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61章 敢勇者死73

  【經文】

  敢1於2勇3則4 死5,敢1於2不6勇3 則4活7  。此8 兩9者10或11利12或11害13,孰14知15其16故17 ?天之道18,不争19而20善21晟22,不6言23而20善21應24,不6召25 而20自26來27。天28 網29 恢恢30 ,疏31而32不6漏33。

  【注釋】 

  1.敢:有勇氣、有膽量做某種事情。例,《莊子·駢拇》:“餘愧乎道德,是以上不敢爲仁義之操,而下不敢爲淫僻之行也。”   2.於:介詞,在……方面。例,《莊子·養生主》:“指窮於爲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3.勇:争鬥,對抗。例,《莊子·列禦寇》:“勇動多怨,仁義多責。”動:行動。   4.則:連詞,表示相承,相當於“就”。例,《莊子·人間世》:“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   5.死:自尋死路,走上死路。例,《莊子·盗跖》:“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後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6.不:副詞,一般性否定。例,《莊子·德充符》:“鑒明則塵垢不止。”   7.活:有生命力,有生機。例,《莊子·應帝王》:“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以旬數矣!吾見怪焉,見濕灰焉。”濕灰:潮濕的灰燼,已經不能復燃,表示必死的徵兆。   8.此:指示代詞,這。例,《莊子·知北游》:“吾知‘道’之可以貴,可以賤,可以約,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數也。”   9.兩:兩方面。例,《莊子·大宗師》:“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10.者:助詞,與數、量詞組合,  表示“……方面(的事物)”。例,《莊子·天地》:“是三者, 非所以養德也。”   11.或:連詞,或者。例,《莊子·齊物論》:“其或是也?其或非也?”   12.利:好處,益於。例,《莊子·徐無鬼》:“夫堯知賢人之利天下也。”   13.害:害處。例,《荀子·臣道》:“除國之大害。”   14.孰:疑問代詞,誰。例,《莊子·山木》:“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15.知:知道,瞭解。例,《莊子·逍遥游》:“之二蟲又何知?”之:這。   16.其:指示代詞,其中的。例,《莊子·徐無鬼》:“夫爲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馬者也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害馬者:馬群中的害群之馬。   17.故:原因。例,《莊子·山木》:“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   18.天之道: 指真實存在的自然法則和自然品格。例,《孟子·離婁上》:“是故誠者, 天之道也。”   19.不争:没有與人相互搶奪。例,《莊子·胠篋》:“掊斗折衡,而民不争。”   20.而:連詞,表示順接,就。例,《戰國策·趙策四》:“入而徐趨,至而自謝。”   21.善:容易。例,《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慶氏之馬善驚,士皆釋甲束馬。”   22.晟:興旺,興盛。例,《西垂石刻録·周李君修佛龕碑》:“自秦創興,於周轉晟。”   23.言:①説話。例,《莊子·人間世》:“密!若無言!”②威嚴,威風。例,明·宋濂《元故朝列大夫知婺州路總管符事致仕趙侯神道碑銘》:“言言趙侯,萬人之英。”在經文中的“言”字,宜理解爲“説話狂妄”。   24.應:響應,相呼應。例,《易·干》:“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25.召:召唤,呼唤。例,《莊子·列禦寇》:“秦王有病召醫。”   26.自:副詞,自然而然。例,宋·蘇軾《上神宗皇帝書》:“谷貴之際,千斛在市,物價自平。”   27.來:前來歸順。例,《詩·大雅·靈台》:“經始勿亟,庶民子來。”子來:子女趨事父母,不召自來,形容民心歸順。   28.天:指天道,自然法則。例,《莊子·在宥》:“不明於天者,不純於德。”德:自然品格,即道德。   29.網:像網一樣的東西,網絡。例,五代·毛文劍《虞美人》詞:“蛛絲結網露珠多,滴圓荷。”   30.恢恢:寬闊廣大的樣子。例,《莊子·養生主》:“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   31.疏:稀,不密。例,南朝樑·張纘《秋雨賦》:“周小庭而密下,泫高枝而疏落。”   32.而:連詞,表示轉折。例,《莊子·天道》:“天不産物而萬物化,地不長物而萬物育。”   33.漏:從空隙中漏掉。例,唐·杜甫《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脚如麻未斷絶。”

  【譯文】

  有膽量兇猛争鬥就是自尋死路,有膽量不兇猛争鬥就有生機。這兩種情况是使人得到好處或使人受害,誰知道其中的原因呢?按照自然法則和自然品格待人處世的統治者,没有與人相互搶奪而事業容易興盛,没有説話狂妄而容易得到響應,没有主動呼唤而西面八方的人自然而然地前來歸順。自然法則是萬物賴以存在、發展的廣闊網絡,雖然稀疏不密,而萬物萬事的運化却不能從自然法則的網絡中漏脱。

  【評説】

  本章從另一個角度來闡述違背天道者必亡的真理,這不但在春秋戰國時期具有針對性意義,在現代社會也仍然具有針對性意義。

  勇,從鬥争、對抗的意義來看,與天道以“和”爲德是相違背的。所以,好勇者必死。以個人爲典型者如刺客,不論是伍子胥設計的紅燒鯉魚魚腹藏劍行刺吴王僚的事件,或“圖窮匕首現”以行刺秦王的事件,刺客皆死!現代社會中,如世界近年常常出現的自殺式爆炸事件中的“肉彈”,也皆死!從國家來説,曾經得到伍子胥、孫武輔佐而屢戰屢勝的吴國,終於被越王勾踐的軍隊擊敗,吴王夫差也以自殺而告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意、日法西斯帝國,曾經是不可一世的“敢於勇”者,但最終也是以失敗告終,那些發動戰争的人,希特勒、墨索裏尼、東條英機,没有一個不是自取滅亡的。

  不勇是對勇的否定,不争鬥、不動武,才能與人和睦共處。莊子有言:“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1。”“夫神者,好和而惡姦2。”“我守其一以處其和3。”在這裏,“神”與“一”都是天道的别稱,指自然法則和自然品格。敢於不勇者不與别人搶奪,“天下莫能與之争”,故其事業“善晟”。敢於不勇者不發狂妄自大之言,與人爲善,親和萬物,故其行爲容易得到别人的贊同和支持。敢於不勇者不爲利己而召唤别人,“抱願以德”,愛護弱小,故四方友鄰自動親近、歸附。在中國歷史上,唐朝貞觀之治期間,由於李世民接受良臣魏征、李靖的不以武力壓人、不占异國領土的策略,不論國内南方的少數民族,或西域諸多弱小鄰國,都能誠信歸附或親近唐朝,甚至擁護李世民爲“天可汗”。

  老子説“大道泛兮,其客左右。”天道無所不在,無所不至,其大至於無外,其小至於無内。宇宙之中,萬物萬事的存在、變化、發展都離不開自然法則,也就是本節經文中所論述的“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在人類社會中,由於人類末性的存在,自私自利者妄圖超越天道,做“漏網”之徒,則不能以天道“恃之以生”,即使利己於一時,但終歸因背離天道而遭遇失敗,甚至自取滅亡,這種事例不勝枚舉。

  【思考】

  1.説説“不争、不言(yín)、不召”的意義。

  2.如何理解“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注:

  1.參看《莊子·天道》。

  2.參看《莊子·徐無鬼》。 

  3.參看《莊子·在宥》。

  第七單元 學習 以智治國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