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當前形勢下如何推進兩岸社會融合

  一、剛剛結束的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兩個新概念值得注意

  一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二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筆者認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對台方針正是這個新時代“基本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實現“國家完全統一”也正是這個新時代“戰略安排”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為此努力奮鬥。《報告》強調“完成祖國統一”與“推進現代化建設、維護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三大歷史任務同步進行。這清楚表明,國家統一是中共的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也是推進中國現代化建設,實現“中國夢”。

  二、當前兩岸總體形勢怎麼看?

  總的評估16字:“大局可控,僵局難解,複雜嚴峻,挑戰依舊”。大陸改革、開放、發展30年,兩岸差距逐步擴大,大陸實力今非昔比,底氣足、信心自然足。僵局難解原因在:民共沒有共同政治基礎。蔡拒絕“九二共識”、“兩岸同屬一中”。即使表達善意,尋求突破,但效果有限。關鍵在於“台獨”立場、“台獨”本質未改、難改。原因其中包括:民進黨內部、藍、綠之間,利益集團權利鬥爭的需要,民進黨及操控民意謀取選票的需要。複雜原因在:美國明裡暗裡支持民進黨,民進黨骨子裡迎合美國“以台制華” 戰略需要。嚴峻挑戰在:“4個不確定”。島內民意“仇中”的情緒被操弄發展走到哪一步不確定;去中、去孫、教育、文化“台獨”動作影響深度到底多大不確定;民進黨全代會啓動“憲改”走向哪裡不確定;民進黨“依美勾日”及美日台關係發展到什麼地步不確定。

  三、如何在推進國家統一過程中推進兩岸社會融合?

  這是一個重大政治命題。中共19大《報告》涉台部分627字,內涵深刻,方向明確,意義重大。大致可從“五心”解讀:信心,即對解決台灣問題充滿自信心;決心,堅決“反獨、遏獨”;耐心:即戰略定力與戰略耐心,主導權主控權在我;愛心,即兩岸一家親、血濃於水;誠心:仍給台灣當局留下醒悟機會。從“融合”角度來具體講:

  ——《報告》強調“八字方針”:必須繼續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此段接連用了三個“和平”,顯示盡管台灣政黨輪替民進黨執政,盡管兩岸關係嚴峻複雜僵局未解,盡管大陸民衆出現“武統”聲音,但中央一貫的對台總方針和總方略未變;對解決台灣問題的戰略耐心、戰略定力、戰略自信未變;對台灣同胞的善意及血濃於水、骨肉同胞的理念未變。因此,國家統一工作的戰略方向、對台工作的戰略布局和策略,都應服從“戰略機遇期”總要求、總任務、總目標,堅定不移地貫徹“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對台方針。因此,融合不是改變“一個兩制”,而是要“尊重台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統一後也不改變。

  ——抓住兩岸社會融合內涵:中共19大《報告》指出,“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願望,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要認清兩岸“融合”仍需作長期努力:兩岸“融合”核心是利益融合。利益關係是人與人最基本的社會關係;利益是政治的精髓,影響并決定民意。兩岸“融合”指 “社會、經濟、文化”等全方位、各領域融合,最終結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30年兩岸人員往來1.2億人次;兩岸貿易2.2萬億美元)。兩岸“融合”是“民心”工程。融合涉及不同制度、法制、民主、文化、意識形態、政治認同。這就需要在“融合”過程中深化“心靈契合”。“融合”過程是深化“心靈契合”過程。習總書記講“兩岸命運共同體”,內涵包括“兩岸利益共同體”。這是中共對台最大善意和誠意。“融合”過程“循序漸進”時有“反複曲折”, 不要懷疑、質疑;不要停止、放棄。要避免兩岸民意“仇視”情緒升級、擴展。

  ——“融合”需要戰略和策略:“融合”要“融入、融化”。這項工作有難點需要克服,兩岸兩種社會制度、兩種社會結構、兩種政治生態、兩種價值觀念。大陸是傳統文化,台灣是東西方文化交織。大陸必須堅持中共黨的堅強領導,台灣是政黨政治且政黨輪替常態化。因此:(1)堅定戰略耐心和戰略定力,用“一中”框架“鎖住”台灣(連、洪、郝、吳10.17同一天祝賀中共19大召開)。只要中、美、日大局穩定,美、日、台就不可能輕舉妄動。(2)兩岸和平發展階段堅持以“融合”與“遏獨”兩個選項,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指兩岸全方位、各領域融合。包括“經濟、社會、文化、政治”融合,是統一的重要紐帶和基礎,最終目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遏獨”指提升“軍備”、“武統”威懾,最終目的維護國家主權。融合是“民心”工程,事通才能心通,才能“合作雙贏,共榮共生”。

  ——堅持兩岸融合三原則:(1)“一中原則”。融合是有原則的,有底綫的,台灣不論哪個政黨執政,“一中原則”不可談判,不容談判。《報告》強調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仍是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一中原則,無路可退,已是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定不移的原則。尤其“六個任何”首次寫入黨的《報告》,說明一中原則不論藍、綠,都是“底綫”“紅綫”,不可破,不可談。對“法理台獨”是嚴正警告,絕不允許,絕不坐視。(2)“唯合原則”。即不放棄“和統”。《報告》仍強調“和統”。以“和統”為先,只要最後一綫希望尚存,應努力“和統”。“有容乃大”,“唯和與合”(汪道涵生前講到“兩岸之道,唯和與合” )。(3)“實力原則”。即發展自己。“武統與和統”并舉,“和統”以武力為堅強後盾。即使“武統”,也要盡力“以武止戰”,不戰而屈人之兵。康熙收複台灣“以戰逼和”。所以“武統”的准備要更充分。

  ——及早研究“政治融合”:《報告》提出:“兩階段、30年、本世紀中葉前”時間概念。2020-2035-2050(建黨百年,建國百年)。提到“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然要求”。台灣問題不能一代代拖下去,實現國家統一是“歷史性任務”,是實現“兩個百年”戰略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及“中國夢”至為重要的政治任務。因此,需要研究提出兩岸談判時間表。對台工作可設定2027建軍百年前,啓動統一談判時間。未來十年台灣有2020、2024、2028三次大選,不論哪個黨執政,必須接受談判。談判時間長短,可以“彈性”,但不可不談,或“久談不決”,倒逼台灣各界對於統一的“心理預期”和“思想准備”。有了國家統一的階段性目標,對大陸來講是明確方向,對台灣方面是給予重壓,對外是正告國際,中國必須統一。

  當然,我們應有充分的思想准備,“融合”策略可為統一創造條件,但“融合”過程不完全等於統一過程。統一過程,跌宕起伏,迂回曲折,時有倒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階段性”還將持續,應保持戰略耐心、戰略定力、戰略目標。但總體是向前發展,兩岸“定力、耐力、實力”競逐,大陸占絕對優勢。            

  (2017年10月,上海環太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研討會論文)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