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2020台灣大選第三政治力量動向及對兩岸關係影響

  2020台灣大選和“立委”選舉前夕,小黨“喜樂島聯盟”“台灣基層聯盟黨”及陳水扁為精神領袖的“一邊一國行動黨”、前台南市長蘇煥智為召集人的“台灣維新黨”等紛紛成立。尤其,台北市長柯文哲親任主席成立的“台灣民衆黨”備受注目。選舉結果,17個小黨共獲得“政黨票”近400萬張,民衆黨、時代力量分別獲5、3席“不分區立委”,泛綠台灣基進黨獲1席“區域立委”。代表第三政治力量的小黨來勢汹汹,其未來走向及對台灣政局與兩岸關係的影響值得關注。

  一、台灣第三政治力量的生存空間

  台灣政黨政治發展,從國民黨“一黨專制、威權獨裁”,到國民黨與民進黨兩黨輪替執政,其發展過程中,始終伴隨著第三政治力量的“興起、衰弱、泡沫、再興起”。這種格局,循環不斷,已成規律。

  1.起源於蔣經國開放黨禁和報禁。上世紀80年代,台灣黨外勢力活躍,要求民主呼聲強烈,國民黨的“法統”危機加深,違反民主政治法則和侵犯人民權利的“戒嚴”難以存在。蔣經國面對反對運動空前的政治高壓,推動全面革新,包括解除“戒嚴”、允許民間社會組織即組黨等。1986年9月28日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宣告成立,國民黨無奈采取了容忍的態度,當時僅由“法務部長”施啓揚發表聲明,稱“目前台灣不宜組織新黨,違者將依法處置”,然後就不了了之。11月10日民進黨召開首屆“全代會”,標志著黨外政治勢力正式登上台灣政治舞台。之前10月10日例行的紀念“雙十節”大會,蔣經國發表了“向歷史交待”的講話,暗示將解除“戒嚴”。15日中國國民黨中常會通過“解除在台澎金馬地區”的戒嚴令,制定“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并於次年6月16日獲得通過。7月15日零點起台灣地區解嚴。由此,持續長達38年的“戒嚴令”撤銷,國民黨威權時代結束,從此台灣開啓了兩黨政治,也為第三政治力量興起打開大門創造了條件。

  2.總有政治精英撑起第三政治力量。可謂時事造“英雄”,“英雄”造政黨。1977年以反對國民黨地方公職選舉營私舞弊為訴求的“中壢事件”、1979年要求國民黨取消“戒嚴”而遭鎮壓的“高雄事件(又稱美麗島事件)”、1986年“陳水扁等光榮入獄歡送會事件”、“桃園機場事件”等先後發生。四起重大事件中的黃信介、施明德、林義雄、陳菊、呂秀蓮及許信良、陳水扁等人,後來脫穎而出,均成為民進黨重要政治人物。1993年趙少康、鬱慕明等人不滿李登輝問政,“揭竿而起”成立新黨;2000大選宋楚瑜因脫黨參選失敗,“另立山頭”成立親民黨。兩黨政治精英鬱慕明、宋楚瑜長期活躍在台灣政治舞台。此後,以李登輝為精神領袖、黃昆輝任黨主席的台聯黨、以“太陽花學運”領袖黃國昌為主席的時代力量、以宗教領袖妙天為主席的國會政黨聯盟(與民國黨合并)、以前台南縣長蘇煥智為主席的台灣維新黨及喜樂島聯盟、台灣基層聯盟黨等成立。今年8月6日剛成立、以台北市長柯文哲為主席的台灣民衆黨,作為第三政治力量的重要政黨,在 2020“立委”選舉中一躍成為第三大黨。

  3.民意有選擇除藍綠之外的需求。解除戒嚴,開放黨禁,至今建黨33年的民進黨,“從地方包圍中央”,不斷蠶食國民黨的各級政權。無論是在“立法院”、縣市議員、縣市長等,直至2000、2004、2016年及2020年,四次大選取得台灣地區執政權,其中重要原因之一,當然是台灣民衆“非藍即綠”的選擇。但無論國民黨或民進黨,在台灣民衆眼裡,過去國民黨長期“以黨領政”“一黨專制”,民進黨執政步國民黨後塵,大搞“綠色恐怖”,有過之而無不極。藍綠政黨權力惡鬥,你死我活;經濟民生得不到提升;與台灣及民衆休戚相關的兩岸關係,時好時壞、對立緊張,台灣選民開始對國、民兩黨失望。所以,“庶民覺醒”,別無選擇之下,希望用選擇第三種政治力量,期待“自救”。由此,島內新成立的政黨、政團,像雨後春笋般,紛紛而起。過去“一黨獨大”變“多黨林立”,30多年裡大大小小的政黨已經有300多個,平均每年成立10多個。

