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60章 愛兵者勝69

  【經文】

  用兵1有2言3 :吾4不5甘6爲7主8而9爲7客10 ,不11干12進13寸14而9退15尺16。是謂17 :行18,無19行18;攘20,無19臂21;執22,無19兵23;敵24,無19敵24。禍25莫大於26侮27敵24,侮27敵24幾28喪29我30堡31。夫32戡33兵34相35惹36,愛37兵34者38勝39。

  【注釋】

  1.用兵:指揮、調遣軍隊作戰。例,《莊子·天運》:“禹用力而湯用兵。”   2.有:存在。例,《莊子·逍遥游》:“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天池:天然水域。   3.言:言論。例,《莊子·秋水》:“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猶欲觀於莊子之言。”   4.吾:人稱代詞,我。例,《莊子·秋水》:“吾在於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5.不:副詞,表示一般性否定。例,《莊子·德充符》:“鑒明則塵垢不止。”   6.甘:願意。《詩經·齊風·鷄鳴》:“蟲飛薨薨,甘與子同夢。”   7.爲:做,當。《莊子·讓王》:“子支父曰:以我爲天子,猶之可也。”   8.主:主動者。例,唐·王真《道德經論兵要義述》:“夫兵者,必以先舉者爲主,後應者爲客也。”   9.而:連詞,表示轉折。例,《莊子·天道》:“天不産物而萬物化,地不長物而萬物育。”   10.客:被動者。例,唐·王真《道德經論兵要義述》:“應敵而後起者,所以常爲客也。”   11.不:副詞,不要,勿。例,《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漠士。”   12.干(gān):冒犯,冲犯。例,《國語·周上》:“不干所問,不犯所咨。”   13.進:前進,向前逼進。例,《孫子·軍争》:“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   14.寸:比喻距離極短。例,《淮南子·原道訓》:“聖人不貴尺之壁,而重寸之陰,時間得而易失也。”   15.退:後退。例,《莊子·達生》:“東野稷以御見莊公,進退中繩,左右旋中。”   16.尺:10寸。經文“進寸”、“退尺”比喻“前進極短距離”,“後退很大距離”。   17.是謂:這説的是。例,《莊子·馬蹄》:“同乎無欲,是謂素檏。素檏而民性得矣。”   18.行:行動。例,《莊子·應帝王》:“正而後行。”   19.無:副詞,毋,不要顯示、不讓人看出。例,《莊子·人間世》:“無門無毒,一宅而寓於不得已。”   20.攘:手向外推。例,《説文解字》:“攘,推也。”   21.臂:胳膊。例,《莊子·達生》:“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   22.執:拿着,緊握住。例,《莊子·讓王》:“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執干而舞。”   23.兵:武器、戰争。例一,《莊子·盗跖》:“罷兵休卒。”例二,《舊唐書·黄巢傳》:“時天下承平日久,人不知兵。”   24.敵:讎敵,敵人。例一,《説文解字譯述(全本)》:“敵,仇也。”例二,《莊子·盗跖》:“强足以距敵。”距:拒。   25.禍:灾難,危害。例,《莊子·在宥》:“灾及草木,禍及止蟲。”止:脚。   26.莫大於:没有什麽比……更大。例,《莊子·齊物論》:“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太山爲小。”   27.侮:侮辱,欺負。例,《莊子·徐無鬼》:“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爲然。”   28.幾(jī):副詞,幾乎,差不多。例,《莊子·盗跖》:“疾走料虎頭,編虎須,幾不免虎口哉。”   29.喪:喪失,毁掉。例,《莊子·徐無鬼》:“我悲人之自喪者。”   30.我:人稱代詞,代稱自己。例,《莊子·齊物論》:“夫子以爲孟浪之言,而我以爲妙道之行也。”   31.堡:防禦堡壘。例,《晋書·符登載記》:“徐嵩、胡空各聚衆五千,據險築堡以自固。”   32.夫: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例,《莊子·天運》:“夫虚静、恬淡、寂漠、無爲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33.戡:用武力平定,征討,討伐。例,《尚書·西伯戡黎》:“西伯既戡黎,祖伊恐。”   34.兵:士兵,戰士。例,《莊子·庚桑楚》:“兵莫憯於志。”   35.相:副詞,互相。例,《莊子·在宥》:“於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誕信相譏,而天下衰矣。”   36.惹:觸犯,冲犯。例,《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大伯説話不知禮,我又不曾惹着你。”   37.愛:關心、愛護。例,《莊子·徐無鬼》:“吾欲愛民而爲義偃兵。”   38.者:助詞,表示“……的事物”。例,《莊子·養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39.勝:勝利。例,《孫子·虚實》:“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譯文】

