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68章 能毖博成15

  【經文】

  古1之2善3爲4事5者6,微7妙8圓9通10, 深11不可12識13。夫14唯15不可12識13,故16强17爲4之18容19:豫20若21冬22涉23川24,猶25若21畏26四鄰27;涣28若21冰29將30釋31,儼32若21客33;敦34兮35其36若37樸38,曠39兮35其36 若21 谷40,混41兮35其36若21 濁42。孰43能44濁42以45静46之47,徐48清49;清49以45惇50之47,徐48神51。葆52此53道54者6不55欲56盈57。夫14唯15不55盈57,故16能44毖58而59博60成61。

  【注釋】

  1.古:古代,過去已久的年代。例,《莊子·齊物論》:“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2.之:指示代詞,那(些)。例,《莊子 · 達生》:“人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飲食之間,而不知爲之戒者,過也。”   3.善:善於。 例,《莊子 · 馬蹄》:“伯樂善治馬,而陶匠善治埴木。”   4.爲:做,干。例,《莊子·人間世》:“人皆爲之,吾敢不爲邪?”   5.事:事情,世事。例,《莊子·田子方》:“君即召而問以國事,千轉萬變而不窮。”   6.者:助詞,表示“……的人”。例,《莊子·人間世》:“菑人者,人必反菑之。”   7.微:精闢的道理。例,《淮南子·主術訓》:“孔子學鼓琴於師襄,而諭文王之志,見微以知明矣。”見:感悟到。   8.妙:深刻的意義。例,《莊子·秋水》:“且夫知不知論極妙之言,而自適一時之利者,是非坎井之蛙與?”適:滿足;是:此。   9.圓:圓滿,周全。例,唐·吴越僧《石橋設齋會進詩》之六:“願滿事圓歸去路,便風相送片帆輕。”   10.通:順暢。例,《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重爲惠,若重爲暴,則治道通矣。”重:慎重;惠:恩惠;暴:暴力。   11.深:深奥。例,《淮南子·要略》:“夫道論至深,故多爲之辭以抒其情。”   12.不可:不容易,難。例,《莊子·秋水》:“知是非之不可爲分。”爲:用在動詞前,加强語意;分:分辨,區别。此處“不可”一詞若理解爲“不可以、不能够”,則陷入“不可知論”;而把“不可”理解爲“不容易”,表示“分辨是非”是不容易的,但不會陷入“不可知論”。   13.識:認識。例,《莊子·大宗師》:“不識今之言者,其覺者乎?”   14.夫: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例,《莊子·天運》:“夫虚静、恬淡、寂漠、無爲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15.唯:副詞,只因爲,正因爲。例,《莊子·德充符》:“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   16.故:連詞,所以,因此。例,《莊子·天道》:“故古之人貴夫無爲也。”   17.强(qiǎng):勉力,盡力。例,《孟子·樑惠王下》:“君如彼何哉?强爲善而已矣。”   18.之:人稱代詞,他們。例,《莊子·人間世》:“彼且爲嬰兒,亦與之爲嬰兒。”嬰兒:比喻天真純樸的本性。   19.容:指人的行爲狀態。例,《莊子·天地》:“德人者,居無思,行無慮,不藏是非惡美。四海之内共利之之謂悦,共給之之謂安;怊乎若嬰兒之失其母,儻乎若行而失其道也。財用有餘而不知其所自來,飲食取足而不知其所從。此謂德人之容。”   20.豫:大象。例,《説文解字譯述(全本)》:“豫,象之大者。”大象是陸地上體型最大的動物,步履沉重、緩慢。故“豫”字被用來形容人們顧慮重重、舉止慎重的樣子。如《楚辭·九章》:“壹心而不豫兮,羌不可保也。”    21.若:好像,如同。例,《莊子·大宗師》:“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22.冬:冬天,冬季。例,《莊子·天道》:“春夏先,秋冬後,四時之序也。”   23.涉:徒步過河。例,《莊子·山木》:“君其涉於江而浮於海,望之而不見其崖。”   24.川:河流。例,《莊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   25.猶:猶猢,猴類動物。例一,《爾雅·釋獸》:“猶,如麂,善登木。”例二,《水經注 · 江水》:“山多猶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岩樹。” 猶猢膽小多疑, 一有聲響即爬上樹, 時而停下反顧,或上或下,進退不定。故“猶”字被用來形容人們瞻前顧後、 遲疑不决的樣子。 如《離騷》: “心猶豫而狐疑。”   26.畏:怕。例,《莊子·達生》:“人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飲食之間,而不知爲之戒者,過也。”   27.四鄰:周圍鄰居。例,唐·韓愈《徐泗豪三州節度掌書記廳石記》:“書記之任亦難……贊天子施教化,而又外與賓客四鄰交。”   28.涣:涣散,離散。例,清·李敏修《鈞州吟》詩:“蚩民益涣群。”   29.冰:固體狀態的水。