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12章 自然運化51

  【經文】

  道1生2之3,德4畜5之3,物6形7之3,勢8成9之3,萬物10莫11不12尊13道14而15貴16德4。道14,尊13之3;德4,貴16之3。夫17莫18之19令20而21常22自然23。故24道14生25之3,畜5之3,育26之3,養27之3,長28之3,成29之3,熟30之3,覆31之3。生25而32不12有33,爲34而32不12恃35,長36而32不12宰37,是謂38烜39德40。

  【注釋】

  1.道:指先天形態物質(無色無聲無形的宇宙本源)的存在和演化活動。例,《莊子·天地》:“夫道,淵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盪蕩乎!忽然出,勃然動,而萬物從之乎!……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態)物焉,神而又神而能(態)精焉。”此處“能”字,讀“態” 字音,取“形態”之義,如《素問厥論》:“願聞六經脈之厥狀病能也。” “能物”指“形態物質,“能精”指“形態能量”,物質有形,能量無形。又如《莊子·知北游》有:“形本生於精。”這就是説,宇宙中有形體的東西本來是由無形的能量演化而成的。   2.生:演化,産生。例,《莊子·大宗師》:“夫道……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生天生地。”   3.之:助詞,用在動詞之後,調整音節。例,《莊子·達生》:“善養生者,若牧羊然,視其後者而鞭之。”   4.德:天道的品格,即自然品格,其本質是“和”,如老子所説“萬物負陰而葆陽,冲氣以爲和”中的“和”,是使人、物、事都處於和諧、平衡、有序、正常運化狀態的“和”。例一,《莊子·繕性》:“夫德,和也。”例二,《莊子·德充符》:“德者,成和之修也。”   5.畜:容納。例:《莊子·天地》:“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無爲而萬物化,淵静而百姓定。”欲:貪慾;淵:源頭,指主政者。   6.物:指有色有聲有形的宇宙萬物,包括有生命和無生命的東西。例,《莊子·知北游》:“物物者非物也。”第一個“物”字是動詞,指“物化”,表示“使……有形”;第二、第三個“物”字是指有形的東西;非:不是。例二,《莊子·知北游》:“形本生於精,而萬物以形相生。”形,指有形體的東西;精,指能量。   7.形:成形,使……有形。例,《莊子·知北游》:“知形形之不形乎!”第一個“形”字是動詞,表示“使……有形”;第二、第三個“形”字是指有形的東西;不:不是。   8.勢:趨勢,趨向。例,《莊子·秋水》:“時勢適然。”   9.成:形成,生成。例,《莊子·德充符》:“無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   10.萬物:指天體萬物,包括星體、無生命和有生命的物種。例,《莊子 · 天地》:“夫道,覆載萬物者也。”   11.莫:無定代詞,没有哪一種東西。例,《莊子·秋水》:“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   12.不:副詞,表示一般性否定。例,《莊子·德充符》:“鑒明則塵垢不止。”   13.尊:尊奉,奉行。例,《莊子·在宥》:“無爲而尊者,天道也。”   14.道:自然法則,客觀規律,道理。例一,《莊子·天下》:“夫塊不失道。”塊:指土塊的存在、變化。例二,《莊子·繕性》:“道,理也。”   15.而:連詞,表示並列關係。例,《莊子·達生》:“紫衣而朱冠。”   16.貴:崇尚。例:《莊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氣耳,聖人故貴一。”氣:指相互作用力,能量。   17.夫: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例,《莊子·天運》:“夫虚静、恬淡、寂漠、無爲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18.莫:無定代詞,没有誰,没有哪一個人。例,《莊子·知北游》:“物已死生方圓,莫知其根也。”   19.之:助詞,用於修飾語與被修飾語之間,相當於“的”字。例,《莊子·德充符》:“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况全德之人乎!”   20.令:發出命令。例,《詩經·齊風·東方未明》:“倒之顛之,自公令之。”   21.而:連詞 表示順接,就。例,《戰國策·趙策四》:“入而徐趨,至而自謝。”   22.常:正常。例一,《莊子·駢拇》:“天下有常然。”例二,《詩·唐風·鴇羽》:“悠悠蒼天,曷其有常。”   23.自然:自然而然。例,《莊子·繕性》:“古之人,在混芒之中……當時是也,莫之爲而常自然。”   24.故:連詞,所以,因此。例,《莊子·天道》:“故古之人貴夫無爲也。”   25.生:産生,創生。例,《莊子·知北游》:“夫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   26.育:培植。例,《莊子·在宥》:“今我願合六氣之精以育群生。”群生:衆生萬物。   27.養:陶冶,修養。例,《莊子·在宥》:“昔者黄帝以仁義攖人心,堯、舜於是乎股無胈,脛無毛,以養天下之形。”   28.長:成長。例,《孟子·公孫醜上》:“今日病矣,予猪苗長矣。”   29.成:成材。例,《莊子·逍遥游》:“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   30.熟:成熟。例,《莊子·人間世》:“夫柤梨桔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剥。”   31.覆:復始,復原。例:《莊子·大宗師》:“反覆始終,不知端倪。”   32.而:連詞,表示轉折。例,《莊子·天道》:“天不産物而萬物化,地不長物而萬物育。”   33.有:領有,佔有。例,《莊子·漁父》:“有土之君與?”   34.爲:做,有作爲(作用)。例,《莊子·大宗師》:“知天之所爲,知人之所爲者,至矣。”   35.恃:自負,自以爲了不起。例,《莊子·達生》:“方虚憍而恃氣。”   36.長:輩分高。例,《書·伊訓》:“立敬惟長。”在經文中“長”是指天體萬物之始祖(道)。   37.宰:主宰。例,《吕氏春秋·精通》:“德也者,萬民之宰也。”   38.是謂:這説的是,這是。例,《莊子·馬蹄》:“同乎無欲,是謂素檏。素檏而民性得矣。”   39.烜:顯著,盛大。例,王安石《上杜學士書》:“將相大臣,其勢烜赫。”引申作“偉大”。   40.德:功德(功業與恩德)。例,《韓非子·解老》:“有道之君,外無怨仇於阾敵,而内有德澤於人民。”

