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77章 處無死地50

  【經文】

  出生入死1,生2之3者4,十有三5; 死6之3者4,十有三5;而7人之生8,動9至10 死地11 者4,十有三5。夫12 何故13 ?以14其15生16甚17之18壑19。蓋20聞21善22適23生24者4,陵25行26不27避28兕29虎30,軍旅31不27備32甲兵33。兕29無所34鬥35其36角37,虎30無所34戳38其36爪39 ,兵40無所34扔41其42刃43。夫12何故13?以14善22處44無死地45也46。

  【注釋】

  1.出生入死:從出生到死亡。例,《韓非子·解老》:“人始於生而卒於死,始之謂出,卒之謂入,故曰出生入死。”   2.生:指自然、正常地生存。例,《論語·顔淵》:“愛之欲其生。”   3.之:助詞,用於修飾語與被修飾語之間,相當於“的”字。例,《莊子·德充符》:“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况全德之人乎!”   4.者:助詞,表示“……的人”。例,《莊子·人間世》:“菑人者,人必反菑之。”   5.十有三:十個中有三個,十分之三。   6.死:因疾病致使生命終結。例,《莊子·大宗師》:“俄而子來有病,喘喘然將死。”   7.而:連詞,表示並列關係。例,《莊子·達生》:“紫衣而朱冠。”   8.人之生:人的一生。例,《莊子·至樂》:“人之生也,與憂俱生。”   9.動:自然環境或社會環境發生重大變故。例,宋·歐陽修《論修河第一狀》:“臣恐地動山摇,灾禍自此而始。”   10.至:到,到達。例,《莊子·庚桑楚》:“南榮趎贏糧,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   11.死地:絶境,死亡之地。例,《孫子·九地》:“陷之死地而後生。”   12.夫:指示代詞,這,那。 例,《淮南子·齊俗》:“此一是非,隅曲也,夫一是非,宇宙也。”隅曲:狹隘,偏見;宇宙:比喻不着邊際,無頭緒。   13.何故:什麽原因,爲什麽。例,《莊子·天道》:“昔者吾有刺於子,今吾心正却矣,何故?”刺:諷刺;心正却:内心正感到空虚。   14.以:介詞,因爲,由於。例,《莊子·天運》:“以舟之可行於水也,而求推之於陸,則没世不行尋常。”没世:一輩子;不行:没能走;尋、常:長度單位,八尺爲尋,二尋爲常。   15.其:指示代詞,這種,這樣的。例,《莊子·大宗師》:“子非其人也……敢問其方?”   16.生:指一生經歷。例,《莊子·讓王》:“吾生乎亂世,而無道之人再來漫我以其辱行,吾不忍數聞也。”   17.甚:副詞,很,非常。例,《莊子·天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   18.之:助詞,用在主語、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例,《莊子·在宥》:“昔堯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然焉人樂其性。”性:本性。   19.壑:溝壑,山溝。例,《徐霞客遊記·游黄山日記》:“四顧奇峰錯列,衆壑縱横。”此處“壑”字用來比喻人生道路坎坷,困難重重。   20.蓋:助詞,用於句首,表示感嘆語氣。例,《史記·孝文帝紀》:“蓋聞有虞氏之時,畫衣冠异章服以爲僇。”   21.聞:聽到。例,《莊子·秋水》:“今吾聞莊子之言,汒然异之。”   22.善:善於。例,《莊子·馬蹄》:“伯樂善治馬,而陶匠善治埴木。”   23.適:適應(本領)。 例,《莊子·徐無鬼》:“鴟目有所適。”   24.生:活着,生存。例,《孫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25.陵:大土山。例,《莊子·達生》:“吾生於陵而安於陵。”   26.行:行走。例,《 莊子·人間世》:“ 迷陽迷陽,無傷吾行 !”迷陽:一種帶刺的草。   27.不:副詞,表示一般性否定。例,《莊子·德充符》:“鑒明則塵垢不止。”   28.避:逥避。例,《莊子·讓王》:“吾聞古之士,遭治世不避其任,遇亂世不爲苟存。”   29.兕:犀牛。例,枚乘《七發》:“兕虎並作。”並作:同時出現。   30.虎:老虎。例,《莊子·人間世》:“汝不知養虎者乎?”   31.軍旅:軍隊。例,《國語·齊》:“卒伍整於裏,軍旅整於郊。”   32.備:具備,具有。例,《世説新語·德行》:“褚季野雖不言,而四時之氣也備。”   33.甲兵:鎧甲和兵器。例,《詩經·秦風·無衣》:“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34.無所:没有機會。例,《莊子·漁父》:“六十九歲矣,無所得聞至教。”   35.鬥:搏鬥,格鬥。例,《莊子·説劍》:“此庶人之劍,無异於鬥鷄。”   36.其:人稱代詞,指事物,它。例,《詩經·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37.角:指兕的鼻梁上長出來的錐形、堅硬的東西,即犀角。   38.戳:刺,觸擊。例,《紅樓夢》四十四回:“(鳳姐)回頭向頭上拔下一根簪子來,向那丫頭嘴上亂戳。”   39.爪(zhǎo):鳥獸的脚趾或趾甲。例,《韓非子·解老》:“雪堆後,一頭狼,前爪搭在雪堆上面。”   40.兵:士兵,戰士。例,《莊子·庚桑楚》:“兵莫憯於志。” 憯:慘痛。   41.扔:砍,剁。例,《後漢書·馬融傳》:“竄伏扔輪,發作梧槥。”扔、輪都是指動武的手勢,輪與掄相通,舉臂揮動。   42.其:人稱代詞,他們。例,《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其狀義而不朋。”不朋:不拉幫結派。   43.刃:泛指刀、劍等。例,《淮南子·泛論訓》:“鑄金鍛鐵以爲兵刃。”   44.處:處理,處於。例一,《左傳·文公十八年》:“先君周公制禮曰:則以觀德,德以處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例二,《莊子·在宥》:“汝徒處無爲,而物自化。”   45.無死地:没有死亡威脅的境地。   46.也:語氣詞,表示解釋。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二人在也。”

