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
得道者1憨厚2,可3比於4赤子5: 骨6弱7筋8柔9而10握11固12,未13知14牝15牡16之17合18而10朘19作20 ,精21之17至22也23;終日24號25而10不26嗄27,和28之17至22也23 。至 29和28詣30常31 ,至29常31詣30明32,至29明32詣30神33,至29神33詣30祥34:夫35毒蟲36不26螫37,猛獸38不26獗39,巨雕40不26暴41。此42爲43性44使45氣46詣30强47哉48。
【注釋】
1.得道者:説話、辦事符合自然法則和自然品格,不主觀强爲的人。例,《莊子·讓王》:“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 2.憨厚:檏實厚道。例,《仁心治世》:“黨太尉這種做法憨厚之極,宛若三五歲的小兒所爲。”黨太尉:北宋人,名黨進,官至太尉。 3.可:可以。例,《莊子·則陽》:“道不可‘有’,‘有’不可‘無’。”‘有’:有色有聲有形。‘無’:無色無聲無形。 4.比於:與……相比,比喻爲。例,《三國志·諸葛亮傳》:“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5.赤子:初生的嬰兒。例,《莊子·山木》:“林回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 6.骨:支撑身體肌肉、保護内臟的堅硬組織。例一,《説文解字譯述(全本)》:“骨,肉之核也。”例二,《莊子·至樂》:“吾使司命復生子形,爲子骨肉肌膚。” 7.弱:柔軟,嫩弱。例,漢·楊雄《答劉歆書》:“雄常把三寸弱翰,賫油素四尺,以問其异語。”翰:野鷄羽毛。油素:光滑的白絹。 8.筋:肌腱,韌帶。例,《莊子·山木》:“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加急:拉緊。 9.柔:柔軟。例,《易·繫辭下》:“柔之爲道,不利遠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 10.而:連詞,表示轉折。例,《莊子·天道》:“天不産物而萬物化,地不長物而萬物育。” 11.握:手指彎曲,拿或抓住。例,《莊子·庚桑楚》:“終日握而手不掜。”掜:拳曲。 12.固。牢固。例,《莊子·大宗師》:“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 13.未:副詞,不曾,還没有。例,《書·金滕》:“秋,大熟,未獲,天大雷電以風,禾盡鹽偃。” 14.知:知道。例,《莊子·逍遥游》:“之二蟲又何知?”之:這。 15.牝:雌,雌性(鳥獸)。例一,《説文解字》:“牝,畜母也。”例二,《尚書·牧誓》:“牝鷄無晨。”雌性即母性,常常比喻先天自然本性,或表示慈祥、寬厚的美德。 16牡:雄,雄性(鳥獸),比喻男性。例一,《説文解字》:“牡,畜父也。”例二,《詩經·邶風·匏有苦葉》:“雉鳴求其牡。”雄性鳥獸躁動好鬥,故“牡”字寓含“剛烈好鬥”之意。 17.之:助詞,用於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例,《莊子·在宥》:“昔堯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然焉人樂其性。”性:本性。 18.合:媾合,交合。例,《論衡·奇怪》:“若夫牡馬見雌牛,雄雀見牝鷄,不與相合者,异類故也。” 19.朘:男嬰的陰莖。例一,《説文解字譯述(全本)》:“朘,赤子陰也。”例二,潘雨廷《體老觀門》:“至精朘作。” 20.作:挺立,勃起。例:潘雨廷《體老觀門》:“至精朘作。” 21.精:精力,生命活力。例,《莊子·刻意》:“精用不已則勞,勞則竭。”勞:過度消耗而疲勞。 22.至:極點,最高的。例,《莊子·刻意》:“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 23.也:語氣詞,表示判斷。例,《莊子·天地》:“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 24.終日:整天,從早到晚。