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58章

  【新經文】

  其政曼曼,其民淳淳;其政拶拶,其民譎譎。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臻耶?正復爲畸,善復爲妖 ,人之迷也 ,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革,廉而不悔,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原經文】

  甲本:其正悶悶,其民惇惇。其正察察,其民㹟㹟。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爲奇,善復爲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剌,直而不肆,光而不燿。

  乙本:其正悶悶,其民惇惇。其正察察,其民㹟㹟。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爲奇,善復爲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剌,直而不肆,光而不燿。

  王弼: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爲奇,善復爲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燿。

  書局: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耶?正復爲奇,善復爲妖,民之迷也,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穢,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辨 析】

  比較可知,《帛書老子校注》用一些异體字,如“ 㹟”字。

  “其政曼曼,其民淳淳;其政拶拶,其民譎譎。”世傳本經文是“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甲本、乙本經文爲“其正悶悶,其民惇惇。其正察察,其民㹟㹟。”“悶”,《説文解字》雲:“悶。懣也。”譯:“悶,煩悶。”“悶”字義爲“煩悶,不爽快。”“悶悶”,《古今漢語詞典》:“悶悶,形容愚昧渾噩,抑鬱不樂。”高明把“其政悶悶”解釋爲“其政無事無爲。”不肖。謝宏宗曰:“‘悶悶’,昏闇不明也,比喻無爲而治。”也不肖。“悶”字也作“不吭聲、不透氣”解,但無論解釋爲“不吭聲”或解釋爲“不透氣”,都不肖。現在改用“曼曼”,取義“柔和”,或“柔和又柔和”,就可解了。政綱,政策,政紀、法規、刑法等等都能“柔和”,符合老子所講的“柔弱者强”、“柔勝剛”、“天將救之,以慈爲之”、“抱願以德”的天道品格,能如此爲政,百姓會表現得檏實憨厚(淳淳、惇惇)。相反,爲政若用壓迫與刑罰手段(拶拶),則百姓不服,將表現得狡猾詭詐(譎譎)。帛書《老子》殘卷甲本第四句經文原是“其邦夬夬”。高明認爲“邦”字乃“民”之誤,又説“帛書甲本‘夬夬’,王(弼)本作‘缺缺’。髙亨雲:‘夬、缺均借爲㹟。㹟與獪同,狡詐也’……其政嚴明苛細,則民必狡猾㹟詐。”既如此,選用“譎譎”是合理的。

  “其無臻耶。”書局本作“其無正耶。”甲本、乙本經文作“其無正也。”王弼本經文無“也(耶)”字。“臻”與“正”二字發音相近,因爲在這句經文前是“孰知其極”?即“誰知道其盡頭呢”?那麽接下來又問:“這個盡頭還没有到來嗎”?所以用“臻”字。如果仍用“正”字,有的傳本作“其無正邪”、“其無止”、“其無正善”,或把“正”字當作“政”、“定”字……五花八門,難以適從。有人將“其無正也”解釋爲“它們並没有確定的標準”。這與把“正”字當作“定”字是一樣的。“它們”指什麽呢?就是上、下文中的禍與福,正與畸(奇)、善與妖。可是,這裏講的是“道”的法則,是“反者道之動”,是“物壯則老,是謂服道”。所以不應該是談是非標準問題,而是談何時“服道”的問題。特别是在隱居之前的心情,對戰事不止,社會混亂給人民造成的灾難能何時結束的煩憂,自然而發地發問。所以,在這裏把“正”字當作假字,代之以“臻”字,在情上説得通,在理上也不難辨。

  “正復爲畸,善復爲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這裏的“畸”,原是“奇”字。與“正(正直,端正)”相反者爲“畸(邪异,偏邪)”而非“奇(不正規)”。至於“人”字,是甲本、乙本經文和王弼本經文的用字。因“迷”者非獨於民,爲“君”者不也多有昏庸者乎?!但也不獨君迷,泛指人是得當的。

  “是以聖人方而不革,廉而不悔,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甲本、乙本經文無“聖人”二字,則無行爲之主體,這裏用世傳本的格式。經文中“革”、“悔”、“耀”,甲本、乙本經文作“割”、“剌”、“燿”;王弼本經文作“割”、“劌”、“燿”;書局本作“割”、“穢”、“耀”。“燿”是“耀”的异體字。有人把“方而不割”釋爲“大方正直而不割傷人”,釋“廉而不劌”爲“鋭利而不傷害人”。這些解釋,都把聖人變成鋭器了。分析本章最後四句經文,是表達聖人的心志和對統治者的希望:“堅持原則而不改變、廉潔無貪而不後悔、正直坦盪而不放縱、光明正大而不炫耀。”所以,用“革”代换“割”,用“悔”代换“剌”、“劌”、“穢”。

  本章勘字:曼(悶)曼(悶)拶(察)拶(察)譎(缺)譎(缺)臻(正)畸(奇)人(民)革(割)悔(穢)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