  【譯文】

  人從出世開始人生到死亡埋入墓地,其中能自然、正常度過一生的,十人中約有三人;出世後因各種疾病致死的,十人中約有三人;人的一生,因環境惡化或動亂而至於死地的,十人中約有三人。這是什麽原因呢?因爲人生道路上存在着很多很多的溝壑。聽説善於適應環境變化而生存下來的人,他在山上行走不逥避犀牛和老虎,他的軍隊不配備鎧甲和兵器。犀牛没有機會以角刺人,老虎没有機會用爪戳人,士卒没有機會舉刀殺人。這是什麽原因呢?因爲他善於處理問題而使自己處於没有死亡威脅的境地。

  【評説】

  本章談論人生、人死,具有人壽普查的特徵。從所描述的三種人生歷程來看,因社會動亂致死的人數,占總人數的三分之一,這是一個很大的比例!這説明在老子生活的年代,由於長期戰亂、勞役、饑荒、疾病等造成很高的死亡率。以戰亂爲例,秦、趙兩國在長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打仗,秦將白起就屠殺了45萬俘虜(1995年,有農民在梨園鋤地時發現了白骨,經專家鑒定是長平戰役遺址永靈1號戰國白骨坑)。諸侯國之間的戰争此起彼伏,每次戰争死亡人數,少則幾千幾萬,多則十幾萬幾十萬,這是多麽大的死亡數字啊!

  老子談生死,是與社會背景密切相關的。“動至死地者,十有三”。如果社會太平,百姓安居樂業,何“動”之有?這個“動”,顯然指的社會動亂,尤其是戰争引起的大動亂。所以,老子談生死,實則是對諸侯混戰的控訴和批判,因爲“動”,所以不得“清静”,也就不能實現“天下正”。

  爲了避免生靈涂炭,老子提出要“善處無死地”。如何才能“善處無死地”呢?從根本上説,唯有實行天道,因爲這是“萬物恃之以生”的根本法則。從具體做法上,老子主張“天將救之,以慈爲之”。當然,這對於那些稱雄争霸的諸侯王來説,是絶對做不到的,他們把百姓視如草芥,殺人殺到紅眼,怎麽可能“以慈爲之”呢?所以,在春秋戰國時期,老子的思想未能通行天下。但是,這並不證明老子的主張是無稽之談,歷史上也有活生生的事實證明老子的主張是做得到的。我們還是以唐太宗李世民治國的故事來分析説明。