例,《莊子·田子方》:“文侯儻然,終日不言。” 25.號(háo):痛哭聲,大聲喊叫。例一,《説文解字譯述(全本)》:“號,痛聲也。”例二,《詩經·大雅·蕩》:“式號式呼,俾晝作夜。” 26.不:副詞,不曾,没有。例,《莊子·齊物論》:“終身疫疫而不見其成功。” 27.嗄:嗓音嘶啞。例,《莊子·庚桑楚》:“兒子終日嗥而嗌不嗄。” 28.和:調和,協調,和諧,平衡,有序的狀態。例一,《説文解字譯述(全本)》:“和,相應也。”指聲、音相應,和諧地跟着唱。例二,《莊子·在宥》:“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宗;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例三,《莊子·在宥》:“陰陽並毗,四時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傷人之形乎!” 29.至:到,到達。例,《莊子·庚桑楚》:“南榮趎贏糧,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 30.詣:指某種修爲所達到的程度。例,唐·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 蓄絶句之作,本於詣極。” 31.常:正常,穩定。例一,《莊子·駢拇》:“天下有常然。”例二,《莊子·德充符》:“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 32.明:空,無,萬物之本源狀態。 例,《莊子 · 庚桑楚》: “静 則明,明 則虚,虚則無爲而無不爲。” 33.神:天道,自然法則和自然品格,即道理和道德。例,《莊子·天地》:“夫明白入素,無爲復樸,體性抱神。”體:表現;抱:心裏存着。 34.祥:吉祥(與兇險相對)。例,《莊子·徐無鬼》:“子綦有八子,陳諸前,召九方歅曰:爲吾相吾子,孰爲祥?” 35.夫: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例,《莊子·天運》:“夫虚静、恬淡、寂漠、無爲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36.毒蟲:有毒的蟲、蛇、蜘蛛、蜈蚣等等。例,晋·葛洪《抱樸子·登涉》:“凡人以此日入山,皆兇害,與虎狼毒蟲相遇也。” 37.螫:指昆蟲用毒刺刺人或動物。例,《史記·淮陰侯傳》:“猛虎之猶豫,不如蜂蠆之致螫。” 38.猛獸:大而兇猛的獸類。例,晋·葛洪《抱樸子·微子》:“入山則使猛獸不犯,涉水則令蛟龍不害。” 39.獗:放肆。例,賈宜《新書·俗激》:“其餘猖獗而趨之者,乃豕羊驅而往。” 40.巨雕:大鵰,一種兇猛的鳥,也叫“鷲”。例,《三國逍遥記》一 一九章:“軒轅天走了出去,到處打聽有没有人見過巨雕,但是没有任何人知道,最多看到一些老鷹之類的大鳥。” 41.暴:欺凌,侵害。例,《商君書·畫策》:“以强勝弱,以衆暴寡。” 42.此:指示代詞,這。例,《莊子·天道》:“夫明白於天地者,此之謂大本大宗。” 43.爲:是,就是。例,《莊子·大宗師》:“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爲聖人乎?” 44.性:人的先天自然本性,屬陽,本性善。例一,《説文解字》:“性,人之陽氣性善者也。”例二,《莊子·天地》:“夫明白入素,無爲復樸,體性抱神。”體:表現;抱:心裏存着。 45.使:促使,致使。例,《莊子·齊物論》:“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 46.氣:指人的某種特質或屬性,如精誠,道行。例,《莊子·達生》:“壹其性,養其氣,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壹:有專一、守持之義;養:修養;德:天道的品格;物之所造:造物者,即道。古人有“精誠所至,金石爲開”。見漢·王充《論衡·感虚篇》,而《莊子·魚父》中也有:“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47.强:强健,富有生命力(生機)。例,《莊子·知北游》:“邀於此者,四肢强,思慮恂達,耳目聰明。”邀:順,合;此:指天道;四肢:比喻身體、體質。 48.哉:語氣詞,表示感嘆。例,《莊子·齊物論》:“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
