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5章 無形無象14

  【經文】

  視1之2不3見4名5曰6 佚7,  聽8之2不3聞9名5曰6恓10,摸11之2不3得12名5曰6微13。此14三者15不3可16致17詰18,故19混20而21爲22一23。其24上25不26皦27,其24下28不26昧29, 繩繩30兮31不3可16明32, 復歸33 於34 無35物36:是謂37無38狀39之40狀41,無38象42之40象43,是謂37恍惚44。迎45之46不3見4其47首48,隨49之46不3見4其47後50。知51古52之53無54,以55喻56今57之53有58,能59知51古52始60,是謂37道61紀62。

  【注釋】

  1.視:看。例,《莊子·大宗師》:“四人相視而笑。”   2.之:人稱代詞,它。例,《莊子·天運》:“親權者,不能與人柄。操之則栗,舍之則悲。”   3.不:副詞,不曾,没有。例,《莊子·齊物論》:“終身疫疫而不見其成功。”   4見:看見,看到。例,《莊子·齊物論》:“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鸮灸。”時夜:公鷄報曉。鸮灸:斑鳩一類的鳥。   5.名:稱説,説。例,《論語·泰伯》:“盪蕩乎!民無能名焉。”   6.曰:説,説是。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無不一言以蔽之曰‘遭得很’。”   7.佚:隱遁,隱蔽。例,《荀子·宥坐》:“身不佚者志不廣。”   8.聽:用耳朵聽聲音。例,《莊子·天地》:“視乎冥冥,聽乎無聲。”   9.聞:聽見。例,《莊子·庚桑楚》:“耳之與形,吾不知其异也,而聾者不能自聞。”   10.恓:寂静。例,宋·梅臣《勉致仕李秘監》詩:“歸來托四鄰,恓恓無片屋。”   11.摸:用手接觸或輕輕撫摩。例,《後漢書·蔡邕傳》:“邕讀《曹娥碑》,能手摸其文讀之。”   12.得:可以,能够。例,《論語·述而》:“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   13.微:隱蔽,無形。例,《説文解字》:“微,隱行也。”杜預注:“微,匿也。”   14.此:指示代詞,這。例,《莊子·天道》:“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   15.三者:三方面。例,《莊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是:此,這。三者:指壽、富、多男子。   16.可:可能。例,《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17.致:窮盡,竭盡。例,《國語·吴》:“飲食不致味,聽樂不盡聲。”   18.詰:追問。例,《莊子·在宥》:“於是乎天下始喬、詰、卓、鷙。”喬:刁僞。卓:高傲。鷙:兇狠。   19.故:連詞,所以,因此。例,《莊子·天道》:“故古之人貴夫無爲也。”   20.混:混合,摻雜。例,《法言·修身》:“人之性也,善惡混。”   21.而:連詞,表示順接,就,然後。例,《戰國策·趙策四》:“入而徐趨,至而自謝。”   22.爲:變成,成爲。例,《莊子·大宗師》:“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爲友。”   23.一:合成一體。例,唐·杜牧《阿房宫賦》:“六王畢,四海一。”   24.其:指示代詞,這樣的。例,《莊子·大宗師》:“固有無其實而得其名者?”實:事實;名:名聲。   25.上:最好的(情况)。例,《莊子·徐無鬼》:“上之質,若亡其一。”一:一己,自身。   26.不:副詞,表示一般性否定。例,《莊子·德充符》:“鑒明則塵垢不止。”   27.皦:分明,清晰。例,《論語·八佾》:“純如也,皦如也。”   28.下:最差的(情况)。例,《莊子·徐無鬼》:“下之質,執飽而止,是狸德也。”   29.昧:糊涂。例,《莊子·知北游》:“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   30.繩繩:“繩”即繩索,繩子。例,《説文解字》:“繩,索也。”繩是由多股纖維紡制成的,故“繩繩”有“衆多”之意,例如:《詩·周南·螽斯》:“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但此處“繩繩”有另一種意思。第一個“繩”字是動詞,有搓、絞、紡的意思;第二個“繩”字是名詞,指“繩索”。故“繩繩”表示按一定的要求、標準、方法,把多股纖維搓絞、紡制成爲繩索。每根纖維是“個體”,繩索是“整體”。由於衆多纖維絞合成一體,人們看繩索時只能看到宏觀的“整體”,而無法細辨其微觀的“個體”。所以,“繩繩”相當於現代數學“模糊論”的意義,經文中“不皦”、“不昧”、“恍惚”再三表述這種“模糊論”思想。在古代,以“繩繩”之法(“模糊論”)來把握事物的宏觀特性,是古代智者“執大象”的杰出表現,尤其是“中醫”之診治。   31.兮:語氣詞,表示停頓。例,《莊子·人間世》:“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   32.明:明白。例,《戰國策·齊策一》:“則秦不能害齊,亦已明矣。”   33.復歸:回歸,指回復到某種狀態。