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47章 知足知止44

  【經文】

  名1與2身3孰4親5 ?身3與2貨6孰4多7 ?得8與2亡9孰4病10?斯11乎12甚愛13必14大費15 , 多16 藏17必14厚亡18。 知足19不辱20,知止21不殆22,可以23長久24。

  【注釋】

  1.名:名譽。例,《史記·管子列傳》:“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   2.與:介詞,跟,同。例,《詩經·邶風·擊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3.身:指品德,修養,才能。例,《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   4.孰:疑問代詞,什麽,哪個。例,《莊子·馬蹄》:“白玉不毁,孰爲珪璋。”   5.親:熱衷,喜好。例,《莊子·天運》:“親權者,不能與人柄。”柄:權力、權位。   6.貨:財物,指珍稀物品,如金銀珠寶等。例,《莊子·駢拇》:“其所殉貨財也,則俗謂之小人。”   7.多:稱贊,贊賞。例,《史記·商君列傳》:“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非:責怪;足:值得。   8.得:得到。例,《莊子·人間世》:“乃今得之,爲予大用。”   9.亡:失去。例,《莊子·德充符》:“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 是 以 亡 足。”   10.病:憂 慮,擔 心。例,《莊 子·則 陽》:“榮 辱 立,然 後 睹 所 病。”   11.斯:指示代詞,這,這裏。例,曹禺《北京人》:“我們食於斯,居於斯。”   12.乎:語氣詞,表示感嘆,相當於“啊”。例,《莊子·人間世》:“殆乎!殆乎!畫地而趨。”   13.甚愛:過分的欲望。例,《唐玄宗注老子》:“知足者,不甚愛。”   14.必:副詞,必然,一定。例,《莊子·人間世》:“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菑:灾害。   15.大費:嚴重耗損。例,《唐玄宗注老子》:“甚愛名者,必勞神,非大費乎?”   16.多:數量多,次數多。例,《莊子·人間世》:“醫門多疾。”   17.藏:收存,斂藏。例,《莊子·刻意》:“夫有干越之劍者,柙而藏之。”   18.厚亡:重大損失。例一,《唐玄宗注老子》:“多藏貨者,必累身,非厚亡乎?”例二,白居易《閒坐看書·貽諸少年》詩:“多取終厚亡,疾驅必先墜。”   19.知足:認識到已經足够,從心裏感到滿足。例,《莊子·讓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   20.不辱:没有耻辱。例,《戰國策·齊策四》:“歸真反璞,則終身不辱。”反:返。   21.知止:認識到適可而止。例,《唐玄宗注老子》:“知止者,不多藏。”   22.不殆:没有危險,没有失敗。例,《孫子·謀攻》:“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23.可以:可能,能够。例,《莊子·外物》:“ 静然可以補病,眦搣可以沐老,寧可以止遽。”眦:眼角;搣:按摩;沐老:防老 。   24.長久:指事業長時期存在。例,《莊子·在宥》:“非德也而可長久者,天下無之。”

  【譯文】

  人們對待名譽與德才,哪一種更加熱衷追求呢?對待德才與財物,哪一種更樂意贊賞呢?得到這些東西與失去這些東西,哪一種情况值得憂慮呢?這裏啊!過分的欲望必然造成嚴重的耗損,大量的斂藏必然造成重大的損失。自己從心裏感到滿足是没有耻辱的,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有危險,這樣在事業上才能够長久。

  【評説】

  本章從剖判人的本性(品格與才智、舍己爲人)與末性(名分與財貨、一心爲己)的關係來分析利、害之得失,指出“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以史爲例:秦始皇過分愛好神仙之道,妄想求得不死藥而被方士所騙。他聽説海外有大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就派徐福帶童男童女數千人乘着大船出海尋找仙山,求取不死藥。徐福爲逃避他的暴政,留在東洋的海島(現今的日本列島)上不回來。秦始皇在海邊終日徘徊,望穿雙眼,也等不到徐福,只好失望地回咸陽,走到半途的沙丘地帶,得暴病而死。

  又如漢武帝也十分喜愛神仙,爲求得不死藥,他把女兒衛長公主嫁給方士欒大。欒大最終没找到神仙,没能求來不死藥而被漢武帝殺了。

  這兩個歷史故事説明瞭老子所説的“甚愛必大費”。秦皇、漢武尋找神仙求取不死藥的愚蠢行爲,被方士們巧妙地利用,造成多大的浪費!秦皇病死不足怪,漢武帝賠了女兒又大開殺戒,只得到天下人耻笑。

  再如隋文帝開皇十四年,天下大旱,大多數百姓遭遇饑荒。當時國庫中的糧食滿得向外流淌,他竟然不許開倉放賑,反而命令百姓逃荒去各地找糧食。到隋朝末年,據統計,全國囤積的糧食按當時全國人口估計够吃五六十年。隋煬帝靠着他父親遺留的大量財富,奢侈無度,荒淫糜爛,導致隋朝的滅亡。

  這個歷史事實説明老子“多藏必厚亡”的論述多麽正確。當然,這是爲“私”之藏,只顧自己而不愛護萬民,是失去了根本,必然滅亡。隋朝的滅亡,比起秦皇、漢武之“甚愛”所造成的危害,其嚴重程度是不可相比的。

  本章的重點在於教導人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例如,戰國時期,商鞅得到秦孝公重用爲相,實行變法,秦國强盛起來。後又趁齊國打敗魏國之際,率兵進攻魏國,迫使魏國割讓黄河以西十五座城池,秦孝公嘉奬商鞅的功勞,把這十五座城池賜給商鞅,并封他爲侯。在商鞅喜慶之時,其門客趙良規勸他要推薦賢人自代並及時引退歸農,還可自我保全,但商鞅不聽。數月後,秦孝公病故,太子駟即位,史稱惠文公。商鞅自以爲是有功之臣,出入傲慢。惠文公本因商鞅曾經加罪他的老師懷恨在心,此時他的老師也説商鞅“權力過大,日後必反”。惠文公便收回了商鞅的相印,命他回封地賦閒。商鞅在去封地的路上又大張旗鼓,車駕儀仗,比諸侯還要豪華。惠文公的老師又進言“商鞅不知悔悟,出朝還用王者儀仗,若回封地,必然謀反”。惠文公大怒,派兵追拿商鞅……商鞅輾轉來到封地,果然徵集人馬準備反秦。但没等他準備好,惠文公的兵馬趕到,把他活捉,帶回咸陽,被施以車裂的酷刑。商鞅因爲不知足,更不知止,所以不但事業不得長久,而且不得善終。

  【思考】

  1.你知道夏、商、周時期有哪些屬於老子所説的“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的事例?當前現實社會中情况又怎麽樣?

  2.舉例説明對“知足不辱”的實際感受。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