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36章 腹簡目繁12

  【經文】

  五色1令2人3目4盲5,五音6令2人3耳7聾8,五味9令2人3口10爽11,馳騁12 田獵13令2人3心14發狂15。難得16之17貨18令2人3行19妨20。是以21聖人22爲23腹24不25爲23目4。故26去27彼28 取29此30。

  【注釋】

  1.五色:青、黄、赤、白、黑五種顔色;或泛指多種多樣的顔色。例,《莊子·天地》:“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失性:喪失自然本性)。”因“色”字亦指女子的美貌,女色。故“五色”比喻能引誘諸侯王公貴族們好色慾念的美女。   2.令:使,讓。例,《史記·孫子列傳》:“臣能令君勝。”   3.人:特指古代奴隸社會統治階層的人們。例,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人謂子産不仁,吾不信也。”子産:春秋時期鄭穆公之孫。   4.目:眼睛,能看到外物形形色色的表面現象。例,《莊子·養生主》:“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5.盲:眼睛看不見東西,亦比喻對事物之是非不能辨别。例一,《説文解字》:“盲,目無牟子。”注釋:“牟,俗作眸。《段注》:無牟子者,黑白不分也。”例二,《醒世恒言》卷十一:“俺小姐不比平常盲試官,之乎者也應個故事而已。”   6.五音:古代指宫、商、角、征(zhǐ)、羽;唐朝以來指合、四、乙、尺、工;現代簡譜是1、2、3、5、6。在經文中是泛指各種悦耳動聽的樂音,是能激動人的感情的聲音。例一,《楚辭·九歌》:“五音紛兮繁會。”例二,東方玉《縱鶴擒龍》第三十一章:“玉簫上驟然發出悠揚的簫聲,五音雜奏,一片晶瑩霞光,漫天灑至。”   7.耳:耳朵,聲音的感覺器官。例,《莊子·外物》:“耳徹爲聰。”   8.聾:耳朵聽不見聲音。例,《莊子·外物》:“聾者,無以與之鐘鼓之聲。”   9.五味:酸、甜、苦、辣、咸五種味道。因“味”字亦指菜肴、飲食,故“五味”比喻酒肉菜蔬、山珍海味等奢侈食品。例,《養性延命録》上:“聖人知五味之毒也,故不貪。”   10.口:嘴,納食、説話的器官。例,《莊子·外物》:“口徹爲甘。”徹:净。   11.爽:損害,敗壞。例,《莊子·天地》:“且夫失性有五……四曰五味濁口,使口厲爽。”   12.馳騁:騎馬奔跑。例,《管子·宙合》:“外淫於馳騁田獵,内縱於美色淫聲。”   13.田獵:打獵。例,《莊子·則陽》:“田獵畢弋,不應諸侯之際。”畢:網。弋:係着絲繩的箭。   14.心:心思,心理活動。例一,《莊子·在宥》:“僨驕而不可係者,其唯人心乎!”例二,《詩經·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15.發狂:表現兇暴,猖狂野蠻。例,宋·王禹偁《放五坊鷹犬詔》:“仍勑天下,今後不得更進鷹犬,庶使發狂之言……”   16.難得:不容易得到。例,宋·陳與義《鄧州西齋書事》:“易求蘇子六國印,難得河橋一字書。”蘇子:蘇秦。   17.之:助詞,用於修飾語與被修飾語之間,相當於“的”字。例,《莊子·德充符》:“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况全德之人乎!”   18.貨:指珍稀物品,如金銀珠寶等。例,《莊子·駢拇》:“其所殉貨財也,則俗謂之小人。”   19.行:行爲。例,《莊子·秋水》:“行不崖异之謂寬。”崖异:异常。   20.妨:妨礙。例,《國語·周下》:“用物過度妨於財。”   21.是以:連詞,因此,所以。例,《莊子·盗跖》:“知者之爲,故動以百姓,不違其度,是以足而不争,無以爲故不求。”   22.聖人:“聖”字的意義,《説文解字》表述爲:“聖,通也。”《古今漢語詞典》對“聖”字表述爲:“才能非凡,無所不通。”而對“聖人”則表述爲:“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三者綜合起來,“聖人”可以表述爲:“德才高超,事事通達的人。”例,《莊子·人間世》:“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成:實現;生:出現。   23.爲:謀求,想要。例,《莊子 · 列禦寇》:“其爲利也薄,其爲權也輕。”   24.腹:肚子。例,《莊子·逍遥游》:“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25.不:副詞,不要,勿。例,《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漠士。”   26.故:連詞,所以,因此。例,《莊子·天道》:“故古之人貴夫無爲也。”   27.去:摒棄,不要。例,《孟子·告子下》:“是君臣、父子、兄弟盡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28.彼:指示代詞,那,那些。例,《莊子·人間世》:“瞻彼闋者,虚室自生,吉祥止止。”   29.取:擇取,要。例,《莊子·德充符》:“今子之所取大者。”   30.此:指示代詞,這,這些。例,《莊子·知北游》:“吾知‘道’之可以貴,可以賤,可以約,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數也。”

  【譯文】

  國色天香妖嬈翩躚可使人眼花繚亂是非不辨;聲音交響歌樂紛紜可使人迷糊聽不進諫言;酒肉菜肴五味沁人可使人口舌敗壞言談怪誕;騎馬奔騰射禽捕獸,可使人心狠手辣兇暴野蠻;金銀珠璇奇珍异寶,可使人貪戀不舍行爲受妨。因此,聖人的日常生活只求温飽而不追求形形色色的奢華享受。所以,不要那種奢華的生活,只要温飽即可。