例,《莊子·知北游》:“今已爲物也,欲復歸根,不亦難乎!”   34.於:介詞,到。例,《孟子·萬章上》:“舜流共工於幽州,放驤兜於崇山。”   35.無:無色無聲無形的(東西,如先天形態物質)。例,《莊子·至樂》:“芴乎芒乎,而‘無’有象乎!”這裏的“無”,是指無色無聲無形的先天形態物質,在《莊子·齊物論》中有:“故自‘無’適‘有’,以至於‘三’,而况自‘有’適‘有’乎!”這裏的“有”,是指天體,包括地球。“三”是指由“有”演化生成的新的“有”,如生命物種的生成、進化、石器……。   36.物:指萬事萬物,或某種東西。例一,《説文解字》:“物,萬物也。”例二,《莊子·達生》:“物與物何以相遠!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   37.是謂:這説的是,這是。例,《莊子·馬蹄》:“同乎無欲,是謂素檏。素檏而民性得矣。”   38.無:没有。例,《莊子·知北游》:“視之無形,聽之無聲。”   39.狀:陳述,描摹。例一,《莊子·德充符》:“自狀其過。”例二,柳宗元《游黄溪記》:“最奇麗,殆不可狀。”   40.之:人稱代詞,它。例,《莊子·天運》:“親權者,不能與人柄。操之則栗,舍之則悲。”   41.狀:樣子,狀態。例,《莊子·知北游》:“光曜不得問而孰視其狀貌。”   42.象:摹擬。例,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隨色象類,曲得其情。”   43.象:迹象,現象。例,《莊子·至樂》:“芴乎芒乎,而‘無’有象乎!”“無”:無色無聲無形的東西,即宇宙本源。   44.恍惚:模糊不清,隱約不明。例,王充《論衡·知實》:“神者,眇茫恍惚,無形之實。”   45.迎:向前面對。例,《孫子·行軍》:“視生處高,無迎水流。”   46.之:助詞,用在動詞後,調整音節。例,《莊子·達生》:“善養生者,若牧羊然,視其後者而鞭之。”   47.其:人稱代詞,它(的)。例,《莊子·田子方》:“文王觀於臧,見一丈夫釣,而其釣莫釣。”   48.首:表示方位在前頭,頭。例,《莊子·大宗師》:“孰能以‘無’爲首,以生爲脊,以死爲尾,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   49.隨:望背跟隨。例一,《説文解字譯述(全本)》:“隨,從也。”例二,《莊子·在宥》:“神動而天隨。”神:道,先天形態物質;動:運動;天:天體萬物。   50.後:表示方位在後面的,尾。例,《莊子·天地》:“鑿木爲機,後重前輕,挈水若抽。”   51.知:認識,瞭解。例,《莊子·齊物論》:“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   52.古:古老。例,《莊子·大宗師》:“長於上古而不爲老,覆載天地、刻雕衆形而不爲巧。”刻雕:比喻創造、生化。衆形:指萬物。   53.之:助詞,用於修飾語與被修飾語之間,相當於“的”字。例,《莊子·德充符》:“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况全德之人乎!”   54.無:指先於天體存在的先天形態物質及其存在、運化法則,都是無色無聲無形的。例一,《莊子·天地》:“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有”:指看得見形狀的東西;‘一’:指宇宙演化的第一階段,即先天宇宙階段,其中存在的先天形態物質就是“精”,是“道”,是“母” 。例二,《莊子·更桑楚》:“萬物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   55.以:連詞,以便。例,《莊子·盗跖》:“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學士不反其本。”   56.喻:説明。例,《莊子·齊物論》:“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   57.今:當今,目前。例,《莊子·大宗師》:“不識今之言者,其覺者乎?”   58.有:指有色有聲有形的天體(特别是地球或類似地球的、可能存在生命物種的行星)和萬物的存在、運動、變化。例一,《莊子·庚桑楚》:“始無‘有’,既而‘有’生。”例二,《莊子·齊物論》:“故自‘無’適‘有’,以至於‘三’,而况自‘有’適‘有’乎!”   59.能:能够。例,《莊子·天地》:“能有所藝者,技也。”   60.始:開頭,起初,指有“無”而還没有“有”的先天宇宙中無色無聲無形的先天形態物質的存在及其演化,即是第2章中所説的“道”。例一,《韓非子·主道》:“道者,萬物之始,是非之紀也。”例二,《淮南子·俶真訓》:“所謂有始者,繁憤未發,萌兆牙蘗,未有形埒,無無蠕蠕,將欲生興,而未成物類。”   61.道:存在於先天宇宙中並演化生成天體的先天形態物質,是宇宙本源。例一,《莊子·大宗師》:“夫道……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生天生地。”例二,《莊子·漁父》:“且道者,萬物之所由也。”   62.紀:規律,法則。例一,《莊子·天運》:“日月星辰行其紀。”例二,《莊子·知北游》:“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經文中“道紀”即是“自然法則”。例:《江門道統與非老子》:“易,道也,是真道紀也。”

