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16章 藹愔守一10

  【經文】

  藹1愔2頗3守一4, 能5入無6乎7?專8氣9致10柔11,能5嬰兒12乎7?滌除13玄14覽15,能5無疵16乎7?愛17民18治19國20,能5無爲21乎7?天門22開闔23, 能5爲慈24乎7?明白25四大26, 能5無私27乎7?生28之29畜30之29,生28而31不32  有33,爲34而31不32恃35,長36而31不32宰37,是謂38烜39德40。

  【注釋】

  1.藹:形容心態平和、安詳。例,《鶴林玉露》:“藹然爲仁人之言,粹然爲治世之音。”2.愔:安静,寂静。例,宋·張炎《長亭怨·舊居有感》詞:“望花外、小橋流水,門巷愔愔,玉簫聲絶。”   3.頗:稍微,略微。例,《史記·劉敬叔孫通傳》:“臣願頗採古禮,與秦儀雜就之。”   4.守一:保持始終如一的狀態。例,《管子·内業》:“其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棄萬苛。”苛:煩擾。   5.能:能够。例,《莊子·天地》:“能有所藝者,技也。”   6.入無:進入(達到)空無狀態,即身心處於空虚無物、無念無知(覺)的狀態。例一,《吕祖九品經》:“從有入無。”例二,《李涵虚祖師圓嶠内篇》:“先要從有入無,然後從無生有。”   7.乎:語氣詞,表示疑問。例,《莊子·逍遥游》:“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衆人匹之,不亦悲乎?” 匹:比。   8.專:專心,用心。例,《孟子·告子》:“專心致志。”   9.氣:氣息,呼吸。例,《論語·鄉黨》:“屏氣似不息者。”   10.致:達到,使達到。例,《世説新語·品藻》:“顧子所謂弩牛可以負重致遠。”   11.柔:柔和,和緩。例,《莊子·天運》:“其聲能長能短,能柔能剛。”   12.嬰兒:比喻純樸、無私的先天自然本性。例,《莊子·人間世》:“彼且爲嬰兒,亦與之爲嬰兒。”   13.滌除:消除,排除。例,《抱樸子·内篇》:“滌除嗜慾。”   14.玄:虚,不真實。例,弘一大師《佛法十疑略釋》:“常人以爲佛法重玄想,科學重實驗,遂謂佛法違背科學。”   15.覽:觀察,看。例一,《説文解字》:“覽,觀也。”例二,《莊子·盗跖》:“是專無主正,所以覽古今之時、是非之分。”   16.無疵:空明、透徹。例,《莊子·人間世》:“彼且爲無町畦,亦與之爲無町畦。達之,入於無疵。”   17.愛:愛護。例,《莊子·天地》:“愛人利物之謂仁。”   18.民:人民大衆,老百姓。例,《莊子·則陽》:“君爲政焉勿魯莽,治民焉勿滅裂。”   19.治:治理,管理。例,《莊子·則陽》:“君爲政焉勿魯莽,治民焉勿滅裂。”   20.國:古代指邦國,王侯的封域。亦泛指國家。例一,《説文解字》:“國,邦也。”例二,《莊子·讓王》:“今臣之知不足以存國,而勇不足以死寇。”   21.無爲:依(按照)自然法則而爲(辦事)。例一,《莊子·田子方》:“夫水之於汋也,無爲而才自然。”汋:泉水涌出。例二,《莊子·至樂》:“天無爲以清,地無爲以寧。” “無爲可以定是非。”   22.天門:天道之門,比喻“心竅”,對事理的“覺悟”。例,《莊子·天運》:“怨、恩、取、與、諫、教、生、殺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變無所湮者爲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爲不然者,天門弗開矣。”從莊子的論述可知,能認識“正之器”,就是對事理有覺悟,就是開了“心竅”,即開了“天門”。因此可以説“天門”就是“正之器”。