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1章 轍我者貴70

  序
  (標題右上角數字是世傳本《道德經》各章序數,下同)

  【經文】

  吾1言2甚3易4知5,甚3易4行6。天下7莫8能9知5,莫8能9行6。言2有10宗11,事12有10根13。夫14唯15無16知5,是以17無18我19知20。知5 我19 者21 稀22 ,轍23 我19 者21 貴24 矣25 。 嗚呼26 !聖人27披28褐29懷30玉31。

  【注釋】

  1.吾:人稱代詞,代稱自己。例,《莊子·秋水》:“吾在於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2.言:話,説的話。例,《莊子·齊物論》:“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封:時空界限;常:固定不變。   3.甚:副詞,很,非常。例,《莊子·天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   4.易:容易。例,《莊子·天運》:“苟簡,易養也。”養:教育,教養。   5.知:知道,懂得,理解。  例,《莊子·逍遥游》:“之二蟲又何知?”之:這。   6.行:實行。例,《淮南子·主術訓》:“而行必然之道,故萬物舉而無遺策。”遺:失。   7.天下:指天下人。例,《莊子·駢母》:“曲折禮樂,呴俞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者。”此處“天下人”特指諸侯王及其臣僚,因爲老子傳授《道德經》,除了普世教育意義之外,針對當時諸侯混戰、國家昏亂的社會背景,特别對諸侯王及其臣僚進行批判、教育,希望扭轉社會動盪的局面,恢復社會太平安定。   8.莫:無定代詞,没有誰。例,《詩·小雅·采薇》:“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9.能:能够。例,《莊子·天地》:“能有所藝者,技也。”   10.有:具有。例,《莊子·大宗師》:“夫卜樑奇有聖人之才而無聖人之道。”   11.宗:宗旨。例一,《莊子·德充符》:“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例二,《莊子·應帝王》:“鄉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   12.事:做事,從事。例,《莊子·徐無鬼》:“予又奚事焉。”   13.根:根據。例,蘇軾《李氏山房藏書記》:“束書不觀,游談無根。”   14.夫: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例,《莊子·天運》:“夫虚静、恬淡、寂漠、無爲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15.唯:副詞,只因爲。例,《 莊子·德充符 》:“ 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 。”   16.無:副詞,不。例,《書·洪範》:“無偏無黨,王道盪蕩。”   17.是以:連詞,所以,因此。例,《莊子·盗跖》:“知者之爲,故動以百姓,不違其度,是以足而不争,無以爲故不求。”   18.無:没有。例,《莊子·知北游》:“視之無形,聽之無聲。”   19.我:人稱代詞,代稱自己。例,《莊子·齊物論》:“夫子以爲孟浪之言,而我以爲妙道之行也。”   20.知:知識,指人們在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例,《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21.者:助詞,“表示……的人。”例,《莊子·人間世》:“菑人者,人必反菑之。”   22.稀:爲數不多,少數。例,《古詩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23.轍:車輪碾軋出的痕迹,呈兩道車溝。比喻道路,引申爲道理、道德。例一,《説文解字譯述(全本)》:“轍,車迹也。”例二,《莊子·外物》:“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   24.貴:寶貴,可貴。例,《孟子·盡心上》:“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   25.矣:語氣詞,相當於“了”。例,《莊子·應帝王》:“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26.嗚呼:感嘆詞,表示感嘆。例,《尚書·旅獒》:“嗚呼!明王慎德,四夷咸賓。”   27.聖人:“聖”字的意義,《説文解字》表述爲:“聖,通也。”《古今漢語詞典》對“聖”字表述爲:“才能非凡,無所不通。”而對“聖人”則表述爲:“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三者綜合起來,“聖人”可以表述爲:“德才高超,事事通達的人。”例,《莊子·人間世》:“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成:實現;生:出現。   28.披:覆蓋在肩背上。例,三國·魏·曹丕《雜詩》:“輾轉不能寐,披衣起仿徨。”   29.褐:粗布衣服。例,《詩·豳風·七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30.懷:心裏存着。例,《莊子·達生》:“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禄。”齊:齋。   31.玉:比喻純潔、高尚的素質、品德、美好願望。例,《禮記·聘義》:“君子比德於玉焉。”

  【譯文】 

  我的話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實行。各個諸侯國中没有哪一位諸侯王能够理解,没有哪一位諸侯王能够實行。我説話是有宗旨的,做事是有根據的。只因爲人們不理解,因此未能掌握、應用我所講的知識。世界上能懂得我的話的人爲數不多,而能按照我講的道理和道德去修身行事的人是很可貴的。啊!那些德才高超,事事通達的人,他們披着質檏無華的粗布衣服,心中懷抱着一種純潔、崇高、爲衆生謀福祉的美好願望。

  【評説】

  老子在本章一開始就明確指出,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王没有哪一個能够理解他的理念,也没有哪一個能按照他的理念去管理國家。這裏有必要説明,經文“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的一般意義,本來可以譯爲“世人没有誰能够理解,没有誰能够實行”。但此處却譯爲“各個諸侯國中没有哪一位諸侯王能够理解,没有哪一位諸侯王能够實行”。這是爲什麽呢?第一,廣大人民大衆是勞動者,是實際生産工作者,他們雖然不知道“自然法則”或“客觀規律”的概念,但他們在自己的生産活動中却懂得“只有從客觀實際出發才能把生産工作做好”,所以他們天生的是“自然法則”或“客觀規律”的忠實執行者。他們做事也有不知不覺違背自然法則的時候,但他們無意對抗自然法則,而且往往能從自己的失敗中吸取教訓,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回到自然法則的軌道上來。第二,國家、社會事業的主宰者是國家領導人,是執掌政權的統治者。統治者如果做了對民衆有益的事,是所謂“恩澤施於天下”;如果做了危害民衆的事,是所謂“禍國殃民”。就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實際來看,有意違背自然法則而禍國殃民的是各諸侯國的侯王及其臣僚。所以,從批判當時的現實社會方面分析,對這段經文的翻譯,直擊各個國家的領導人是合情合理的。老子對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王的批判,在《道德經》中隨處可見。正是這種針對現實的批判,體現了老子爲天下百姓謀福祉的情懷。

  本章要點,第一是教導人們説話要有宗旨,做事要有根據;第二是强調人們要按照道理(自然法則)和道德(自然品格)修身行事;第三是希望人們能够保持質檏,而且應有爲衆生謀福祉的崇高思想(披褐懷玉)。

  【思考】

  1.本章主要説明什麽問題?有什麽意義?

  2.説説你瞭解的“披褐懷玉”的聖人。

  第一單元 天道 自然演化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