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72章 重世勿徙80

  【經文】

  翛1國2姱3民4,斯5有6什7百8之9器10而11務須12用13,斯5有6舟車14而15無16瑣17乘18 ,斯5有6甲兵19而15無16必20陣21,斯5民4重22世23而24厭25徙26  ,斯5民4孚27潔28身29自30雍31 而24 甘32其33食34,美35其33服36,安37其33居38,樂39其33俗40。鄰41國2相望42,鷄犬之聲43相聞44,民4至45老46死47莫48遷49往來50。

  【注釋】

  1.翛: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例,《莊子·大宗師》:“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  2.國:國家。例,《莊子·讓王》:“今臣之知不足以存國,而勇不足以死寇。”   3.姱:美好。例,戰國楚·宋玉《招魂》:“姱容修態,絙洞房些。”   4.民:人民大衆,老百姓。例,《莊子·則陽》:“君爲政焉勿魯莽,治民焉勿滅裂。”   5.斯:指示代詞,這裏,這個地方。例,《楚辭·漁父》:“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6.有:存在,存在着。例,《莊子·逍遥游》:“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 天池:天然水域。   7.什:表示多種多樣的。例,《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   8.百:概數,比喻很多。例,《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   9.之:助詞,用於修飾語與被修飾語之間,相當於“的”字。例,《莊子·德充符》:“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况全德之人乎!”   10.器:器具,用具。例:《莊子·人間世》:“散木也,……以爲器則速毁。”   11.而:連詞,表示更進一層。例,《莊子·逍遥游》:“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水淺而舟大也。”   12.務須:副詞,必須。例,《詩藪·古體下》:“學者務須尋其本色。”   13.用:使用,應用。例,《莊子·秋水》:“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   14.舟車:船和車。例,《莊子·人間世》:“舟車之所通。”   15.而:連詞,表示轉折關係。例,《莊子·天道》:“ 天不産物而萬物化,地不長物而萬物育 。”   16.無:副詞,不(非),没有。例:《莊子·知北游》:“聖人之愛人也終無已者。”   17.瑣:細小,瑣碎。例,晋·陸機《演連珠》:“是以物有微而毗著,事有瑣而助洪。”   18.乘:乘坐,駕馭。例,《莊子·讓王》:“乘以王輿。”   19.甲兵:披鎧甲、執武器的士兵。例,《荀子·王制》:“故不戰而勝,不攻而得,甲兵不勞而天下服。”   20.必:副詞,必然,一定。例,《莊子·人間世》:“菑人者,人必反菑之。” 菑:灾害。   21.陣:(敵我雙方軍隊)列(布)陣作戰。例,《宋史·岳飛傳》:“陣而後戰,兵法之常。”   22.重:愛,喜歡。例,唐·白居易《長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23.世:世間,人間,現實社會。例,《莊子·外物》:“至人乃能游於世而不僻,順人而不失己。”   24.而:連詞,表示因果關係。例,《莊子·山木》:“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爲。”無肯專爲:無意偏執一方。   25.厭:討厭,憎恨。例,《左傳·隱公十一年》:“田而既厭周德矣,吾其能與許争乎?”   26.徙:遷移,移民。例,柳宗元《三戒·永某氏之鼠》:“某氏徙居他州。”   27.孚:相信。例,《易·中孚》:“有孚孿如, 无咎。”   28.潔: 純潔。 例,《莊子·徐無鬼》:“其爲人潔廉, 善士也。”   29身:指品德,操行。例,《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   30.自:副詞,自然。例,《莊子·在宥》:“汝徒處無爲,而物自化。”   31.雍:和諧,和睦。例,《莊子·盗跖》:“堯、舜爲帝而雍。”   32.甘:味美,可口。例,《莊子·齊物論》:“蝍蛆甘帶,鴟鴉耆鼠。”蝍蛆:蜈蚣。甘帶:吃蛇肉感到味美。   33.其:人稱代詞,他們(的)。例,《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其狀義而不朋。”不朋:不拉幫結派。   34.食:食物。例,《莊子·山木》:“吾無糧,吾無食,安得而至焉?”   35.美:美麗,漂亮。例,《莊子·田子方》:“美人不得濫。”濫:無節制。   36.服:衣服,服裝。例,《莊子·田子方》:“舉魯國而儒服。”   37.安:安全、舒適。例,《孟子·離婁》:“自得之,則居之安。”   38.居:住所。例,《左傳·宣公二年》:“問其名居,不告而退。”   39.樂:樂意,喜歡。例,《後漢書·張讓傳》:“萬人之所以樂附之者,其源多由十常侍。”   40.俗:風俗習慣。例,《禮記·曲禮》:“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41.鄰:鄰接,相鄰。例,《莊子·胠篋》:“昔者,齊國鄰邑相望。”   42.相望:互相看得見。例,宋·蘇軾《答湖守刁景純書》:“吴興自晋以來,賢守風流相望,而不肖獨以罪去,垢累溪山。”   43.鷄犬之聲:鷄鳴狗吠的聲音。   44.相聞:互相聽得到。例,《莊子·胠篋》:“鷄狗之音相聞。”   45.至:到,到達。例,《莊子·庚桑楚》:“南榮趎贏糧,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   46.老:歲數大,老年。例,《莊子·徐無鬼》:“先生居山林……久矣夫!今老邪?”   47.死:生命終結。例,《莊子·養生主》:“老聃死,秦失吊之。”   48.莫:無定代詞,没有誰,没有哪一個人。例,《詩·小雅·采薇》:“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49.遷:遷移。例,《史記·秦始皇本紀》:“遷其民於臨洮。”   50.往來:去和來。例,晋·陶淵明《桃花源記》:“往來種作。”

