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38章 順應民心49

  【經文】

  聖人1常2無心3,以4 百姓5心6爲7心6。善8者9吾10善8之11,不12善8者9吾10亦13善8之11,德14善15矣16;信17者9吾10信17之11,不12信17者9吾10亦13信17之11,德14信18矣16。聖人1之19在20天下21,傒22衋23焉24 , 爲25天下26渾27其28心29。 衆人30 皆31注32耳目33,聖人1則34骸35之11。

  【注釋】

  1.聖人:“聖”字的意義,《説文解字》表述爲:“聖,通也。”《古今漢語詞典》對“聖”字表述爲:“才能非凡,無所不通。”而對“聖人”則表述爲:“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三者綜合起來,“聖人”可以表述爲:“德才高超,事事通達的人。”例,《莊子·人間世》:“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 成:實現;生:出現。   2.常:副詞,常常,往往。 例,《莊子·人間世》:“始乎治,常卒乎亂。”   3.無心:言行不單憑自己的主觀意願。例,《莊子·天地》:“凡有首有趾、無心無耳者衆……忘己之人,是之謂入於天。”“無心” 是指没有主觀臆想; “無耳”是指不會先入爲主。 入於天:進入天道的境界,即按照自然法則處世。   4.以:介詞,憑藉,依靠。例,《論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   5.百姓:泛指天下人,世人,包括百官和人民群衆。例,《莊子·在宥》:“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   6.心:心願,意願。例,《莊子·天道》:“聖人之心以畜天下也。”畜:音xù,養育。   7.爲:作爲。例,《莊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爲春,八千歲爲秋。”   8.善:友好。例,《左傳·隱公六年》:“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9.者:助詞,表示“……的人”。例,《莊子·人間世》:“菑人者,人必反菑之。”   10.吾:人稱代詞,我,我們。例,《莊子·秋水》:“吾在於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11.之:助詞,用在動詞之後,調整音節。例,《莊子·達生》:“善養生者,若牧羊然,視其後者而鞭之。”   12.不:副詞,表示一般性否定。例,《莊子·德充符》:“鑒明則塵垢不止。”   13.亦:副詞,也,也是。例,《莊子·人間世》:“彼且爲無崖,亦與之爲無崖。”   14.德:人的品行修養。例,《莊子·胠篋》:“人含其德,則天下不僻。”   15.善:好,好的。例,《韓非子·有度》:“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16.矣:語氣詞,相當於“了”。 例,《莊子·應帝王》:“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17.信:誠實。 例,《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18.信:真實。例,《莊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   19.之:助詞,用於主、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例,《莊子·在宥》:“昔堯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然焉人樂其性。”性:本性。   20.在:居於,處於。例,《左傳·昭公十六年》:“在位數世,世守其業。”   21.天下:世上,人間。例,《莊子·人間世》:“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   22.傒:愁悶,煩惱。例,《西厢記》二本二折:“休傒幸,不要你半絲兒紅綫,成就了一世兒前程。”   23.衋:憂傷,悲痛。例:唐·柳宗元《天對》:“呱呱之不衋,而孰圖厥味。”   24.焉:語氣詞,呢。例,《莊子·逍遥游》:“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相徑庭,不近人情焉。”   25.爲(wèi):介詞,爲了。例,《莊子·胠篋》:“爲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   26.天下:天下人,世人,百姓。例,《莊子·駢拇》:“曲折禮樂,呴俞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   27.渾:混同、調和。例,晋·孫綽《游天臺山賦》:“渾萬象以冥觀。”   28.其:人稱代詞,他,他們。例,《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其狀義而不朋。”不朋:不拉幫結派。   29.心:心思,心事。例,《詩經·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30.衆人:群衆,民衆。例,《莊子·山木》:“孰能去功與名而還與衆人。”   31.皆:副詞,全,都。例,《莊子·在宥》:“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惡人之异於己。”   32.注:注意,表示只看或只想到某一方面。 例,唐·韓愈《答劉正夫書》:“夫百物朝夕所見者,人皆不注視也。”   33.耳目:指耳聞目睹的東西。例,《歸潜志》卷七:“所患耳目不廣, 不能周知民間苦樂、 國勢安危。”   經文“注耳目”比喻只看表面現象。   34.則:連詞,表示轉折,相當於“却”。例,唐·柳宗元《黔之驢》:“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   35.骸:人或脊椎動物身體内部起支撑作用的骨骼。例,《莊子·齊物論》:“百骸、九竅、六藏,賅而存焉。” “骸”,此處比喻内在的、起决定作用的東西,也即本質的東西。

  【譯文】

  聖人辦事常常没有單憑自己的主觀意願,而是以百姓的心願作爲自己的心願。對友好的人我們與他相友好,對不友好的人我們也與他相友好,能這樣做的人品德修養是好的;對誠實的人我們以誠實相待,對不誠實的人我們也以誠實相待,能這樣做的人品德修養是真實的。聖人在世上,既煩惱又憂傷,是爲了調和百姓的心事。許多人都只注意耳聞目睹的表面現象,聖人則要尋找、把握事物内在本質性的東西。

  【評説】

  本章重點論述那些德才高超,事事通達的人,他們的言行總是以百姓的心願作爲依據。堯、舜治理天下時,“大開宫室四面的門,以看到四方的民情,聽到四方的民意1。”在第54章中,老子説:“悠兮,祈民貴言。”在第65章中又説:“博出户,知天下;博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照。”

  在中國歷史上,帝王也稱爲“天子”,而“天子”被解釋爲“受上天意旨,來執掌政權、統治國家的人”。這顯然是把帝王美化爲天神投生塵世的“真命天子”,以便帝王自然凌駕於天下百姓之上。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統治者爲强化特權階級統治,製造出一個最高階級的“天子”來,這是完全違背“恪銘於阘”的天道品格的,如此之“天子”,其與群臣、百姓的關係,哪能如江海與川谷之關係呢?如果按照天道的品格,那麽“天子”應該是“天下百姓的兒子”,而“天命”應該是“天下百姓的意願”。可以認爲堯、舜是據此定義的“天子”、“天命”來治理國家的。堯、舜“大開宫室四面的門,以看到四方的民情,聽到四方的民意”,就是爲了能“以百姓心爲心”,所以被稱爲聖君、聖人。這樣的聖人,可謂是“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2 ”。由於堯、舜被譽稱爲聖人,他們又是帝王,所以後代的君王,品格、智慧都不高,也自認爲或被吹捧爲“聖君”、“聖人”。這種情况,難怪常常是“聖人生而大盗起3 ”。

  “以百姓心爲心”,也可以説是“以民爲主”,而當官者能以民爲主,也就是所謂“公僕”了。這種觀念在現代已被人們普遍認同,甚至成爲流行口號。但是真要做起來,還是不容易的,因爲許多“公僕”,仍然超脱不了“私”字的迷惑,不願“以民爲主”,而樂“爲民之主”。

  【思考】

  1.在工農業、科學技術領域或官場中,你聽説過哪些人是“以百姓心爲心”的?

  2.説説現實社會中“注耳目”和“骸之”的例子。

  注:

  1.參看《唐太宗治國的故事》,原著:吴兢,改編:章河。

  2.參看《莊子·知北游》。

  3.參看《莊子·胠篋》。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