  4.衝刺“政黨票”有補貼具吸引力。台灣現有113席“立委”,分為 “區域立委”73席和 “不分區立委”34席及6席原住民。《政黨法》規定,各政黨在四年一次的“立委”選舉中,“不分區立委”按“政黨票”得票率達到5%分配席次,同時政黨不論大小,所得“政黨票”只要達到3.5%門檻,即可獲每年每票50元新台幣補助(“總統”選舉需要達到5%門檻方可每年每票補助30元)。上屆“不分區立委”選舉,民進黨、國民黨、親民黨、時代力量、新黨超過“政黨票”門檻,分別獲得每年2.6億、1.6億、3974萬、3721萬、2550萬元新台幣的政黨補助款。這次除國、民兩黨外,台灣民衆黨、時代力量、親民黨的“政黨票”均超過3.5%,將可獲得補助款。《政黨法》也明定,補助款用於競選,不得經營或投資營利事業,也不得購置不動產,但如果供辦公使用處所,不在此限。事實上,補助款不僅能用於政黨正常運作,也可幫助政黨積蓄政治能量“站住腳”,更重要的是有利政黨政客延續、擴大其政治生命。

  二、台灣第三政治力量的基本特點

  目前台灣政黨狀況呈現:民進黨與國民黨兩大黨及小黨多元并存的基本格局。無論政黨政治如何複雜的演變,第三政治力量小黨生存的空間始終沒有窒息,如果遇到重大政治“轉折期”,自然而然地還會產生新的第三政治力量的政黨和代表人物。基本特征:

  1.現行選制讓小黨生存艱難但還是有機會。政黨提名“總統”大選候選人,必須由上屆選舉達到總有效票數5%以上政黨推薦,并繳納保證金1500萬元新台幣。非政黨推薦參選人須申請經公民連署達到最近一次“立委”選舉人總數的1.5%,并先繳交連署保證金100萬元新台幣,通過連署門檻後再繳交1500萬元新台幣保證金才能參選,這對多數小黨來講確有困難。“立委”選舉采取“單一選區兩票制”,小選區也只能有一人當選,基本變成藍、綠對抗的局面。但有些實力的小黨寄望“政黨票”分得席次,占有台灣政治舞台。只要提滿10席“區域立委”參選、“政黨票”超過5%門檻,就可依“政黨票”得票率分配“不分區立委”。上屆“立委”選舉,親民黨和時代力量“政黨票”均超過門檻,分別獲得3席、2席“不分區立委”。2020台灣民衆黨、時代力量分別獲得5席、3席。因此,2020年仍有17個小黨與國、民兩黨搶奪“政黨票”,而且這種情況必將成為趨勢。

  2.基本是“一人黨”或少數人黨。綜觀近20多年新成立的小黨,基本由少數政治精英組成,甚至由一人撑起整個政黨,最明顯的是親民黨。黨主席宋楚瑜曾經身居國民黨要職,先後任黨的秘書長、台灣省長等,可以說是呼風喚雨的黨內高手。自2000年離黨另立山頭成立親民黨,曾取得“立院”46個席位,占總席次225席的20.4%。至今,宋參加過2000、2012、2016、2020四次“總統”大選,2004作為副手與連戰搭檔參選,雖然均敗北,但一直沒有退意。2016年大選,宋竟然還能獲得158萬票,得票率12.8%。宋發揮以“母雞帶小雞”效應,其目的就是要撑住親民黨,上屆選舉“區域立委”,雖全軍盡墨,但“政黨票”超過門檻,獲得6.5%,取得3席“不分區立委”。2020年77歲的宋“寶刀未老”,再次為保存并擴大親民黨實力而參選,但結果“總統”得票僅60萬;“政黨票”得3.66%,雙雙失敗。