“天門”可開可闔,“正之器”可動可止。施於宇宙萬物的“正之器”是天道,它無色、無聲、無形。故在《莊子·庚桑楚》中又説:“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而無“有”就是“無”。老子説:“‘無’,名天地之始。”《韓非子·主道》雲:“道者,萬物之始。”可見,“道”、“無”、“始”是同一種東西。老子説“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地之始”是什麽?老子説:“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這個“道”有三層内涵:一是指客觀存在的物事;二是指物事存在、變化、發展的規律,即自然法則;三是指這種規律所表現的人格化品德,即自然品格。在本章,“天門”只表示“無”(即“道”)的關於“法則”的内涵,並引申爲法律、刑法。   23.開闔:指統治者對權謀、策略的運用、掌控。例一,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神》:“據位治人,用何爲名?累日積久,何功不成?可以内參外,可以小占大,必知其實,是謂開闔。”例二,明·方孝孺《贈王時中序》:“由是而寓於術,縱横開闔,無所施而不宜,豈若專門獨學者之勞且陋哉。”   24.爲慈:做事要有慈愛、善良的心懷。例,《周敦熙集》卷二:“柔善,爲慈,爲順,爲巽。”   25.明白:知道,瞭解。例,《莊子·天地》:“夫明白入素,無爲復樸。”   26.四大:指道、天、地、人及其關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例,章河《唐太宗治國的故事·杜姦斥宦官》:“君主擔負着帝業的重任,爲道、天、地、人四大之一。”這是魏征《十思疏》中第二段開頭的譯文,魏征在這裏是要李世民遵從老子的教導,認識“四大”,同時要按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四個基本關係來治理國家。   27.無私:没有私心,公正無私。例,《莊子·天下》:“ 公而不黨,易而無私。”易:平和,和悦。  28.生:産生,創生。例,《莊子·知北游》:“夫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   29.之:助詞,用在動詞之後,調整音節。例,《莊子·達生》:“善養生者,若牧羊然,視其後者而鞭之。”   30.畜:容納。例,《莊子·天地》:“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無爲而萬物化,淵静而百姓定。”欲:貪慾;淵:源頭,指主政者。   31.而:連詞,表示轉折。例,《莊子·天道》:“天不産物而萬物化,地不長物而萬物育。”   32.不:副詞,表示一般性否定。例,《莊子·德充符》:“鑒明則塵垢不止。”   33.有:領有,佔有。例:《莊子·漁父》:“有土之君與?”   34.爲:做,有作爲(作用)。例,《莊子·大宗師》:“知天之所爲,知人之所爲者,至矣。”   35.恃:自負,自以爲了不起。例,《莊子·達生》:“方虚憍而恃氣。”   36.長(zhǎng):輩分高。例,《書·伊訓》:“立敬惟長。”在經文中“長”是指天體萬物之始祖(道)。   37.宰:主宰。例,《吕氏春秋·精通》:“德也者,萬民之宰也。”   38.是謂:這説的是,這是。例,《莊子·馬蹄》:“ 同乎無欲,是謂素檏。素檏而民性得矣。”39.烜:顯著,盛大。例,王安石《上杜學士書》:“將相大臣,其勢烜赫。”引申作“偉大”。   40.德:功德(功業與恩德)。例,《韓非子·解老》:“有道之君,外無怨仇於阾敵,而内有德澤於人民。”

