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28章 不壓民生72

  【經文】

  民1不2畏3威4,則5大6威7將8至9,其10勢11披靡12。不13柙14民1之15居16,不13壓17民1之15生18。夫19唯20不13壓17,則5民1不21厭22 。是以23聖人24自知25不21自見26,自愛27不21自貴28,故29去30彼31取32此33。

  【注釋】

  1.民:人民大衆,老百姓。例,《莊子·則陽》:“君爲政焉勿魯莽,治民焉勿滅裂。”   2.不:副詞,表示一般性否定。例,《莊子·德充符》:“鑒明則塵垢不止。”   3.畏:畏懼,害怕。例,《莊子·達生》:“人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飲食之間,而不知爲之戒者,過也。”   4.威:威脅。例,《莊子·胠篋》:“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   5.則:連詞,表示相承關係,相當於“就”。例,《莊子·人間世》:“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   6.大:表示規模大程度深。例,《莊子·在宥》:“天下脊脊大亂,罪在攖人心。”脊脊:比喻秩序,條理。   7.威:威力。例,《荀子·强國》:“威動海内。”   8.將:副詞,也許,可能。例一,《列异傳·宋定伯捉鬼》:“鬼言:‘卿太重,將非鬼也’。” 例二,《莊子·逍遥游》:“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9.至:到,到達。例,《莊子·庚桑楚》:“南榮趎贏糧,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   10.其:指示代詞,這(些),那(些)。例,《莊子·人間世》:“傳其常情,無傳溢言。”   11.勢:趨勢,趨向。例,《莊子·秋水》:“時勢適然。”   12.披靡:風吹到的地方,草木隨之倒伏。此處比喻力量所到之處,什麽也阻擋不了。例,《周書·王雅傳》:“擐甲步戰,所向披靡,太祖壯之。”   13.不:副詞,不要,勿。例,《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漠士。”   14.柙:用囚籠關禁犯人。例,《管子·小匡》:“於是魯君乃不殺,遂生束縛而柙以予齊。”此處“柙”字作“限制”、“束縛”解。   15.之:助詞,用於修飾語與被修飾語之間,相當於“的”字。例,《莊子·德充符》:“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况全德之人乎!”   16.居:住所。例,《左傳·宣公二年》:“問其名居,不告而退。”   17.壓: 壓制。 例,《公羊傳 ·文公十四年》:“子以大國壓之, 則未知齊晋孰有之也。”   18.生:指自然、正常地生存。 例,《論語·顔淵》:“愛之欲其生。”   19.夫: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例,《莊子·天運》:“夫虚静、恬淡、寂漠、無爲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20.唯:副詞,只有。例,《莊子·説劍》:“吾王所見,唯劍士也。”   21.不:副詞,表示一般性否定。例:《莊子·德充符》:“鑒明則塵垢不止。”   22.厭:討厭,憎恨。例,《左傳·隱公十一年》:“田而既厭周德矣,吾其能與許争乎?”   23.是以:連詞,因此,所以。例,《莊子·盗跖》:“知者之爲,故動以百姓,不違其度,是以足而不争,無以爲故不求。”   24.聖人:“聖”字的意義,《説文解字》表述爲:“聖,通也。”《古今漢語詞典》對“聖”字表述爲:“才能非凡,無所不通。”而對“聖人”則表述爲:“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三者綜合起來,“聖人”可以表述爲:“德才高超,事事通達的人。”例,《莊子·人間世》:“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成:實現;生:出現。   25.自知:指清醒地認識自己。例,《莊子·盗跖》:“丘雖不吾譽,吾獨不自知邪?”   26.自見:自我表現,自我炫耀。例,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垂空文以自見。”   27.自愛:自重,珍惜自己。例,《左傳·哀公七年》:“邾非敢自愛也,懼君之威不立。”   28.自貴:自認爲高貴。例,董仲舒《漢書》:“天地之性人爲貴,明於天性,知自貴於物。知自貴於物,然後知仁誼。”   29.故:連詞,所以,因此。例,《莊子·天道》:“故古之人貴夫無爲也。”   30.去:摒棄,不要。例,《孟子·告子下》:“是君臣、父子、兄弟盡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31.彼:指示代詞,那個,那些。例,《莊子·人間世》:“瞻彼闋者,虚室自生,吉祥止止。”   32.取:擇取,采用。例,《莊子·在宥》:“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穀,以養人民。”   33.此:指示代詞,這,這個,這些。例,《莊子·天道》:“夫明白於天地者,此之謂大本大宗。”

  【譯文】

  人民大衆不怕統治者威脅的時候,存在於人民大衆中的最强大的威力就可能爆發出來了,這種威力的氣勢足以使統治者的政權崩潰傾覆。統治者不要限制民衆的居住自由,不要壓制民衆的正常生活。只有不壓制民衆的正常生活,人民大衆就不會對統治者討厭或憎恨。因此,聖人能清醒地認識自己而不顯露自己,能珍惜自己而不自認高貴,所以,統治者也不要顯露自己和自認高貴,而要保持清醒地認識自己和珍惜自己。