  李世民登基後不久,接到嶺南各州紛紛而來的奏章,告發出身少數民族酋長的高州總管高盎與另一少數民族酋長談殿擁兵反叛。因爲嶺南高氏勢力很大,幾代人屢任刺史、太守等高級地方官,深受少數民族的擁戴。隋朝末年天下大亂,高盎曾擁兵自重,有自立爲王的用心。公元621年(李淵在位第四年),李靖在協助李孝恭討平樑朝蕭銑的餘黨後,奉李淵之命前往嶺南招安撫慰各州,曾與高盎面談説明利害。高盎得知李淵父子已掃平了大半個中國,消滅了各地擁兵作亂的軍事勢力,便率領他統領的二十個州、數千裏領土歸順唐朝。李淵見他識時務,便封他爲高州總管,爵位爲越國公。如今聽説他又反叛,李世民與李靖、魏征等多位大臣商議,準備命大將藺謨徵發江南道、嶺南道數十個州的府兵前去討伐。

  魏征認真分析了全國及嶺南的形勢,出面勸諫道:“國内剛剛平定下來,戰争的創傷還没有恢復。嶺南一帶遍地瘴氣,加上山川險要,大部隊遠征,軍需品難以補給,萬一發生傳染病,將使戰争向不利於我們意志的方向發展,那時候就後悔莫及了,何况高盎若真造反,應該在國内戰亂未平息時進行,還應有勾結番邦各國、阻斷中原去援助的道路、攻打州縣、設置官員等一系列不法行爲。爲什麽各州自太上皇時告他反叛,已有好幾年了,高盎的部隊還没出高州,更没有攻城奪縣呢?這就説明,他也許想反,但還没有反,或者是另有别的原因,陛下不可不察而輕率興師動衆。”

  李世民説:“你説的似乎有理。依你説,這件事該如何妥善處理呢?”

  魏征説:“陛下雖然多次接到報告高氏反叛的奏章,然而却從未派遣一個使臣到當地瞭解情况,只是聽取一面之詞。在這種形勢下,高盎即使來到朝廷自我辯解,也難以使陛下明白真相。如今陛下只需派遣一個使臣去向高盎曉以大義,就可不必派遣大軍,他就會自動入京請罪。”

  李世民經過認真思考,采納了魏征的建議。高盎果然表示向天子謝罪,命他兒子高智戴跟隨使者入朝,留在長安跟李世民當侍從,實際上是以他兒子作人質,表示他永不反叛。

  大臣們都稱贊李世民此舉英明,未派一兵一卒,只派一個使臣,嶺南就平定了。李世民則稱贊魏征的謀略勝過十萬雄師。

  這個例子説明,能做到“善處無死地”者,能使“兵無所扔其刃”。而有心使“兵無所扔其刃”者,能“以慈爲之”,故能實現“天將救之”。

  又如,唐玄宗時,吐蕃人進攻瓜州,守將王君焕戰死,張守珪被派去瓜州任刺史。他到任後,立即組織群衆修築城墻。還没等城墻修好,吐蕃又突然來攻。這時,大家都很恐慌。張守珪根據當時實際情况對部下説:敵衆我寡,不能用利箭、擂石頑抗,必須用計謀以退敵兵:如三國的孔明用空城計退司馬懿之兵。他們找來樂工,吹打彈奏。張守珪和將士們飲酒作樂,並將城門大開。吐蕃人見了,疑心城裏有伏兵,便撤兵而去。

  這個例子,針對敵我雙方臨陣軍力、地理、心理等因素的綜合情况,張守珪的機智决斷表明,他們似乎既深諳又適時運用“反者道之動”、“無生有”的自然法則,使自己能“處無死地”,這是多麽神奇呀!

  【思考】

  舉例説明“善適生者”能够“善處無死地”。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