  【譯文】

  道這種物質,想看它的樣子却看不見,是説它隱蔽了;想聽它的聲音却聽不到,是説它太寂静了;想摸它的形體却摸不着,是説它隱蔽無形。看、聽、摸這三方面不可能細緻追究,所以合在一起來説明。這種説明,即使最好的情况也仍然不清晰,而最差的情况也不是一塌糊涂,總之如紡繩索那樣,多股纖維絞纏在一起而不容易解析明白,終歸是無色無聲無形的東西。這説的是没有辦法描摹它的狀態,没有辦法模擬它的形象,也即是説模糊不清。對道這種客觀存在的東西,向前看却看不到它的頭,望背後也看不到它的尾。人們應該認識這種古老的無色無聲無形的東西及其運化規律,以便説明當今有色有聲有形的天體萬物的存在、運動和變化,人們能够認識這種古老的先天形態物質的存在及其運化規律,就是認識了自然法則。

  【評説】

  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人類憑自己的眼睛、耳朵、肌膚來感知客觀存在的事物。本章坦率承認:人類憑自己的視覺、聽覺和觸覺器官是不能直觀感知先天形態物質的存在的。

  本章旨在説明先天形態物質是無色無聲無形的,它所存在的先天宇宙在空間上是無窮大的,在時間上是無始無終的,綜合之而簡稱爲“無”。

  本章提出一種希望:人類應該認識先天宇宙中先天形態物質的存在和運化法則即自然法則,這樣便可以説明後天宇宙中天體萬物的産生和演化進程。

  【思考】

  1.何謂“無”?你身邊有哪些“無”的東西?

  2.爲什麽要“知古之無,以喻今之有”?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