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78章

  【新經文】

  天下柔弱者默默如水,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勝 ,其無以易之。柔勝剛,弱勝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言:受國之垢,適爲社稷主;受國不祥,適爲天下王。正言若反。

  【原經文】

  甲本: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勝也,以其無以易之也。柔之勝剛,弱之勝强,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故聖人之言雲,曰:受邦之垢,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乙本: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也。柔之勝剛也,弱之勝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是故聖人之言雲,曰: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之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王弼: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强,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爲天下王。正言若反。

  書局:天下柔弱者莫過於水,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柔勝剛,弱勝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言: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辨 析】

  比較可知,王弼本“弱之勝强,柔之勝剛”二句文與甲本、乙本經文和書局本經文之前後排列不同;王弼本經文“是爲天下王”,而甲本、乙本經文和書局本經文作“是謂天下(之)王”。又甲本、乙本經文“故聖人之言雲,曰:受邦之垢……”中之“雲,曰:”有累贅之嫌。

  “天下柔弱者默默如水。”書局本原是“天下柔弱者莫過於水。”王弼本經文和甲本、乙本經文都是“天下莫柔弱於水。”這兩種表述,都是説天下没有哪一種東西比水更柔弱的,即水最柔弱。這不符合實際情况,因爲空氣,聲波,光綫也都是人的感官所能感知的,都比水更柔弱。現代科學有“真空”的概念,不要以爲“真空”就真的没有什麽東西了,“真空”只是表示氣體非常稀少,幾乎没有氣體存在了。就算能達到“絶對真空”,也只能説没有氣體,但不能説没有别的物質。例如,在一個“真空”的玻璃瓶裏,磁場、各種看不見的射綫等柔弱之物,仍然可以在“真空”中存在,進出自如。所以説,甲本、乙本經文或世傳本的經文,不切合實際,與老子“言有宗,事有根”相違背。現在改成“天下柔弱者默默如水”,就切合實際情况,而且不是單獨指水,而是泛指一切柔弱之物。

  “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第二句經文在甲本、乙本經文中是“以其無以易之也。”句首“以”字之出現,使得後半句所指的“無以易”成爲“攻堅强者莫之能勝”的根據,而古今學者對“易”字頗多解釋,河上公注:“夫攻堅强者,無以易於水。”王弼注:“以,用也。其謂水也,言用水之柔弱,無物可以易之也。”順治皇帝説:“無以易之,謂雖曲折萬變而無以易水之柔也。”這不符合事實。請看:北方地區冬天寒冷,水結冰;南方地區,即使在夏天,用人工冷凍方法,水也能結冰。水結冰,失去柔弱本性,成爲堅强者……難道這些不是“易於水”嗎?《帛書老子校注》中還列舉有“更易”、“變易”、“容易”、“慢易”等等來解釋“易”字的含義,把問題復雜化了。其實,就世傳本經文第一句與第二句聯貫起來分析,第二句僅僅是對第一句的補充注釋,指出柔弱勝剛强這個事實是不可改變的(不是指改變水之柔弱本性),如水滴而石穿,風化而瓦解,和親而化敵爲友……都是柔弱勝剛强的事實,而且是不可改變的事實。這樣看,第二句經文的“其”字之前就不應加“以”字,即甲本、乙本經文多一個“以”字。對老子五千餘言的注釋,古今不少學者常常就一個字,一句話進行獨立分析,而不對整句經文甚至全章、全書内容聯繫起來分析,把本來簡單明白的問題,發揮得無邊無際,以爲如此才“保真”,才玄妙莫測,博大精深,玄之又玄,其實這也是一種强爲,不合老子的自然之道,是應該向老子表示道歉的。

  “受國之垢,適爲社稷主;受國不祥,適爲天下王。”其中二處“適爲”,甲本、乙本經文和書局本經文作“是謂”,王弼本經文第一句也作“是謂”,第二句則是“是爲”(見《帛書老子校注》第二一一頁)。“適”和“是”同音同調,“爲”和“謂”同音异調。選用“適爲”,意思是“適合作爲”,而“是謂”在這裏作“是説”或“是叫做”;“是爲”意思爲“這是”。假設有多位達到聖人水平的人物,他們都是没有當官的,但都能够“受國之垢”,也能够“受國不祥”。那麽,這些人就已經“是”社稷主、天下王嗎?就“叫做”社稷主、天下王嗎?顯然不恰當。但如果説這些人“適合”作爲社稷主、天下王,則是恰當的。這是一批有用的人材,適用但不一定非用不可,尤其是主或王者,一個國家也只有一個而已,那能有衆多國王呢?又經文中的“國”字,甲本殘卷經文原用“邦”字,意義相同,此處用“國”字。

  本章勘字:默(莫)默(過)如(於)適(是)爲(謂)適(是)爲(謂)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