例,《莊子·人間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吾其内熱與!”   30.將:副詞,就要,快要。例,《莊子·逍遥游》:“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31.釋:消融,融化。例,《莊子·庚桑楚》:“是乃所謂冰解凍釋者。”   32.儼:莊重,敬重。例,《詩經·陳風·澤陂》:“有美一人,碩大且儼。”   33.客:客人,來賓。例,《莊子·則陽》:“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34.敦:誠實,厚道。例,《易·臨》:“敦臨,吉,无咎。”   35.兮:語氣助詞,表示感嘆。例,《莊子·人間世》:“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   36.其:人稱代詞,他們。例,唐·韓愈《師説》:“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説》以貽之。”   37.若:指示代詞,這樣,如此。例,《莊子·德充符》:“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也。”   38.樸:檏實。例,《莊子·天運》:“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樸。”   39.曠:空闊,曠盪,形容心胸開闊。例,陶潜《桃花源詩》:“土地平曠。”   40.谷:山谷,指山間泉水小溪流經兩山之間而通於河川的溝壑地段。例一,《説文解字》:“谷,泉出通川爲谷。”例二,《淮南子·地形訓》:“東方,川谷之所注……西方,高土川谷出焉。”例三,《莊子·胠篋》:“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淵實。” “谷”字,常用以比喻甘居低下,心胸寬宏,能容納萬物。   41.混:水勢盛大渾濁。例,《漢書·司馬相如傳》:“汩乎混流,順阿而下。” “混”字常常被用來形容人的各種心緒交匯摻雜,如《人間道》十一:“一時腦中混亂如麻。”   42.濁:渾濁。例,《莊子·田子方》:“觀於濁水而迷於清淵。”   43.孰:疑問代詞,誰。例,《莊子·山木》:“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44.能:能够。例,《莊子·天地》:“能有所藝者,技也。”   45.以:介詞,在……時候。例,《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   46.静:平静,安定。例,《莊子·天道》:“水静猶明,而况精神。”   47.之:助詞,用在動詞之後,調整音節。例,《莊子·達生》:“善養生者,若牧羊然,視其後者而鞭之。”   48.徐:緩慢,慢慢地。例,《莊子·天道》:“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輪:圓形木塊;甘:順利;苦:阻滯。   49.清:澄清,清澈。例,《莊子·山木》:“觀於濁水而迷於清淵。”   50.惇:敦厚,誠實。例一,《説文解字》:“惇,厚也。”例二,《書·武成》:“ 惇信明義,崇德報功。”   51.神:造物主。例,《説文解字》:“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天:天然的;引:引起。造物主是指“道”,它無色無聲無形,故“神”表示“本性空明”。如《莊子·在宥》:“無視無聽,抱神以静。”   52.葆:保持。例,《莊子·田子方》:“人貌而天虚,緣而葆真,清而容物。”真:本性。   53.此:指示代詞,這。例,《莊子·天道》:“夫明白於天地者,此之謂大本大宗。”   54.道:指本性空明。例一,《莊子·人間世》:“唯道集虚。”例二,《淮南子·精神訓》:“虚無者,道之所居也。”   55.不:副詞,表示一般性否定。例,《莊子·德充符》:“鑒明則塵垢不止。”   56.欲:喜歡,愛好。例,《左傳·成公二年》:“餘雖欲於鞏伯,其敢廢舊典以忝叔父?”   57.盈:自滿。例,《易·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58.毖:謹慎。例,《詩經·周頌·小毖》:“予其懲而毖後患。”   59.而:連詞,表示順接,就。例,《戰國策·趙策四》:“入而徐趨,至而自謝。”   60.博:多。例,《荀子·儒效》:“故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   61.成:成就,成果。例,唐·李白《化城寺大鐘銘》:“少藴才略,壯而有成。”

  【譯文】

  古代那些善於處理世事的人,他們往往能够闡述精闢的道理、説明深刻的意義、待人接物周全圓滿、處理事務順暢無阻,顯得深奥不容易認識。正因爲不容易認識,所以勉强地説明他們的行爲狀態:顧慮重重行止憧憧好像冬天行走在結冰的河面上一樣,舉棋不定瞻前顧後仿佛對左鄰右舍的人有所畏懼;就如擔心河面上的冰即將離散融化,又如到别人家裏作客莊重而謹慎;他們誠實厚道多麽檏實,心胸開闊如能容納萬物的山谷,他們面對現實世界百感交集而心思如潮水般翻騰渾濁。有誰能在濁水翻騰的時候使它平静下來慢慢地得到澄清;又誠心誠意地保持這種澄清狀態而漸漸地恢復空明的本性呢?能保持這種空明本性的人是不喜歡自滿的。正因爲不自滿,所以能够謹慎地工作而取得很多的成就。