  【評説】

  本章從人民大衆的力量出發,警告統治者不要限制人民的居住自由,不要壓制百姓的正常生活,特别指出最高統治者應有自知之明而不要自我表現,要慎用自己的權力,不要自以爲是而凌駕一切,否則下屬臣民一旦造反,就把自己推翻了。例如,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人民暴動,就是因爲周朝第九代王的殘暴統治造成的,百姓造反把周厲王殺死了,此事發生在老子出生前約270年,作爲史官的老子當然瞭解這段歷史。中國進入封建社會後,歷次農民大起義不是推翻統治者的政權,就是給予統治者以沉重打擊。歷史證明,人民大衆力量“其勢披靡”的論斷是正確的。唐朝宰相魏征論述“君王如舟,人民如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把老子的思想更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這也是“高下相傾”、“柔勝剛,弱勝强”,其“無以易之”。舟可以乘風破浪,王可以抽刀劈水。但浪翻而舟没,水不斷而仍長流。終其極,“僭强者,死之徒;守弱者,生之士”,這同樣是“無以易之”。

  在現代世界史中,柬埔寨波爾布特政權統治時期,爲了消滅城市“資産階級”,把首都金邊全體居民在一個下午統統騙出城外趕往山區,逼迫百姓務農,强迫種田,不準探親訪友,集體勞動,吃大鍋飯,不準吃得好,不準吃乾飯或稠粥,特别是身着烏衫的極左分子隨時隨地持槍監督百姓的舉動,若有誰私自去捕魚捉蝦燒煮來吃,一旦發現,會被槍殺;那時候,男婚女嫁,自己没有自由,父母不能過問,全由“烏衫”人物蠻横决定,他們將適齡男女排成兩隊,按次序叫號,那兩個男女被叫到,就是一對夫妻,而不管男女雙方是否願意。對於曾在舊政府時期當過一官半職的人,或商人,或教書先生,一經查出就被殺死。許多人發泄怨言,則被集中到一處地方,假以名義叫這群人挖坑,待坑挖成了,“烏衫”們用木棍重擊群民的腦袋並將其推入坑中埋了……這樣濫殺無辜百姓逾二百萬人以上。正因爲波爾布特實行滅絶人性的血腥統治,激起柬埔寨人民的憤恨,也遭到世界上絶大多數國家的譴責。波爾布特生怕遭到人民追殺,先後兩次製造假消息説自己已亡故,自以爲這樣可以逃避罪責。直到最後,在柬泰邊境病死前,還染黑發化妝,以欺騙民衆的眼睛(筆者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曾去過柬埔寨數地停留,訪問過許多老華僑,所以瞭解波爾布特集團的罪惡行徑)。

  波爾布特、希特勒及東條英機,在近、現代歷史上,是典型的“柙民之居,壓民之生”的最殘暴、最惡毒的代表者,他們都是以欺壓人民開始,以自取滅亡告終。

  在這章經文中,老子喻示人們“自知不自見”,這是處理人際關係的一條極有意義的教訓。舉例來説,唐朝貞觀四年,李靖領兵殲滅了東突厥的軍隊,使唐朝成爲最强大的國家,被近鄰國家共同擁戴爲“天可汗”的李世民,自然而然地萬分高興。爲了慶祝這個偉大勝利,一天,他擺了九龍席,宴請協助他成爲帝王的功臣們——内閣决策團成員,共有六人,都是宰相,即:房玄齡、李靖、王珪、温顔博、戴胄、魏征。這六個人出類拔萃,爲天下一時的豪杰,組成了陣容强大的内閣决策團隊。但是,作爲凡人,難免也有缺點、錯誤,再優秀的人也會有不如别人的地方。

  當他們飲到酒酣耳熱的時候,李世民一時心血來潮,給王珪出了一道難題:“我聽説你精通鑒定人的特長,又非常善於談論,請你把自玄齡以下的宰相們評價一翻如何?你也不妨與他們作一番自我比較,比比你與諸宰相到底誰最賢能?”

  自古以來,天子與大臣共同飲酒,有三個必須禁忌的慣例:第一是天子不到大臣家裏飲酒,第二是每次飲酒不得超過三杯,第三是飲酒時間不得延續到天黑點燈之時。這些禁忌是爲了防止天子酒後失去理智、做出不合君臣禮節的事來。這天李世民宴請的全是心腹大臣,所以没有講究三杯的限制,而是要飲到盡歡而散。正因爲如此,李世民才迷迷糊糊地提出這個不適宜的話題來。

  當面評價人的工作,只應在公事公辦的場合進行,大家心平氣和地坐在一起,即使有些出入也能互相諒解。這天偏偏是在酒宴上,大家都帶了幾分酒意,假如一句話説得不好,就會激起别人的怒火,甚至形成芥蒂,有損集體的團結,更何况當面拿自己作比較,更容易造成别人的反感,引起誤解乃至怨恨。幸虧王珪頭腦清醒、靈活,善於隨機應變,很快從一開始的震驚中鎮静下來,從容地説:“孜孜不倦、勤奮爲國,我不如玄齡;文武雙全、出兵爲將、入朝爲相,我不如李靖;奏章詳細明白、處理公文恰當妥帖,我不如顔博;對於繁亂紛紜的事物,處理得整整有條,我不如戴胄;常常以諍諫盡心盡職,批評君王不如堯、舜,我不如魏征。至於激濁揚清,嫉惡好善,我與他們相比較,稍微略强一些。”

  王珪的這番話,盡以自己的短處和别人的長處相比較,説得别人心中慰帖,最後雖説出自己一點長處,别人也由衷佩服。王珪堪稱“自知不自見”,得到李世民和各位宰相的一致稱贊。

  【思考】

  你周邊有没有“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的人物?自己能不能也這樣呢?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