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58章 禍源於欲46

  【經文】

  天下1有道2,策3走馬4以5糞6 。天下1無道7,戎馬8伸9於10徼11 。  罪12莫大於13 可14欲15 , 禍16莫大於13  不17知足18 , 咎19莫大於13欲20得21。故22知足18之23足24,常25足24矣26。

  【注釋】

  1.天下。國家。例,《莊子·逍遥游》:“夫子立而天下治。”夫子立:堯帝請許由登位爲天子。   2.有道:指實行天道而國家政治清明,民生富足安樂。例一,《論語·衛靈公》:“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卷而懷之。”例二,漢·班固《白虎通·號》:“天下有道,人皆樂之。”例三,《金瓶梅詞話》第四十八回:“值聖明有道之世,老翁在家康健之時。”   3.策:鞭打,用鞭子趕。例,《論語·雍也》:“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4.走馬:奔走的馬。例,《荀子·王制》:“北海則有走馬、吠犬焉。”   5.以:連詞,以便。例,《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楚人伐宋以救鄭。”   6.糞:拾糞施肥。例,《孟子·滕文公上》:“凶年,糞其田而不足。”   7.無道:指違背天道而國家政治紛亂,民生困頓不安。例一,《莊子·胠篋》:“上誠好知而無道,則天下大亂矣。”例二,《後漢書·李固傳》:“自頃選舉牧守,多非其人,至行無道,侵害百姓。”   8.戎馬:軍馬,戰馬。例,《漢書·刑法志》:“戎馬四千匹,兵車千乘,此諸侯之大者也。”   9.伸:伸延。例,《莊子·秋水》:“躑躅而屈伸。”躑躅:徘徊。   10.於:介詞,到。例,《孟子·萬章上》:“舜流共工於幽州,放驤兜於崇山。”   11.徼(jiào):邊界,邊境。例,唐·王昌齡《觀江淮名勝圖》詩:“青葱林間巔,隱見淮海徼。”淮海:以徐州爲中心的淮河以北及海州(今連雲港市西南)一帶的地區。   12.罪:罪惡行爲。例,《荀子·王制》:“無功不賞,無罪不罰。”   13.莫大於:没有什麽比……更大。例,《莊子·齊物論》:“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太山爲小。”   14.可:許可,允許。例,《國語·晋九》:“大夫辭之,不可。”   15.欲:貪慾。例一,《説文解字》:“欲,貪慾也。”例二,《莊子·山木》:“少君之費,寡君之欲,雖無糧而乃足。”   16.禍:禍害,禍事,指引發灾難的東西。例,《莊子·徐無鬼》:“禍之長也兹萃,其反也緣功,其果也待久。”   17.不:副詞,表示一般性否定。例,《莊子·德充符》:“鑒明則塵垢不止。”   18.知足:從心裏認識到足够。例,《 莊子·讓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   19.咎:錯誤。例,《三國志》:“權引咎責躬。”   20.欲:想,希望。例,《莊子·大宗師》:“父母豈欲吾貧哉?”   21.得:追求名利。例,《論語·季氏》:“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22.故:連詞,所以,因此。例,《莊子·天道》:“故古之人貴夫無爲也。”   23.之:助詞,用於修飾語與被修飾語之間,相當於“的”字。例,《莊子·德充符》:“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况全德之人乎!”   24.足:滿足。例,《莊子·天地》:“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無爲而萬物化,淵静而百姓定。”   25. 常:恒久。例,《莊子·德充符》:“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   26.矣:語氣詞,相當於“了”。例,《莊子·應帝王》:“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譯文】

  統治者實行天道而國家政治清明、社會太平,牧民可以趕着馬群去放牧以便把馬糞拾來作肥料。統治者違背天道而國家紛亂,大隊士兵和成群軍馬將開赴邊境作戰。没有比允許貪慾的罪惡更大的了,没有比不認識到知足的禍害更大的了,没有比想要追求名利的錯誤更大的了。因此,只有在心理上認識到已經足够時在具體行動上表現出知足,才能長久地保持知足。