  【評説】

  本章從色、聲、味、獵、貨五方面可能造成的不良後果説起,到教育世人“爲腹不爲目”,針對當時統治階層的奢靡生活進行批判。

  從春秋時期的社會結構分析,老子所批判的顯然不是社會底層的人,而是批判享有特權的統治者。所以,本章是針對周朝天子及各諸侯王的(都是奴隸主)。由於周王室日見衰落,社會的變化取决於各諸侯王的活動。所以,本章主要是針對各諸侯王的。老子在經文末尾要求“去彼取此”,這在春秋戰國時期,没有一個王者能够做到。在中國歷史上,能够如老子所教導去做的也是最典型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史學家吴兢根據李世民平日言行記録整理成語録《貞觀政要》,多次寫到李世民提倡“無爲之治”,也就是不要主觀瞎想、盲幹,而要根據國情確定治國方針,實踐老子“愛民治國”的理想。

  老子説:“衆人皆注耳目,聖人則骸之。”又説:“是以聖人置之:虚之心,實之腹,弱之肢,强之骨,斯人常無私無欲。”李世民29歲當皇帝,30歲開始“貞觀之治”。據歷史故事所述(見注),李世民曾爲憫農而食蝗蟲,意在感動百姓以消除蟲灾造成的禍患。當時因爲自然灾害,糧食大幅减産,造成饑荒。李世民召集群臣開會,自我批評説:“旱澇不均,是由人君失德造成的。我不修政德,上天應責罰我,百姓有什麽罪過要遭受飢寒交迫的磨難呢?我聽説已經有人賣兒賣女了,使我心中非常痛苦。”李世民派御史大夫杜淹到灾區巡視,用皇上私人的錢贖回那些被賣的孩子,歸還他們的父母。李世民曾對宰相王珪説:“凡事都要致力於根本,國家以民爲根本,人民以衣食爲根本。要想得到衣食,就要以不失時節爲根本。要想做到不失時節,人君就要清心寡欲。如果經常發動戰争,大興土木工程,又想不躭誤耕作季節,怎麽可能呢?”在這裏,李世民實踐了老子“爲腹不爲目”的教導,不忘根本(骸之),使百姓有衣食。根據史書記載,李世民在“愛民治國”方面做了許多事,例如:精簡中央政府機構,以身作則,提倡儉省節約,把官員們節省下來的口糧分發給飢民;爲了節省皇宫開支,釋放大批宫女,讓他們自由擇偶婚配,並下令:從今起宫女進宫凡是滿五年的,一律釋放以得婚配;對貪贜枉法的官員,一經查出,必予嚴辦,一概不予赦免;宣佈减輕刑法,可抓可不抓的一律不抓,可殺可不殺的一律不殺,但若確有罪判了刑的,一定嚴格執行,絶不在喜慶節日施行特赦。

  李世民説過:“要想當一個英明的君主,必須要先讓百姓能够生存,安居樂業。如果爲了享樂而無休止地搜刮百姓,就像割下大腿的肉填飽肚子那樣,肚子雖然飽了,但是本身也就完了。要想安定天下,君主必先端正自身,没有身子立得正而影子歪斜、上面精心治理而下面胡作非爲的道理。我經常深思,傷害自己的不是身外之事物,而是自己内心的欲望引出的禍事。如果沉湎於美酒佳肴,醉心於聲色犬馬,欲望越多,造成的損害就越大,既害了政事,又騷擾了百姓。如果君主再説一些毫無道理的話,就會導致百姓離心離德,也就産生了對君主的怨恨、非議,接着就會發生叛亂。因爲我常常想起這個道理,所以不敢縱情享樂。”

  李世民曾親自眼見隋朝的殘暴統治,經常和大臣們討論隋朝滅亡的教訓。按照能力,隋文帝神文聖武,掃平天下,重新統一了分裂三百六十年的中國。但他的性格却貪婪慳吝,只知横征暴斂,結果是國富民窮。李世民針對這種情况,提出一個治理國家的新理念──藏富於民。也就是説,讓天下百姓都富裕,國家就更富强了。李世民曾對王珪説:“隋文帝開皇十四年,天下大旱,大多數百姓遭到饑荒。當時國庫中的糧食滿得向外流淌,他竟不許開倉放賑,反而命令百姓逃荒去找糧食吃。到隋朝末年,據統計全國囤積的糧食,按當時全國人口够吃五、六十年。隋煬帝靠着他父親所遺留下來的大量財富,所以奢侈無度,荒淫糜爛,導致滅亡。從隋朝滅亡的根源可知,凡是治理國家,應該懂得將財富累積在民間的道理,而不在於使倉庫充盈。”

  李世民在位22年,在絶大多數事情上,因爲有魏征、王珪等一班良臣的輔助,他自己也有自知之明,能够慎終如始,把人民大衆的利益視爲根本,所以他的各項治國方針基本上是正確的,是合於當時的國情的。能够按照國情治理國家,安撫百姓,就是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就是“道法自然”了。所以,唐朝才成爲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强盛的國家。李世民不因色而目盲,不因音而耳聾,不因味而口爽,不爲私慾而縱情貪歡,確實是三皇五帝以來最偉大的明君,是老子最爲自豪的後代。

  【思考】

  你能做到“爲腹不爲目”嗎?

  注:

  參看《唐太宗治國的故事》,原著:吴兢,改編:章河。香港匯南圖書出版公司出版,1998年2月初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