  兵家在用兵方面存在一種言論:我不當戰争的發動者而當被迫應戰者,我不進逼一寸觸犯敵人而後退一尺做好防守。這説的是:做好戰備,但不要顯露戰備行動;捋起袖子,但不要伸展胳膊顯示肌肉;緊握武器,但不要暴露各種武器;注視敵情,但不要聲張譏笑敵人。在戰争過程中最大的危害是侮辱、欺負敵人,侮辱、欺負敵人就差不多毁掉自己的防禦堡壘了。敵我雙方的將士互相觸犯,而將領在平時能關心、愛護士兵的軍隊能取得戰争的勝利。

  【評説】

  本章論述“用兵”禦敵。從“萬物恃之以生”的觀點出發,當人們的生命受到威脅時,“不得已”而用兵並不違背天道的法則。經文開頭之“用兵有言”,應是“用兵者有言”。老子不是用兵者,而是議論用兵,站在“以慈爲之”的境界上議論用兵,懷抱天道的“不争之德”而議論用兵。必須指出:即使“不得已”而用兵,也應保持“不敢爲天下先”的基本原則,所以能做到“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敵,無敵”。如果相反,即“敢爲天下先”,就是先發制人,主動發動戰争,這不但違背天道的法則,即使對慣用詭道的兵家來説,也是多有忌諱的。

  歷來有不少學者認爲《道德經》是兵書,這是不對的,其根本原因是:天道作爲衆生萬物的老祖母,不會殘害自己的子孫後代。老子致力推行天道,絶不會研究如何運用兵器和軍隊去殺人,不會去推行兵家所崇尚的詭道。

  爲求生存,在形勢逼迫、不得已而用兵時,老子指出不可以侮敵。春秋時期,楚國大將成得臣率軍到宋國的城濮,與晋、秦、齊的救援軍隊對抗。成得臣下戰書説:“請與君(指晋文君重耳)的將士遊戲,君可登車觀看,得臣也開開眼界。”

  戰争是你死我活的事,成得臣却説是遊戲,這是對晋、秦、齊三國軍隊的輕蔑、侮辱。城濮一戰,成得臣慘敗,最終得不到楚王的赦免而自殺,成得臣既毁了楚軍,又毁了自己,正如老子説的“侮敵幾喪我堡”。

  老子把“以慈爲之”的思想運用於戰争之中,故指出“愛兵”是勝利的基礎。例如,春秋末期,衛國人吴起在魯國學兵法三年,得宰相公儀休推薦,被魯穆公封爲大夫。齊國的宰相田和陰謀篡權竊國,怕魯國討伐他的罪行,便先率齊軍伐魯。公儀休再次向魯穆公推薦吴起:“要打敗齊國,非吴起不可。”魯穆公就拜吴起爲大將,泄柳、申詳爲副將,率魯軍三萬抗拒齊軍。

  吴起自接命令時起,就與士兵同吃同住,同樣步行;見士兵扛不動沉重的器具,就替士兵扛;有一個士兵生瘡,他不但親自餵藥,而且用嘴吸去膿血。士兵們感激吴起,相處如同父子,都願聽從他的指揮,誓死報效。田和見吴起陳兵而不挑戰,暗中派人偵察,只見吴起和士兵們坐在地上一同喫飯。田和再派心腹將領張醜,假裝講和,捉摸吴起的戰略意圖。吴起把精鋭部隊藏在後營,左右盡是老弱士兵。他留張醜三天,但一言不談軍事。張醜臨走,他又一再説好話,向齊國求和。張醜前脚剛出轅門,吴起立即調兵遣將,分三路進發,包抄齊軍。

  張醜回營,正向田和説明魯兵老弱,吴起毫無鬥志,不堪一擊。忽然戰鼓如雷,魯軍突然殺到,齊軍頓時大亂,馬套不上車,人來不及披掛。田和慌忙領步兵迎敵,又使段朋命部下趕快套車。魯軍的三路兵馬已分别殺到,齊軍大敗。魯軍直追過平陸才收兵,凱旋而歸。

  這段故事發生在老子離周西去後約140年間,吴起能取得戰争的勝利,除了用計麻痹敵軍之外,更因爲他平時能關心、愛護士兵,士兵能敬重他,聽從他的指揮,全軍上下團結一致,同心協力,其戰斗力就大大增强了。

  【思考】

  1.用兵者爲什麽“不甘爲主而爲客,不干進寸而退尺”?

  2.淺析“禍莫大於侮敵”。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