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72章

  【新經文】

  民不畏威,則大威將至,其勢披靡。不柙民之居,不壓民之生。夫唯不壓,則民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原經文】

  甲本:民之不畏威,則大威將至矣。毋狹其所居,毋厭其所生。夫唯弗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彼取此。

  乙本:民之不畏威,則大威將至矣。毋狹其所居,毋厭其所生。夫唯弗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彼而取此。

  王弼: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書局:民不畏威,則大威將至。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辨 析】

  “民不畏威,則大威將至,其勢披靡。”甲本、乙本經文多一個“之”字和一個“矣”字,這些虚詞可以不要。經文中的“將”字,作副詞,表示可能、也許。王弼本經文少一個“將”字,則把可能性變爲必然性,不當。在“民不畏威”時,如果統治者能“祈民貴言”、“以慈爲之”,可能不會發生“大威”;只有當統治者繼續横行强爲時,“大威”就可能發生。新經文中“其勢披靡”,是增加的,以説明“大威”之勢。

  “不柙民之居,不壓民之生。夫唯不壓,則民不厭。”此處的“柙”字,甲本、乙本經文和書局本經文作“狹”字,王弼本經文作“狎”字,高明謂“當從《羅》卷與《景龍》碑等假爲‘狹’。”解釋爲“治天下者無狹迫人民之居處,使不得安舒。”這個解釋是站在人民大衆的立場上説的,如果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呢?唐玄宗注曰:“無狹者,除情去欲,使虚而生白。”這意思是説:“無狹,就是無情無欲,致虚守無。”唐玄宗很狡猾,把老子所講的民衆的居住環境變爲“心境”,並説:“神所居者,心也。”這明顯是要誘導民衆不要考慮實際生活困難,無思無想,成爲渾渾噩噩、糊裏糊涂的愚民!唐玄宗是違背老子教導的,不可取。現在改用“柙”字,“柙”與“狹”同音,用“柙”意義清楚,《説文解字》:“柙,檻也。以藏虎兕。”按,沈濤《古本考》:“柙之爲檻,而非謂柙之專藏虎兕也。”“不柙民之居”就是“不要像關禁野獸和犯人一樣限制人民大衆的居住環境”。用“柙”表示强行限制人民自由,把人民當作奴隸、牲畜一樣看待。文中前兩個“厭”字,讀“yā”,取義“壓制,鎮壓”,此處選擇同音、近義字“壓”代换“厭”,同時改“無(毋)”爲“不”,改“其”爲“民”,改“所”爲“之”。第三個“厭”字,讀“yàn”,取義“討厭,憎恨”。同樣,“夫唯不厭”中的“厭”應改爲“壓”。“厭”只局限於情態,“壓”則表現於行動。最後“是以不厭”改爲“則民不厭”,直接顯示“不厭”者的社會階層,不必隱晦。

  本章勘字:不(無)柙(狹、狎)民(其)之(所)不(無)壓(厭)民(其)之(所)壓(厭)則(是)民(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