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31章 能屈能伸22

  【經文】

   曲1則2存3, 枉4則2正5,窪6則2盈7, 敝8則2新9,舍10則2得11,奪12則2惑13。是以14聖人15以16道17爲18天下式19。不20自見21,故22明23;不20自是24,故22彰25;不20自伐26,故22恭27;不20自矜28,故22長29。夫30唯31不争32,故22天下33  莫34能35與36之37争38。古39之40所謂41曲1則2存3者42,豈43虚言44哉45?誠46 全47而48歸49之50。

  【注釋】

  1.曲:表示能彎能曲。例,《易·繫辭上》:“曲成萬物而不遺。”   2.則:副詞,就,就是。例,《戰國策·趙策四》:“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乎?”   3.存:存在。例,《莊子·齊物論》:“其有真君存焉?”   4.枉:歪斜,不正直,引申作“過失”。例,《莊子·則陽》:“以正爲在民,以枉爲在己。”   5.正:直,正直,正中,不偏斜。例一,《説文解字》:“正,是也。”譯:正即“是”,義爲正中,平正,不偏斜。例二,《莊子·齊物論》:“……則人固受其黮暗,吾誰使正之?”例三,《莊子·人間世》:“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   6.窪:低窪,凹陷。例,《莊子·齊物論》:“大木百圍之竅穴……似臼、似窪者……”   7.盈:滿,充滿。例,《莊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   8.敝:舊,破舊。例,《墨子·公輸》:“鄰有敝輿而欲竊之。”   9.新:更新。例,《夢溪筆談·權智》:“歲久井干摧敗,屢欲新之。”   10.舍:施捨,舍己爲人。例,《京本通俗小説·錯斬崔寧》:“將這一半家私舍入尼姑庵中。”   11.得:收穫,得益。例,《孟子·告子》:“思則得之。”   12.奪:掠奪,强取。例,《發菩提心經論》:“不奪物命,不侵他財,不犯外色。”   13.惑:心亂神迷,使人迷惑,迷惑人。例一,《説文解字》:“惑,亂也。”譯:惑,迷亂。例二,《莊子·齊物論》:“予惡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我;惡(wū):哪裏;悦生:貪生。   14.是以:連詞,因此,所以。例,《莊子·盗跖》:“知者之爲,故動以百姓,不違其度,是以足而不争,無以爲故不求。”   15.聖人:德才高超,事事通達的人(參看第1章注釋27)。例,《莊子·人間世》:“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成:實現;生:出現。   16.以:憑藉,依靠。例,《論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   17.道:自然法則,客觀規律,道理;自然品格,道德。例一,《莊子·天下》:“夫塊不失道。”塊:指土塊的存在、變化。例二,《莊子·繕性》:“道,理也。”例三,《莊子·則陽》:“道不爲私。”   18.爲:作爲,當作。例,《莊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爲春,八千歲爲秋。”   19.天下式:天下人的榜樣、行爲準則。例,張南《人生價值及其實現之道》:“釋迦牟尼佛的智慧、人格、功業,永爲天下式。”   20.不:副詞,不要,勿。例,《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漠士。”   21.自見(xiàn):自我顯現,自我顯示。例,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垂空文以自見。”   22.故:連詞,所以,因此。例,《莊子·天道》:“ 故古之人貴夫無爲也。”   23.明:明瞭,通曉。此處指明白事理的人。例,《淮南子·修務訓》:“聖人憂民,如此其明也。”   24.自是:自以爲是,自認爲正確。例,唐·韓愈《伯夷頌》:“彼獨非聖人而自是如此。”   25.彰:顯揚。例,《世説新語·自新》:“何憂令名不彰邪?”   26.自伐:自我夸耀,自我居功。例,賈宜《新書》:“ 昔者虢君驕恣自伐,諂諛親貴。”   27.恭:恭敬,端莊。例一,《説文解字》:“恭,肅也。”注釋:按,桓寬《鹽鐵論·非鞅》:“位尊而行恭,功大而理順,故俗不疾其能,而世不妒其業。”例二,《莊子·天地》:“必服恭儉,拔出公忠之屬而無阿私。”   28.自矜:驕傲自大。例,沈眗《舊唐書》列傳二十二:“吾頗有自矜之意,以輕天下之士,此吾之罪也。”   29.長:長久。例,《莊子·在宥》:“必静必清,無勞女形,無摇女精,乃可以長生 。”女 :你。   30.夫 :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例,《莊子·天運》:“ 夫虚静、恬淡、寂漠、無爲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31.唯:副詞,只因爲,正因爲。例,《莊子·德充符》:“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   32.不争:不要相互搶奪。例,《莊子·胠篋》:“掊斗折衡,而民不争。”   33.天下:天下人,世人,百姓。例:《莊子·駢拇》:“曲折禮樂,呴俞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   34.莫:無定代詞,没有誰,没有哪一個人。例一,《詩·小雅·采薇》:“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例二,《莊子·知北游》:“物已死生方圓,莫知其根也。”   35.能:能够。例,《莊子·天地》:“能有所藝者,技也。”   36.與:介詞,跟。例,《莊子·逍遥游》:“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   37.之:人稱代詞,他(們)。例,《論語·雍也》:“冉子與之粟五秉。”經文“之”字,在此處指“不争”的人。   38.争:争奪,搶奪。例,《莊子·讓王》:“ 韓魏相與争侵地。”   39.古:古人。例,《莊子·人間世》:“古之有也,非吾有也。”   40.之:助詞,用於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例,《莊子·在宥》:“昔堯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然焉人樂其性。”性:本性。   41.所謂:所説的。例,《莊子·駢拇》:“屬其性乎五色,雖通如離朱,非吾所謂明也 。”離朱:又名離婁,黄帝時視力極好的人。   42.者:助詞,表示“……的東西(事物)”。例,《莊子·養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43.豈:副詞,表示反問,難道。例,《莊子·讓王》:“見利輕亡其身,豈不惑哉?”   44.虚言:假話,不真實的話。例,唐·李咸用《猛虎行》詩:“猛虎不怯敵,烈士無虚言。”   45.哉:語氣詞,表示反問。例,《莊子·人間世》:“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   46.誠:真誠。例,《莊子·徐無鬼》:“修胸中之誠以應天地之情而勿攖。”   47.全:完全,全心全意。例,《莊子·達生》:“骨節與人同而犯害與人异,其神全也。”誠全:完全真誠。   48.而:連詞,表示順接,就。例,《戰國策·趙策四》:“入而徐趨,至而自謝。”   49.歸:歸到一處。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若水之歸海。”   50.之:助詞,用在動詞之後,調整音節。例,《莊子·達生》:“善養生者,若牧羊然,視其後者而鞭之。”