  【譯文】

  先天形態物質的存在和演化生成天體萬物,自然品格容納萬物,萬物形成了各自的形態,也形成各自存在、變化、發展的趨向,萬物萬事的運化没有哪一種不尊奉自然法則和崇尚自然品格的。萬物萬事遵奉自然法則運化,又崇尚自然品格,没有誰發出命令而能正常、自然而然地運化。因此,自然法則和自然品格使萬物得以産生、容納、培植、陶冶、成長、成材、成熟、歸元復始。道産生天體、演化萬物而不占爲己有,道有作爲而不自以爲了不起,道輩分最高而不充當主宰,這是偉大的功德。

  【評説】

  老子在《道德經》中,對萬物往往作綜合性、人格化的描述,這就比較扼要、生動。《道德經》只有五千餘言,却要叙述宇宙萬物及其運化規律,不可能把萬物詳細分類説明。我們讀《道德經》,不要錯認爲“凡物皆有靈魂”,不要引起迷信。例如自古有人把天地、星星、山嶽、石頭、樹木、塑像、偶像、牛頭骷髏、野猪獠牙等等無生命無靈魂的東西奉若神靈或神靈顯化之處所。現在世界上有許多地區的人仍保持這類習慣,但這些是與《道德經》的思想相背離的。老子明確表示“言有宗,事有根”。這個“根”就是客觀存在的萬物萬事及其運化規律,而“宗”就是要使人們認識萬物萬事的運化規律並自覺地服從這種規律,也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老子崇尚自然法則和自然品格,例如水的存在、運化規律及其與所處環境、萬物的關係,就體現了自然法則和自然品格。但水就是水,可以人格化而不是人,也不是神(河神、海神是虚擬的)。