  3.“時和勢”給第三政治力量創造機會。台灣政黨已成為政治選舉機器,也是政客爭權平台及工具。此次適逢2020大選,由現任台北市長柯文哲組台灣民衆黨布局參選“立委”,在台灣政壇尚屬首個。正是藍、綠陷入內部困局之際,給政治企圖心旺盛的柯創造了機會。而且,一段時間來,台灣首富郭台銘、政壇元老王金平等曾一度向柯“靠攏”,試圖“郭柯王”結盟。台灣民衆黨有如此魅力,表面上看是柯主動引誘、力拱郭參選,稱“郭是最理想的參選人”,刻意放話、制造“郭柯王”合作表象。然而,最重要的還是“郭王”看重新的第三政治力量的代表柯文哲手中有票。盡管三人各自精算利益得失,交易與合作難度甚高而破局,最終郭并未參與2020連署競選“總統”,柯、王也沒有領票參與連署,勢力單薄的王逐步被“邊緣化”。但客觀事實證明,代表第三政治力量的小黨只要有選票,藍、綠總會有人叛離投靠或合作結盟。事實驗證,最終台灣民衆黨獲得158萬多票,給柯文哲2024拿到“門票”,并為參選打下了基礎。

  4.台灣第三政治力量“弱中有勢”。過去20多年的選舉中,第三政治力量不論藍、綠或其它顔色的小黨,都能拿到不少選票。2016年“立委”選舉,10多個小黨獲得“政黨票”超過350萬,占26%。其中,親民黨、時代力量、新黨分別獲得6.5、6.1、4.1,均超過3.5%門檻。2018年“九合一”選舉,22個縣市長中無黨籍獲得1席、縣市議員276席、鄉鎮市長81席、最基層的村裡長6231席,無黨籍總得票率占30%。2020年17個小黨“政黨票”共獲得近400萬票,比上屆增加約50萬票。顯然,選民厭惡藍、綠,第三政治力量不會終結,在台灣政治舞台總占有一席之地。2020大選和“立委”選舉,像柯P這樣雖然常講錯話、常道謙,但有話直說,批“藍綠不分垃圾”,諷刺“台灣只剩草包和菜包可選”(指韓和蔡),台灣民衆,尤其青年人喜歡這種“政治素人”不拐彎抹角的直爽性格和語言。由此,支持台灣民衆黨才會成為選民超越藍、綠的另一種選擇。

  5.各自為主,分而自治,難成合力。每次選舉,特別是大選,國、民兩黨各自都在同陣營進行艱苦的整合,希望“一加一大於二”。以泛藍為例,迄今20多年唯一次“連宋配”參選2004大選整合勉強算成功。利益驅動與政治交換,確有個別案例成功。但總體上小黨不會歸順大黨,整合也難以成功。因為,政黨各自的政治目標與理念不盡相同;各自的政治能量與利益不盡一致;各自結集組成的政治人物來自不同的方向。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如此,第三政治力量在台灣政治舞台,會扮演一定的角色,成為“關鍵性少數”,但也難成合力。同屬深綠陣營的台聯黨,2016“立委”選舉被時代力量擠掉。2020“立委”選舉親民黨被民衆黨代替而被擠出“立法院”。小黨分裂投票,致使台灣“政黨票”趨於“零碎化”。 

  6.小黨資源極為有限生存困難。政治很現實,政治很殘酷。長遠看小黨命運,或依一般規律,新組建的政黨總是“高開低走”,要想“光環”持久很難做到。親民黨、新黨及台聯黨,在2016年“區域立委”選舉中“全軍覆滅”,2020這三個小黨遭遇同樣的命運,因為台灣“選制”決定不利小黨。而林林總總的小黨,本身人才及資源匱乏,赤手空拳,單打獨鬥,加上政治理念“統獨”極端化,無法得到主流民意支持,還要受制於執政當局的打壓,使得多數小黨名存實亡。過往即使有李登輝支持的“極獨”政黨台聯黨,命也不長,在政壇幾乎無聲“自滅”。2015年成立由民進黨力挺的“極獨”政黨時代力量,也好景不長,2019年黃國昌、邱顯智兩位黨主席已先後辭職,林昶佐、洪慈庸兩位“立委”先後退黨,高潞·以用“立委”被除名(由台大教授鄭秀玲遞補)。時代力量2016“立院”占5席“立委”,2020剩下3席。