【譯文】
説話、辦事符合自然法則而不主觀强爲的人是檏實厚道的人,這種人可比初生的嬰兒:骨骼嫩弱、肌腱柔軟但用手抓東西却很牢固,還不知道雌雄媾合之事而陰莖却能勃起,這是生命活力達到最充沛程度的表現;初生嬰兒從早到晚大聲喊叫而嗓音却不嘶啞,這是身心達到最和諧、平衡、有序狀態的表現。人的身心能够達到和諧、平衡、有序的狀態也就是達到正常、穩定的狀態了,而達到正常、穩定的狀態也就是達到空、無的境界了,達到空、無的境界也就是達到天道的境界了,達到天道的境界也就吉祥了:此時毒蟲没有用刺刺人,猛獸没有放肆横行,兇鷲没有前來侵害。這就是先天自然本性使精誠展現而達到有生命力的結果。
【評説】
本章以赤子比喻得道的人,赤子是初生的嬰兒,對世界没有任何認識,是無,是空,只保留其空明的先天自然本性。赤子自然而然,無欲、無求、無私、無争。當赤子吮吸第一口奶水之後,物質刺激與生命本能“合拍”,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從無、空而逐漸轉化爲有、實,唯物意識逐漸增强,末性滋生、發展,而先天本性逐漸淡化、减退。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俗稱“後天意識”,從人類長期進化過程的切身經驗來看,後天意識包含對先天本性的認識,“人有本性”就是能“負陰而葆陽”,所以能認識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裏的“法自然”是説事物能否正常發展,依賴於、也取决於是否能按自然法則運化,就是保持先天自然本性。如果人不能“葆陽”,没有本性,一味“唯物”,追求資貨,就是貪慾,就有私心,就想搶奪。這樣的後天意識,就是末性,也稱爲“魔性”,是不良品性。
從道(即先天形態物質)的存在狀態、本質屬性、運化規律、自然品格而言,先天自然本性是客觀存在的,是“獨立而不改”的,人類及衆生萬物就生存在充滿先天自然本性的宇宙中。先天自然本性無色無聲無形,沐浴着衆生萬物,又涵養衆生萬物。因爲先天自然本性無色無聲無形,故説“本性虚空”。第43章中的“悟入守空”,就是“認識到要達到處虚守無”的先天自然本性。聽説曾有一位僧人在講解佛性時説到衆生萬物皆具佛性,有一聽者發問:“狗也有佛性嗎?”僧人説:“有”。又問:“佛有没有狗性呢?”僧人説:“在未得道成佛時,可能也有狗性。得道成佛之後,就没有狗性了。”“狗性”是獸性,是魔性,末性。初生嬰兒没有“狗性”,這是人所共知的。得道者,成佛者,和初生嬰兒一樣,自然而然,無欲、無求、無私、無争,這與人們日常所見的那種爲搶奪一根肉骨頭而厮咬所表現的狗性是絶然不同的。第7章有“弱者道之擁。”這即是説“柔弱是道固有的本質屬性”。第23章有“柔勝剛,弱勝强”,第24章有“守弱者,生之士”,這即是説“柔弱者有旺盛的生命力。”本章中的赤子則“骨弱筋柔”,具備道的本質屬性,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得道的人,由於悟道而具備道的本質屬性,能按自然法則辦事,“無爲而無不爲”,也充滿活力。另一方面,初生嬰兒無欲、無求、無私、無争,自然而然處於和諧、平衡、有序的正常狀態,即使號叫不停,也是自然而然,一如《莊子·齊物論》所言:“無益、損乎其真”,仍然處於和諧、平衡、有序的正常狀態。這是衆生萬物生存的最佳狀態,是最具生命活力的狀態。埋在地下千年之久的古蓮子能够重新發芽、成長、開花、結子,是這種生命力的生動證明。在人類社會中,不論道家或佛家,都崇尚本性,提倡和諧、平衡、有序的身心修養。這種修養,不但有益於社會,也有益於個人的健康,現代心理醫學也證明,身心之和諧、平衡、有序,能够預防疾病,也能治療疾病,這不等效於“毒蟲不螫,猛獸不獗,巨雕不暴”嗎?
【思考】
1.赤子爲什麽能處於“和”的狀態?你見過“可比於赤子”的道者嗎?
2.人若能修身至和,對自己、對群體會有什麽益處呢?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