  本章論述萬物按照自然法則運化、保持着自然品格,這樣即使没有任何指令約束,萬物都將始終如一地按自然法則運化。現代哲學認爲:人們認識了事物存在、變化的客觀規律,並自覺運用這種規律,就進入“自由”境界了,或稱爲達到“自然境界”了。老子的“莫之令而常自然”的理念,正是超越現代哲學所指的“必然王國”而進入“自由王國”的最高境界。

  萬物按照自然法則運化,如何“周行而不怠”呢?老子用生、畜、育、養、長、成、熟、覆八個字來描述。萬物是由無色無聲無形的東西演化而生成有色有聲有形的東西,最後又演化而復歸於無色無聲無形的東西。按老子的話説,是“有生於無”、“有無相生”。

  下面進一步説明天道“烜德”的三方面内容和意義。

  第一,生而不有。道生天地而不據爲己有(私有),天地生化萬物而不據爲己有(私有)。老子仿若道行,創立天道學説,是無可估量的精神財富,但也不據爲己有(如不求著作權、出版權)。老子認爲,人們創造精神的或物質的財富,都不要據爲己有(私有)。特别是王者,打江山坐江山,也不要把江山據爲己有(私有)並世襲掌權。任何人,立業成家,生兒育女,也不要把産業、兒女據爲己有(私有)。創業者不將業績據爲己有(私有),守業者就更没有理由據爲己有(私有)了。天下之王、公、貴族、大夫、士民都做到“生而不有”,則“反者道之動”,所有的人都共同擁有全天下的財富,就是天下爲公了。然而要實現這種局面,根本上説是不要爲私,而應無私。老子説“行於大道,唯私是畏”。所以,在私有制社會裏,“天下爲公”就只能説是一種理想。

  “生而不有”是天道的品德,孫中山提出“天下爲公”,這是美好的理想。但是,“唯私”則不同,唯私者不爲公,唯私者必求佔有,從而要争、要搶,他們的心思,正如劉少奇所批評的那樣:“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唯私者認爲,“人不爲己,天誅地滅。”這是私有制社會中隨處可見的頑疾。

  第二,爲而不恃。道生天地而不居功自傲,天地生萬物也不居功自傲。老子仿若道行,創立天道學説也不居功自傲;孫武、範蠡、孫臏等分别輔助吴王、越王、齊王立了大功也不居功自傲,功成則身退。任何人對國家、對人民有貢獻,也不應該居功自傲。老子深知,一個人的作爲、貢獻雖然突出,但無論如何都比不上創造天地萬物的天道,天道尚且“恪銘於阘”,何况於人呢?另方面,一個人有大作爲,往往包含了無數前人智慧的累積和同時代人的共同努力,無數前人和同時代人的貢獻好比滄海,每個人的貢獻只是滄海中的一滴。所以,就個人而言,確實不該將成就、貢獻歸功自己,自以爲功高而輕視别人,一旦自視功高而輕視别人,必然陷入老子所批判的境地:“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不恭,自矜者不長”。

  第三,長而不宰。道生天地、演化萬物,道是始祖,輩分最高。道爲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銘有;貽養萬物而不爲主,恪銘於枵;萬物歸焉而不爲主,恪銘於阘。”“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川谷之水“不召而自來”。老子認爲得道的人能够做到“長而不宰”,而那些開國創業的元勛、功高位尊的重臣、一邦之王、一國之君,也宜做到“長而不宰”。老子的這些思想,除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論根據之外,從歷史上看應與堯帝、舜帝的禪讓有聯繫。從禪讓帝位而做到“長而不宰”方面看,最典型的是佛門中的衣鉢相傳。自釋迦牟尼開始,至達摩來到中國,一直到慧能,共34代。釋氏佛門選擇接班人,只看是否悟透本性,不分宗派,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不分文化程度,不分姓氏。六祖慧能之後,不再有衣鉢相傳了,釋氏佛門弟子遍佈世界各地,有道行的高僧很多,但群龍無首,没有活佛,只有僧人,所有僧人都是平等的。釋氏佛門是歷史上最悠久的宗教,僧人真正“恪銘於枵”,二千五百多年了,可謂“長晟久嗣”的典型。

  【思考】

  1.何謂“道生之,德畜之”?

  2.何謂“烜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