  三、台灣第三政治力量的兩岸立場

  台灣政治光譜,粗看總體“統獨”分明,細察有刻意模糊的“政治算計”。國民黨“不獨不統”,其中的“不獨”令人懷疑;民進黨頑固“台獨 ”,借“中華民國”之殼漸進式“去中國化”,用心險惡。第三政治力量的兩岸立場,有的清晰,有的模糊,包括刻意模糊。

  1.以新黨為代表的“統派”立場鮮明。長期以來,新黨、中國統一聯盟等統派小黨,捍衛國家統一、反對“台獨”不遺餘力。與“台獨”勢力進行艱苦抗爭,逐漸得到台灣青年支持,為統派團體的發展積蓄了力量。2019年8月17日新黨26周年黨慶,首次提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國號為“中國”。黨主席鬱慕明指出:一個中國是兩岸同胞共同締造統一的中國,一國兩制根本就是現狀,反對一國兩制,除非是要搞“台獨”,不然就是主張“一國一制”。親民黨在藍、綠之間有時左右逢源,但宋也明確強調:堅持“一中反獨”,可以探索“兩制”台灣方案 ,“追求一個統一的中國,是兩岸所有中國人共同責任”。毫無疑問,第三政治力量“統派”小黨在台灣雖然力量薄弱,聲量不大,但不畏打壓,勇敢發聲,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國家統一所依靠的不可缺少的政治力量。

  2.以時代力量為代表的“獨派”極其頑固。時代力量由“反服貿運動”起家,主要成員多為“太陽花學運”分子。“台獨”色彩鮮明,“台獨”立場頑固,明目張膽地把兩岸關係定位為“國與國”關係。打著所謂“公民、民主”旗號,主張“台灣國家地位正常化”,多次在“立法院”提案“修憲、制憲、正名、入聯、公投”,呼籲終結“一個中國”政策,極力“反中、反統”,勾結“港獨”分子,充當“台獨”急先鋒。時代力量與民進黨亦敵亦友,競爭執政資源時是“敵”,面對“反獨促統”壓力時是“友”,與民進黨在“台獨”路上分進合擊,是一個赤裸裸的“台獨”小綠黨。時代力量與喜樂島聯盟、“一邊一國行動黨”、台灣基進黨等,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的破壞力量。

  3.以台灣民衆黨為代表的“騎墻派”立場模糊。曾自稱“墨綠”、現稱“綠底色”的柯文哲,出於政治需求,延續“雙城論壇”,一直把“兩岸一家親”“五個互相”掛嘴上。也曾提出:“兩岸關係不是外交關係,不是國際關係”“尊重過去已簽訂的協議和互動的歷史,在既有的政治基礎上,繼續推動兩岸和平發展”。此次組黨在《黨章》中提出:“對外關係上則采取務實路綫以爭取台灣最大之生存空間,確保主體性”。顯然,這個表態回避了兩岸政策,而是選票高於一切。台灣民衆黨要想站住腳,或有所拓展,首先要在2020“立委”選舉中“擠壓”藍綠,力拼“政黨票”,爭取“立院”席次,如此才能助柯在政壇撑起屬於台灣民衆黨的第三政治力量空間。目前看,柯文哲基本達到了目的。但現時柯的兩岸政策也是基本“留白”,未來走向如何?有待進一步觀察。

  總而言之,2020“總統”和“立委”選舉結果表明,台灣政黨政治及第三政治力量重新“洗牌”,民進黨蔡英文以817萬票大勝國民黨韓國瑜552萬票,毫無疑問全面執政。但1930多萬有投票權的選民中,對藍、綠之外的第三政治力量,還是有所期待。“立院”席次,民進黨過半達61席,比上屆減少7席;國民黨38席,比上屆增加3席;民衆黨5席,時代力量3席,其它6席。在“政黨票”部分,藍綠及小黨得票率分別為33.35%、33.99%、28%。選民投給國、民兩黨的“政黨票”相當接近,小黨似乎接近“三分天下”。這樣的政治版圖,勢必對未來的台灣政局及兩岸關係,產生極為複雜的影響。         

(2020年9月  上海社科院台灣研究中心“第十屆兩岸關係前瞻”研討會論文,原載《上海台灣研究》第十九輯)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