  【評説】

  以馬的活動狀况來比喻和平與戰争,形象而生動。和平與戰争的原因,是天下有道或天下無道。這裏的“道”是指天道。天下有道或無道,取决於各國統治者。幾千年來,人們常説:“夏桀無道”、“商紂無道”、“周幽無道”、“隋煬帝無道”……就是指這些最高統治者違民意、逆民心而不實行天道,他們逆天道而行人道,而且是極端的人道,所以在他們身上,集中地表現出“甚、奢、泰”的魔性。物極必反,王者無以正則缺。《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記述:“幽、厲之後,王室缺。”這個“缺”字,指的是王者被推翻、廢棄,其位空缺。如果王者能爲民衆着想而實行天道,民衆不用服兵役參加征戰,可以趕着馬群去放牧,天下清平,歌聲、笛聲、馬嘶聲,聲聲動聽;牧事、農事、天下事,事事興旺。這正是萬物恃天道以生的自然景象。

  針對春秋時期長期戰亂,老子指出其禍害是統治者私慾膨脹,永不知足造成的。作爲一個例子,我們看一看與孫武同時輔助吴國的伍子胥,他本來是楚國人,因楚平王寵信奸臣費無極,要殺他的父親和兄長。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是忠臣和孝子,明知楚平王要殺他們也不想逃離楚國,被楚平王殺死了。伍子胥逃到吴國,爲了報私仇,伍子胥千方百計親近吴國公子光,並爲公子光出謀劃策,以“魚腹藏劍”之計於宴席上刺殺吴王僚。公子光因此登上王位,史稱吴王闔閭,伍子胥得到闔閭重用,又進一步設計刺殺僚的兒子慶忌。爲了輔助闔閭争霸,伍子胥舉薦隱居在羅浮山東、精通兵法的孫武給吴王。此後,吴王接連出兵滅了徐國,又活捉鐘吾國君,打敗越國,俘虜楚將繁。吴國出兵,屢戰屢勝。接着又有蔡國向吴國借兵對抗楚國的侵略,伍子胥爲報楚平王殺死父兄的私仇,趁機對吴王説:“救蔡能顯威名,破楚能獲厚利。大王想入郢都(楚國都城),不可失去這次機會”。吴王於是發兵六萬,直扺蔡國,最終打敗楚軍,楚昭王(平王之子)逃跑了。闔閭揮師進入郢都,登上楚王的金殿。伍子胥報仇的私慾大作,積極促使吴王及吴國官員在楚宫中淫亂楚王夫人與楚國官員的妻子,以侮辱楚國君臣。在伍子胥提議下,又拆毁楚國的宗廟,以示滅了楚國。

  正當吴王在楚都大宴群臣慶祝勝利之時,伍子胥突然放聲大哭,請求吴王允許他尋找楚平王的墳墓。楚平王的墳墓在郢都東門外廖臺湖底下,伍子胥命士兵下湖入水挖出棺材,破棺怒視。因楚平王的身屍曾用水銀浸過,面目如生,伍子胥見狀恨不得立即毁了楚平王的屍體,他吆喝着用九節鞭狠狠打了三百下,打得骨肉如泥還不解恨,又摳出楚平王雙眼,再斬下頭來,最後還把骸骨扔得到處都是,才吹胡子、瞪眼睛狠狠離去。

  伍子胥報了私仇,雪了心中之恨,還不滿足,又要追殺楚昭王。後因秦國出兵救援,孫武又勸吴王與秦講和,允許恢復楚國。闔閭回師吴國,論伐楚的功勞,孫武第一。孫武不願當官,堅持回山,吴王讓伍子胥出面挽留孫武,孫武反勸伍子胥説:“暑往寒來,春還秋至。王恃其强盛,驕樂必生。功成不退,將有後患。我不僅想保全自己,也想同時保全你”。伍子胥不以爲然,不聽孫武勸告,後來終被繼位的吴王夫差賜死。

  伍子胥自從逃離楚國之後,在私慾的迷惑下,不惜濫殺無辜。如果清算他的罪行,也罄竹難書。總之是腦子裏充滿了私慾,雙手與劊子手一樣沾滿鮮血。春秋戰國之所以會有五百多年的不義戰争,就因爲各國的侯王及其輔助臣僚們私慾膨脹且不知足造成的。聯繫歷史事實,更好理解老子説的“去甚、去奢、去泰”和“少私寡欲”、“知足”是多麽正確。

  【思考】

  1.中國歷史上哪個時期是典型的“天下有道”或“天下無道”?

  2.爲什麽“知足之足,常足矣”?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