  【譯文】

  身心平和、悄然静坐並自始至終略微保持這種狀態,能進入虚空無物、無念無覺的境界嗎?用心讓呼吸柔和緩慢下來,能如初生嬰兒那樣展現自然本性嗎?排除各種虚無的幻覺,能進入空明透徹的境界嗎?以愛護百姓爲出發點來治理國家,能按自然法則辦事嗎?推行或停止某些法規、刑律,能體現慈愛善良的母性嗎?認識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基本關係,能做到公正没有私心嗎?能創生萬物也要能容納萬物,有創造而不要占爲己有,有作爲而不要自以爲了不起,輩分高、資格老也不要充當主宰,這是偉大的功德。

  【評説】

  本章闡述一種開悟的特殊修煉方法,是激活超意識場而直悟真理的方法。所謂“超意識”,是指超越一般思維過程所得到的認識,也就是不經過中間過程而由初級認識一躍而達到高級認識,這種超意識的産生,是當人們對某一問題經過一番研究仍未得到結果,而偶然進入無念無覺境界的瞬間豁然開朗。例如,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静坐進入“無”的境界:觸而無覺,無人無我,無求無索,恍惚之中,頓然明白世界一切真理;又如現代最偉大的科學家A.愛因斯坦,一個夏天在海邊沙灘上歇息入静時,也處於“無”中,忽然身如光子遨遊太空,即時悟知相對論原理;再如偉大化學家門捷列耶夫,是在睡夢中完全入“無”的狀態下腦海中突然閃現化學元素的週期性排列,從而完成了建立元素週期表的工作;筆者在讀高中時爲了求解《數學通訊》雜誌中一道四點共圓的幾何難題,苦思數日不得其解,一天晚上熄燈就寢,剛剛進入迷糊狀態時,突然額前一亮,一個圖形伴隨答案都得到了……如此種種,都是人於静中入“無”,是思維過程中斷(休息)狀態,如夢如幻,豁然開朗,從而完成清醒狀態下一般連續思維過程所不能達到的認識。《中國人體科學》雜誌1992年第1期曾公布上海復旦大學的科學工作者在進行“思維傳感實驗研究”中所得到的結果,指出“人在入静狀態下大腦額前閃現的屏幕效應,是思維傳感過程中所展現的特殊效應”。

  顯然,在本章中老子一開始就引導人們入“無”,就是要讓人們超越一般的思維過程,讓真理瞬間呈現在腦海中,實現即時頓悟。在這裏,老子要人們“悟”些什麽呢?作爲一個例子,是要人們展現嬰兒的自然本性。嬰兒,老子也稱爲赤子,他“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至和詣常,至常詣明,至明詣祥:夫毒蟲不螫,猛獸不獗,巨雕不暴,此爲性使氣詣强哉”。這個“性”,就是先天自然本性,它來源於至和至神,也就是具備天德而得道。另外,老子又説“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溪。爲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雌,是母性的代稱,母性平和、安祥、慈愛、温柔、寬宏大度;天下溪位低而空闊,能容納萬物,是天道的品德。從守其雌、爲天下溪而復歸於嬰兒,可見,老子之論嬰兒,指的是“得道”,是保持自然法則和自然品格。老子要人們通過修煉、覺悟而認識自然法則和自然品格,而且這種認識要達到“無疵”的境界。“無疵”是指空明透徹,也即是守空、明理、完全豁達,一個人修煉到這種境界,就是完全得道了。

  修煉是學習,學習是爲了應用,就是用天道來治國,治國的根本是愛民,愛民則以慈爲之,總之是要“守道”,要按自然法則辦事。但是,老子認爲“行於大道,唯私是畏”。所以,在這裏問統治者“能無私乎?”

  在本章經文中,老子連續六次發問:能入無乎?能嬰兒乎?能無疵乎?能無爲乎?能爲慈乎?能無私乎?這六個方面好比一個正六面體,可謂是全方位了,而在正六面體的中心,隱伏着這六方面共同的根,就是天道。本章經文共69個字,講道論道,但“道”字却没有出現,這也是“大象無形”,然而是“大音稀聲”,是中華民族進入奴隸社會一千六百多年來千古唯一的强音,是針對社會現實、醫治社會弊病所發出的强音。老子這一連串的發問是針對誰的?當然是針對統治者。因爲老子處於奴隸社會中最慘淡、最殘酷的歷史時期,與上古社會時期“官”民之間“轄之友之”那種平等、親善、和諧的社會關係比較,深知現實社會之黑闇、無道,而造成這種局面的社會原因,就是奴隸主即天子、諸侯王及其屬下的各級官員,都把人民大衆視爲任其宰割的牛馬,作爲他們的私有財産、工具,强迫人民大衆爲統治者的利益賣命,以滿足統治者的欲望。所以,要改變這種社會現實,首先是要息滅統治者的私心和貪慾。正是這樣,在六個發問中,終極是“能無私乎?”并且緊接着又補充指出要做到“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統治者如能這樣做,就是“仿若道行”了,就具備天道的品德了,因而也能有偉大的功德了。老子因爲處身於人類歷史上最殘酷、無道的歷史時期,其感觸也最深刻,其思想也最光輝。老子精研自然之道,也深知在社會上危害極深的人道和詭道,正是爲了改造社會,糾正人道和詭道的危害,重新塑造人類的靈魂,所以在西去隱居途中爲後世留下了《道德經》這部不朽的著作。

  【思考】

  1.爲什麽“天門開闔”要“爲慈”?

  2.爲什麽“明白四大”要“無私”?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