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
威1,無2威1;懾3,無2懾3 ;位4,無2位4。大小多少5,抱6願7以8德9。圖10難11於12其13易14 ,爲15大16於12其13細17。天下18難11事19 ,必20作21於12易14 ;天下18大16事19 ,必20作21於12細17。夫22輕23諾24者25必20寡26信27, 多28易29者25必20多30難11。是以31聖人32猶33難34之35,故36終37無38難11; 聖人32不39諉40大16,故36能41承42啓43大44。
【注釋】
1.威:威力,威勢。例,《荀子·强國》:“威動海内。” 2.無:喪失,失去。例,《莊子·德充符》:“魯有兀者叔山無趾。” 3.懾:威懾,震懾。例,《淮南子·泛論訓》:“威動天地,聲懾四海。” 4.位:官位,權位。例一,《史記·秦始皇本紀》:“王年少,初即位,委國事大臣。”例二,《戰國策·趙策》:“位尊而無功。” 5.大小多少:泛指大事,小事,事多,事少。 6.抱:懷着,心理想着。例,《莊子·徐無鬼》:“故無所甚親,無所甚疏,抱德煬和,以順天下。” 7.願:願望,意願。例,《詩經·鄭風·野有蔓草》:“邂逅相會,適我願矣。” 8.以:介詞,在,於。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賞以春夏,刑以秋冬。” 9.德:天道的品格,即自然品格,其本質是“和”,如老子所説“萬物負陰而葆陽,冲氣以爲和”中的“和”,是使人、物、事都處於和諧、平衡、有序、正常運化狀態的“和”。例,《莊子·繕性》:“夫德,和也。”例二,《莊子·德充符》:“德者,成和之修也。” 10.圖:考慮,謀劃。例,《左傳·僖公三十年》:“闕秦以利晋,唯君圖之。” 11.難:困難,不容易做。例,《莊子·人間世》:“絶迹易,無行地難。” 12.於:介詞,從,由。例,《莊子·知北游》:“夫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而萬物以形相生。” 13.其:指示代詞,這(些),那(些)。例,《莊子·人間世》:“傳其常情,無傳溢言。” 14.易:容易做。例,《莊子·人間世》:“有心而爲之,其易邪?” 15.爲:做。例,《莊子·人間世》:“人皆爲之,吾敢不爲邪?” 16.大:規模大或程度深,泛指大事。例,《莊子·在宥》:“天下脊脊大亂,罪在攖人心。”脊脊:比喻秩序,條理。 17.細:泛指小事、細節。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事無巨細,亮皆專之。” 18.天下:世間,人間,現實社會。例,《莊子·人間世》:“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 19.事:事情,事業。例,《莊子·田子方》:“君即召而問以國事,千轉萬變而不窮。” 20.必:副詞,必然,一定。例,《莊子·人間世》:“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菑:灾害。 21.作:(開始)做,(首先)做。例,《尚書·禹貢》:“萊夷作牧。” 22.夫: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例,《莊子·天運》:“夫虚静、恬淡、寂漠、無爲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23.輕:輕率,不慎重。例,《莊子·德充符》:“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 24.諾:答應,允許。例,《史記·季布欒布列傳》:“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25.者:助詞,表示“……的人”。例,《莊子·人間世》:“菑人者,人必反菑之。” 26.寡:少。例,《莊子·天下》:“説而不休,多而無已,猶以爲寡,益之爲怪。” 27.信:真誠。例,《莊子·盗跖》:“無行則不信,不信則不任,不任則不利。”行:德行。 28.多:副詞,表示某種情狀,在此處有“重復、一次又一次”的意思。例一,《説文解字》:“多,重也。”例二,《莊子·人間世》:“夫兩喜必多溢美之言,兩惡必多溢惡之言。” 29.易:改變。例,《莊子·駢拇》:“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方:方法、方向;性:本性。 30.多:許多,數量多,次數多。例,《莊子·人間世》:“醫門多疾。” 31.是以:連詞,因此,所以。例,《莊子·盗跖》:“知者之爲,故動以百姓,不違其度,是以足而不争,無以爲故不求。” 32.聖人:“聖”字的意義,《説文解字》表述爲:“聖,通也。”《古今漢語詞典》對“聖”字表述爲:“才能非凡,無所不通。”而對“聖人”則表述爲:“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三者綜合起來,“聖人”可以表述爲:“德才高超,事事通達的人。”