  【譯文】

  能彎能曲就能够存在,歪斜了的就要扶正,低凹的地方就把它充滿,破舊了的就更新,舍己爲人的就有所收穫,强取掠奪就使自己迷惑。因此,聖人依靠自然法則和自然品格作爲治國處世的行爲準則。不要自我顯示,所以是明白事理的人;不要自以爲是,所以事業更加顯揚;不要自我夸耀,所以能够恭敬端莊;不要驕傲自大,所以處世立業能够長久。正因爲不要與别人相互搶奪,所以世人中也没有誰能够與他們相互搶奪。古人所説的“曲則存”的道理,難道是假話嗎?無論誰只要能完全真誠地照上面所説的去做就能歸到一處了。

  【評説】

  本章從不同方面説明自然法則和自然品格,所闡述的道理不但適用於自然界,也適用於人類社會。在涉及人與人之間、人群與人群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時,老子告誡人們,不要相互搶奪,也就是“不争”。

   “争”字,甲骨文和金文的象形圖示是:兩只相互向對的手在搶奪一種東西(一條斜紋表示所搶奪的東西)。戰國銅鑒上表示“争”字的刻紋是手持刀槍劍戟的武士在争搶一種東西。隨着文字的演化,“争”字的一只手變成“爪”字,簡體又變成“刀”字;而另一只手變成“尹”字,表示長官。“争”字的意義就表示長官們在相互搶奪。官場的搶奪不能不引起社會的動盪,破壞社會安定、和諧、平衡、有序的正常狀態。這就是説,“争”破壞了“挫其鋭、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的進程,“争”與“萬物負陰而葆陽,冲氣以爲和”是背道而馳的。總而言之,“争”是違背自然法則和自然品格的,所以必須做到“不争”,才能出現“和”的局面。當今社會,爲私利而“争”的現象普遍存在,如禽獸之弱肉强食,利爪囂張;如緑林之蓄勢奪財,刀光血雨。不論是爪或刀,都是兇器,都使“和”面臨厄運。

  【思考】

  1.從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各舉一例説明“曲則存”的道理。

  2.從人與人、家與家、國與國的關係,舉例説明“舍則得,奪則惑”的現象。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