  【譯文】

  在自由自在的國家里人民的生活多麽美好,在這裏有多種多樣的器械是需要使用的,在這裏有各種車輛船隻但並非即使瑣事也要乘坐車船,在這裏有披鎧甲、執武器的士兵但不一定要列陣作戰,在這裏的人民喜歡自己生活的地方而討厭移民到别的地區去,在這裏的人民群衆相信只要保持純潔的品德操行就能自然地使心態和諧從而對他們所吃的食物感到可口,認爲他們所穿的衣服是漂亮的,對他們的住所感到舒適,喜歡他們的民族風俗。相鄰國家邊境兩側的百姓互相看得見,也都聽到對方鷄鳴狗叫之聲,但百姓生活一輩子,没有誰遷移過去或遷移過來。

  【評説】

  本章描繪一種自由、自在、富足、和諧的理想國度。唐朝宰相魏征曾對李世民説道:“堯、舜時代,百姓豐衣足食,敲着田裏的土塊唱《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穿井而飲。帝力於我何有哉!”這是原始社會的那種“翛國姱民”。老子所描述的“翛國姱民”,顯然是進步多了:有各種器具可供生産之用,又有車船充當運輸工具。現代社會也不外如此,未來社會也不外如此,只是各種器具增加了自動化或智能化的控制功能,各種車船在技術上將進一步提高和發展。

  在“翛國姱民”的理想國裏,没有戰争,社會和諧,人民熱愛自己的國家,不因現實社會的缺陷造成鬱意而移民到其它國家去謀生。民心純潔、心態平衡、知足常樂,故“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本章經文末尾之“鄰國相望,鷄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莫遷往來”。雖然描寫的是現象,但這種現象的實質在於:邊境另一邊的國家,也是“翛國跨民”,邊境兩邊的人民生活過得自由、自在、富足、和諧,何必遷過去或遷過來呢?兩邊的人民都過着好日子,足見已是“和其光,同其塵”,即是“烜同”的景象了。進一步想一想,邊境地區,俗話説“山高皇帝遠”,往往是經濟落後地區。但生活在這個地區的人民都生活得這麽好,其它發達地區人民的生活,自然是更加美好了,所以没有必要移民過去或過來。

  【思考】

  當今世界上存在“翛國姱民”嗎?我們中華大地能成爲“翛國姱民”嗎?你夢想過嗎?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