例:《莊子·人間世》:“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成:實現;生:出現。 33.猶:通猷,謀劃,思考。例一,《左傳·成公八年》:“行父懼晋之不遠猶,而失諸侯也。”例二。《詩經·小雅·採芑》:“方叔元老,克壯其猶。” 34.難:克服困難。例,《莊子·徐無鬼》:“筋力之士矜難。”矜:自豪,自夸。 35.之:助詞,用在動詞之後,調整音節。例,《莊子·達生》:“善養生者,若牧羊然,視其後者而鞭之。” 36.故:連詞,所以,因此。例,《莊子·天道》:“故古之人貴夫無爲也。” 37.終:自始至終。例,《戰國策·魏策四》:“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 38.無:没有,不存在。例,《莊子·知北游》:“視之無形,聽之無聲。” 39.不:副詞,不曾,没有。例,《莊子·齊物論》:“終身疫疫而不見其成功。” 40.諉:推卸,推脱。例,《漢書·胡建傳》:“執事不諉上。” 41.能:能够。例,《莊子·天地》:“能有所藝者,技也。” 42.承:繼承,繼續。例,《三國志·吴·魯肅傳》:“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 43.啓:開發,開拓。例一,《説文解字譯述(全本)》:“啓,開也。”譯:“啓,本爲啓發、開解;後用同開。”例二,《左傳·成公八年》:“ 夫狡焉思啓封疆以利社稷者,何國蔑有?”蔑:無,没有。 44.大:壯大,光大。例,《荀子·相成》:“卑其忘意,大其圓囿。”
【譯文】
濫用威力,會失去威勢;强行威懾,會失去震懾作用;貪戀官位,會失去權位。事情不論大小多少,統治者都應懷抱自然品格作爲規範。謀劃困難的事情要先着手於那些容易做的,處理天下的大事要先着手那些細小的。世間困難的事情,必然從容易做的事情開始;天下大事,一定從小事先做起。輕許諾言的人一定少有真誠,朝令夕改的人必然遭到許多困難。因此,聖人總是思考克服困難,所以自始至終不存在困難的事情;聖人不曾推諉大事,所以能够繼承前人的事業並開拓發展和發揚光大。
【評説】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指出人們在待人處世時應該“抱願以德”,尤其指統治者管理國家、處理民事,不論大、小、多、少,打心眼裏就應以大道的品德作爲自己行爲的準則。老子説“公德之容,唯道是從”。莊子説:“夫德,和也1 ”。這裏的“和”,是要使人、物、事皆處於和諧、有序、平衡、正常的狀態,能使社會保持這種“和”的狀態,就是“施實德於民2 ”了。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重德的民族,相傳舜帝最重視以德教化百姓,而周文王姬昌在《易》經中有五處顯示“德”,如:《小畜·上九》:“尚德載”。《益·九五》:“有孚惠我德”。《恒·九二》:“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恒·六五》:“恒其德,貞”。《訟·六三》:“食舊德”。周文王演繹六十四卦,明確指出,不保持德性,是一種羞耻。周文王不但注重保持德性,而且指出要崇尚“德載”,即以德行教化作爲宗旨,這也就是“抱願以德”,是中華民族先祖傳揚下來的優良傳統。從古到今,不論家庭、學校、政府機關部門,都十分重視人的品德教育,在德、才的培養方面,常常把德放在首位。比如,政府提倡建設“和諧社會”,抓住了德性的核心,是弘揚天德的根本决策。
在本章末尾,有“聖人不諉大,故能承啓大”的論述,大事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果從“抱願以德”來看,教化官員和百姓,使能具備天德,是一件最大最難的事情,也是最有深遠意義的事情。東周列國之所以長期混戰,首先是因爲各諸侯王不能如莊子所説的進行“成和之修3 ”,所以没有具備天德,社會動亂,百姓遭殃,而一心爲私的侯王也先後自取滅亡。老子能“抱願以德”而傳授《道德經》,但在國家政務方面推行天道,是一件多麽困難的事情!然而正義的事情一定會有正義的人來承傳和發揚光大。在春秋戰國時期,不遺餘力承傳正義事業的,除了老子之外,還有函谷關令尹喜、莊子……除了道家,還有墨家,而墨家的創始人墨子,就是一個“不諉大”的人物。例如,在《墨子·貴義》篇中記述:墨子從魯國到齊國去訪問老朋友,這位老朋友對墨子説:“如今天下没有誰從事正義事業,只有你不辭勞苦從事正義事業,你也不如洗手不幹了吧!”墨子説:“如今這裏有一户人家,家裏有十個兒子,却只有一個人種地而九個人閑着不干活。這樣,那個種地的人就不得不更加勤勞努力了。爲什麽呢?就因爲喫飯的人多而種地的人少。如今人們都不做正義的事業,因此你應該多鼓勵我更加努力爲正義事業奔走,爲什麽要勸阻我呢?”墨子就是這樣,他“終不諉大”,毅然繼續從事正義事業。兩千多年過去了,人們還常常懷念他。
【思考】
聯繫中華民族歷史,説説“抱願以德”的具體事例。
注:
1.參看《莊子·繕性》。
2.參看《書·盤庚上》。
3.參看《莊子·德充符》:“德者,成和之修也。”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