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19章 各歸其根16

  【經文】

  致1虚2極3,守4静5篤6,萬物7並8作9,吾10以11觀12其13復14。夫15物16蕓蕓17,各18歸19其13根20。歸19根20詣21静5,静5詣21復14牝22,復14牝22詣21常23,至24常23詣21明25。不26至24常23妄27作28,兇29。至24 常23容30 ,容30乃31公32 ,公32乃31王33 ,王33乃31天34,天34乃 31 道35,道35乃31久36,殁37身38不26殆39。

  【注釋】

  1.致:讓……處於……。例,《莊子·徐無鬼》:“夫民不難聚也,愛之則親,利之則至,譽之則勤,致其所惡則散。”   2.虚:指清静、無各種雜念的狀態,即所謂無人無我無物無雜念的狀態。例,《莊子·人間世》:“虚者,心齋也。”心齋:心態空明、不渾濁。   3.極:先天自然狀態, 即最大限度地使身心平静、 安定下來。例,《莊子·在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 無視無聽,抱神以静。”   4.守:保持。例,《莊子·達生》:“是純氣之守也。”   5.静:平静、安定。例,《莊子·天道》:“水静猶明,而况精神。”   6.篤:專心。例,《禮記·中庸》:“明辨之,篤行之。”   7.萬物:指天體萬物,包括星體、無生命和有生命的物種。例,《莊子·天地》:“夫道,覆載萬物者也。”   8.並:副詞,一起,同時。例,《莊子·天地》:“托生與民並行而不知其所之, 汒乎淳備哉!” 托生:謀生;汒:混沌;淳:檏實厚道。   9.作:活動,運動。例,《莊子·天道》:“萬物化作,萌區有狀。”   10.吾:人稱代詞,代稱自己。例,《莊子·秋水》:“吾在於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11.以:表示目的,以便,爲了。例,《莊子·盗跖》:“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學士不反其本。”   12.觀:詳細察看,考察、瞭解。例一,《説文解字》:“觀,諦視也。”諦:詳察。例二,《莊子·德充符》:“寡人召而觀之,果以惡駭天下。”惡:醜陋。   13.其:人稱代詞,他(它),他(它)們。例,《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其狀義而不朋。”不朋:不拉幫結派。   14.復:還原,恢復。例一,《莊子·知北游》:“淵淵乎其若海,魏魏乎其終則復始。”例二,《孫子·勢》:“終而復始,日月是也。”   15.夫: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例,《莊子·天運》:“夫虚静、恬淡、寂漠、無爲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16物:指萬事萬物,或某種東西。天體萬物,包括有生命和無生命的東西。例,《莊子·在宥》:“汝徒處無爲,而物自化。”徒:副詞,只是。   17.蕓蕓:衆多的樣子。例,清·秋瑾《光復軍起義檄稿》:“芸蕓衆生,孰不愛生?”“蕓蕓”也作“雲雲”。如《莊子·在宥》:“萬物雲雲,各復其根。”   18.各:副詞,各自,每個。例,《論語·公冶長》:“蓋各言爾志。”   19.歸:返回。例,《莊子·應帝王》:“列子自以爲未始學而歸。”   20.根:本源。例,《莊子·則陽》:“萬物有乎生而莫知其根,有乎出而莫見其門。”   21.詣:達到,進入。例,《史記·文帝本紀》:“乘傳詣長安。”傳(zhuàn):驛車。   22.牝:雌,雌性(鳥獸)。例一,《説文解字》:“牝,畜母也。”例二,《尚書·牧誓》:“牝鷄無晨。”雌性即母性,常常比喻先天自然本性,或表示慈祥、寬厚的美德。   23.常:在一定條件下保持恒定,穩定狀態。例,《莊子·德充符》:“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   24.至:到,到達。例,《莊子·庚桑楚》:“南榮趎贏糧,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   25.明:空,無,萬物之本源(天道)狀態。例,《莊子·庚桑楚》:“静則明,明則虚,虚則無爲而無不爲。”   26.不:副詞,不曾,没有。例,《莊子·齊物論》:“終身疫疫而不見其成功。”   27.妄:胡亂。例,《莊子·庚桑楚》:“將妄鑿垣墻而殖蓬蒿也。”   28.作:做,從事某項活動。例,《莊子·人間世》:“凡事也然……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   29.兇:禍害,不吉利。例,《莊子·徐無鬼》:“名若儒墨而兇矣。”   30.容:包容,容納。例,《莊子·田子方》:“其爲人也真,人貌而天虚,緣而葆真,清而容物。”   31.乃:連詞,於是。例,《莊子·大宗師》:“安排而去化,乃入於寥天一。”   32.公:公正無私。例,《莊子·則陽》:“道者爲之公。”   33.王(wàng):稱王,統治。例,《莊子·天道》:“故古之王天下者,知雖落天地,不自慮也。”   34.天:自然形成的,客觀存在的(真實的)。例一,《莊子·秋水》:“本乎天,位乎得。”例二,《莊子·養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   35.道:天道,自然法則,客觀規律,道理;自然品格,道德。例一,《莊子·天下》:“夫塊不失道。”塊:指土塊的存在、變化。例二,《莊子·繕性》:“道,理也。”例三,《莊子·則陽》:“道不私。”   36.久:時間長。例,《莊子·德充符》:“久與賢人處則無過。”   37.殁:終。例,《墨子·非命上》:“百姓親之,賢士歸之,未殁其世,而王天下,政諸侯。”   38.身:人的一生,一輩子。例,《史記·李將軍列傳》:“終廣之身,爲二千四十餘年。”   39.殆:危險。例,《莊子·秋水》:“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