  【評説】

  老子生活在東周靈王到敬王期間,王室衰落,諸侯紛争,國家紛亂,民生涂炭。一切憂國憂民的人,在大動盪、大灾難降臨的年代,有誰不心潮起伏?!有誰能心清不濁?!老子面對現實,百感交集,對國家、對人民,充滿着憂慮、關切、希望和無奈的復雜心情。

  本章是從“古之善爲事者”開始的,針對當時的現實而“以古喻今”,可以説是對先秦時期諸侯紛争的批判,因爲各諸侯王爲了争權奪利,爲了争當霸主而發動戰争,造成天下大亂。諸侯王的舉止,與“古之善爲事者”的做法是背道而馳的,是國家紛亂的製造者。如何制止這種昏亂局面呢?老子提出“濁以静之,徐清;清以惇之,徐神”的辦法來恢復國家安定、天下太平的局面。在這裏,首先是要“静”,各諸侯王之間、諸侯國内部各派勢力之間,要“静”,不要爲争權奪利而大動干戈。這正如急流濁水,使其“静”置,則濁水將漸漸澄清;其次,對於漸漸澄清的水,要繼續維持静態,就是“惇之”,即誠心誠意、老老實實地保持安定、平静狀態,不要再去攪動它,一直到清澈、空明的狀態。老子曾問:“滌除玄覽,能無疵乎”?“無疵”就是空明,空明即是“無”,是“得一”,得道,也即是“神”,“神”的出現,是由於“静”,并且“惇之”於静。不論自然界或社會界,不論個人、家庭、國家、全天下,如果要實現穩定、平衡、有序、和諧的狀態,首先要能“静”下來;而如果一旦實現穩定、平衡、有序、和諧的狀態,必然表現得很“静”。又因爲“静”而入“神”,就進入吉祥的境界了,這將使世界充滿生機,充滿活力,使萬物欣欣向榮。

  春秋時期社會之動亂是渾濁的表現,其必然喪失生機,喪失活力。老子以“古之善爲事者”爲鑒,暗喻各諸侯王不是“善爲事者”。這是“言有宗,事有根”的。老子是現實社會中人,他的心思和時代脈搏同步,社會激流衝擊着他,使他百感交集。當然,老子並未爲社會昏闇所迷惑,他憂國憂民,他的治世良方是天下不要大亂,要恢復安定的社會秩序,讓百姓得到生機,讓人民安居樂業。所以,面對當時動盪的社會,提出“濁以静之,徐清;清以惇之,徐神”的治世主張。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凡是太平安定的時期,國家興盛,人民康樂。回顧上世紀八十年代,鄧小平一個重要的决策,就是 “安定團結”。而後胡錦濤提出建設“和諧社會”,也是以安定爲基礎,從而達到平衡、有序、和諧。只要能惇於安定團結,中國必然出“神”。世界各國預言“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中國人就要認真努力去實現這個預言,只要遵照老祖宗的教導去做,静之而清,惇之而神,整個中華民族(大陸、臺灣、香港、澳門)都將因“神”光普照而燦爛輝煌。不但中華民族要長治久安,全世界所有國家、地區也應長治久安,讓普天下都静之而清,惇之而神。這樣,在全人類的經濟、科學、文化高度發展的基礎上,英國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的預言也許會實現,這就是:“人類將在100年内到其它行星去定居;下個世紀將出現嬰兒在體外發育、並培育出新的優良人種”。能如此,也證明由於出“神”而充滿無限生機和活力啊!試問:如果天下不安定,一時間貧鈾彈扔到科索沃,一時間飛機撞擊紐約摩天大樓,一時間導彈轟炸伊拉克,一時間自殺式爆炸此起彼伏……如此種種,天下能够清平安定嗎?能有平衡、有序、和諧嗎?那些作孽者應該放棄私心,丢掉魔性,走上天道而“與時俱化”(見注)啊!

  【思考】

  1.談談你聽説過的“古之善爲事者”的一些具體事迹。

  2.當代世界有哪些國家曾經歷“混兮其若濁”而“濁以静之徐清、清以惇之徐神”的過程?

  注:

  《莊子·山木》:“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爲。”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