進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思路,完全切合實際。然而,歷史總要向前走,不應停留,更不應倒退。現時雙方堅持九二共識,應視為“兩岸和平發展期”的一個階段性共識,長遠看,應該不斷深化、發展。因此,我們應該用積極的姿態和實際行動,以九二共識為共同政治基礎,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更應該有足够的信心和決心,通過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拓展兩岸經貿、文化、人員交流,特別是兩岸人民心靈的溝通,促使九二共識產生新的飛躍。到那個時候,兩岸最終在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上達成共識。到時,振興中華,就不再是中國人的口號;民族複興,就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複興。

  總之,九二共識對兩岸關係發展舉足輕重。筆者曾在《中國評論》1999年7月第19期上撰文寫道,推動兩岸政治關係的新發展,最有效的辦法是積極地“促”,而不是消極地“等”。無論當前是堅持九二共識,還是未來發展九二共識,都需要兩岸共同努力,這是兩岸人民的共同使命和責任所在,也是兩岸人民共同的期待和民族複興的關鍵所在。

  (原載香港《中國評論》月刊2012年1月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