  【譯文】

  讓我們排除雜念、無視無聽、使身心最大限度地處於昏昏默默的狀態,深度保持平静、安定,與天體萬物一起運動,我們這樣子是爲了觀察萬物返回本源狀態。天體萬物種類繁多,每個物種都將返回它的本源狀態。返回到本源狀態就是進入平静狀態,進入平静狀態就恢復了母性,恢復了母性就達到穩定的狀態了。達到穩定的狀態也就達到空、無的本源(天道)狀態了。没有達到天道的狀態就可能胡亂作爲,這將會有禍害。達到天道的狀態就能包容萬物,能包容萬物於是能公正無私,能公正無私纔可以稱王治理國家,這樣稱王治理國家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自然而然形成的才符合天道法則,符合天道法則的事業才能够長久,終生没有危險。

  【評説】

  本章的核心是論述萬物“歸根”,也就是回歸本源(天道),恢復母性,即先天自然本性。萬物終極的本源是“無”,萬物共同的先天自然本性是“和”,即和諧、平衡、有序、穩定,因而能長期處於正常、穩定的運化狀態。

  經文一開頭就説明要進入道家修煉的高級狀態,就是“致虚極,守静篤”。老子在第16章中提出“藹愔頗守一,能入無乎?”以及第68章中提出“濁以静之,徐清;清以惇之,徐神”。在這裏,“無”、“神”與“道”是同義語,都是指本源,道,先天自然本性(母性)。道家的這種修煉,就是悟道的過程。老子之所以能闡述宇宙的本源、天體萬物的演化及自然法則在天體萬物演化中的作用,是因爲老子在這種修煉過程中已經悟道。同樣,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致虚極,守静篤”,也悟出普度衆生的真諦。

  現代人體科學揭示,人類的大腦有左腦與右腦之分,左腦主管顯意識與運動,右腦主管潜意識與思維。“致虚極,守静篤”正可以讓左腦進入休息狀態,以免影響右腦的思維和潜意識的釋放。現代自然科學家如門捷列夫,在夢中進入“無”的境界時,化學元素週期排列的圖景突然閃現在腦海中,從而解决了長時間探索的難題;A.愛恩斯坦於夏天躺在沙灘上歇息時,也進入“無”的境界,如幻如夢,身如光子遨遊於虚空之中,頓然間明瞭相對論原理……從科學家們處静入無以致明理的這些例子可知,“静詣復牝,復牝詣常,至常詣明”的論斷多麽正確,筆者在中學時期求解幾何學“四點共圓”難題時也曾有親身的體驗。

  從信息場論的觀點看,宇宙中的各種信息時刻都入、出人身並與人的肌體,特别是大腦中的信息場發生交流,這是潜意識場中的信息交流。入静正是爲了讓大腦中儲存的宇宙信息由潜意識轉化爲顯意識。這種形式的潜意識釋放,使人類能認識宇宙,認識宇宙的本源。世界上能够運用“致虚極,守静篤”來認識萬物運化法則的,實在是鳳毛麟角,因爲絶大多數人不能入静,不能入“無”,不能排除後天“有”的干擾。有的人知道應該入“無”,因而以强烈的意念追求入“無”。但是這種强烈的意念恰恰使他不能入静,不能“致虚極”,因爲强烈的意念,是雜念,與“玄覽”一樣,正是這些干擾、阻礙人們自然而然地入“無’。所以不該有意念,而應是身心清静。能保持安定、清静的狀態,則“反者道之動”的規律自然而然地發揮作用,右腦中的潜意識場開始活動,開始運化、釋放其所儲存的宇宙信息。

  先天宇宙大爆炸形成了後天宇宙。後天宇宙中萬物的演化,如《莊子·知北游》所説,是“形本生於精,而萬物以形相生”。所以,從衆生萬物的類别來看,又各有其本源。根據“有”、“無”相互轉化的觀點,衆生萬物自然都要“各歸其根”。在這裏,要進一步探問的是,爲什麽説“歸根詣静,静詣復牝,復牝詣常”?我們以植物生長過程爲例來説明。植物的生長過程是:

  種子→播種→發芽→長苗→開花→結籽

  籽就是種子,這個生命歷程,周行而不怠。“結籽”是對“種子”的“復歸”,是“復牝”。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被埋在地下千年以上的古蓮子,被科學家挖掘出來後,在合適的土壤、濕度、温度下,又發芽、長苗、開花了(見注)。

  古蓮子是古代荷花結出的種子,即古蓮的“本源”,是“牝”。古蓮開花結出蓮子,就是“歸根”,是“復牝”。千多年來,古蓮子處於平静、穩定狀態,無生無死。但蓮子一經形成,就具備再生新生命(下一代蓮子)的能力,所以説是“復牝”,再現了母性。再現母性而進入穩定、平衡、有序、和諧的狀態,即自然、正常的運化狀態。古蓮子歷經千年而其固有的本性保持不變,不就是“詣常”嗎!

  對於人類來説,“復牝”指的是恢復到天道的先天自然本性上來(初生嬰兒接近這種本性),如此則將進入和諧、平衡、有序、穩定的正常狀態,這不但是二千五百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所需要的,就是在當今的世界來説也是需要的。

  【思考】

  1.你曾經有意或無意地處於“致虚極,守静篤”的狀態嗎?出現過什麽現象呢?

  2.説説“静詣復牝”的例子和你對“復牝”的認識。

  注:

  1977年7月13日《羊城晚報》第4版報導:埋在遼寧省新金縣普蘭店地下一千多年的古蓮子,在北京香山脚下中國科學院植物園中種出蓮荷,6月下旬開花,到7月初開了一百多朵。如今,滿塘古蓮新花成爲一幅亮麗的風景。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