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39章

  【新經文】

  昔之得一者:古神得一以精,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其之所誡者:古神無以精將恐歇,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獗,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缺。夫身貴者宜以賤爲本,位高者宜以下爲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爲本耶?非乎?故至譽無譽,不若璐璐之玉,若硌硌之石。

  【原經文】

  甲本: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爲天下正。其誡之也,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谷毋已盈將恐竭,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爲本,必高矣而以下爲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此其賤之本與,非也?故致數譽無譽。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乙本: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其誡也,謂天毋已清將恐裂,地毋已寧將恐發,神毋已靈將恐歇,谷毋已盈將恐竭,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以賤爲本,必高矣而以下爲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此其賤爲本與,非也?故致數譽無譽。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王弼: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爲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書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其之所誡者,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獗,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高貴將恐蹶。故貴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爲本耶?非乎?故至數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辨 析】

  按順序讀一遍經文,可以感知四種版本經文的用字有些不當,句子排列有些顛倒。

  “昔之得一者:古神得一以精,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相比之下可見,本處砍掉“谷得一以盈”一句。爲什麽?因爲“谷”是由地形起伏而顯現的,根據漢字定義:兩山或兩塊高地中間的狹長而有出口的地帶稱爲“谷”,“谷”中或有水,或無水。顯然“谷”就是窪地(低陷之地)。“谷”得一也好,不得一也好,始終是地表的一部分,在陸地上爲山谷、峽谷、河谷,在大洋中則稱爲海溝。陸地上之“谷”始終是大氣充盈;洋中海溝始終是海水充盈。“谷”的存在、變化只依賴於地球内部的運動(如地震、火山爆發)和地表運動(如暴雨冲刷、山體崩塌),無必要在“地得一以寧”之後再加一句“谷得一以盈”。如果地無以寧,例如地震,地殻變動,“谷”可能加大加深,也可能完全消失,此時“谷”即使“得一”也無用,“谷”之不能獨立而論,是顯而易見的。在餘下的五個方面中,“神”作爲天地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者,其實指古之“無(宇宙本源)”,是先天形態物質和自然法則,是萬物恃之以生的,故謂之“神”。第6章經文有“古(浴、谷)神不死,是爲烜(玄)牝”,古神是指先天本源物質,它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爲天下母。所以宇宙萬物出現的先後次序,“神”應提到天之前,並加冠一個“古”字,從而與第6章的提法一致。老子説先天形態物質中有“精(能量)”,先天形態物質按自然規律運化至和,高度有序,能量得以高度集中,如初生嬰兒之至和至精,充滿活力。所以把原經文之“靈”字改爲“精”字,就成爲“古神得一以精”,老子説:“其精甚真”。

  “其之所誡者:古神無以精將恐歇,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獗,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缺。”這裏,與原經文相比較,也砍掉一句“谷無以盈將恐竭”,又以“精”字代替“靈”字。經文中“無以”作“不得、不能、不是”解。“古神無以精將恐歇”是説“先天形態物質如果不是能量則將停止運化”。老子不是唯心主義者,不是有神論者,“神靈”是迷信的産物,與自然之道無關。老子雖也借用“神”字,是借用古人意識領域中“造物主”的觀念。在這段經文中,至關重要的是“侯王無以正將恐缺”,而書局本經文是“侯王無以高貴將恐蹶。”王弼本經文是“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甲本、乙本經文是“(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把“高貴”變成“以貴高”或“已貴以高”。“高貴”可以看作一個詞;“貴高”或“已貴以高”如果作爲一個詞則不通俗。作爲侯王、帝王,因爲其位至高,其權至大,一國之内唯其主宰,俗稱“高貴”而不是“以貴高”或“已貴以高”。但是侯王、帝王位高權大却天下大亂,是“侯王有以高貴却獗”。爲什麽?因爲失一、無道,猖獗而不得民心。高貴者,不僅地位特殊,生活享受也特殊。“民之難治,以其上之强爲”,“民之輕世,以其上之厚生”。强爲者强梁也,厚生者窮奢極欲也。總之侯王無正道,不得民心,則反者道之動,動則摇,侯王就從寶座上摔倒下來了(蹶)。所以用“正”字取代“高貴”是合於道理的,保留“高貴”則是維護封建統治者的特權。老子既然批判“貴者資貨有餘,是爲盗魁,非道哉”,就不可能在這裏説什麽“侯王無以高貴將恐蹶”。這裏是誰在篡改老子的原旨呢?!在本段最末尾,用一個“缺”字取代“蹶”字,“缺”作“空缺”理解,“侯王空缺”就是被推翻、廢棄,比“蹶(摔倒)”嚴重。

  “夫身貴者宜以賤爲本,位高者宜以下爲基。”原是“故(必)貴(而)以賤爲本,(必)高(矣而)以下爲基。”此處增加“身”、“者”、“位”、“者”及兩個“宜”字,這樣明顯針對人而言,不是泛論物事,而用“夫”代替“故”,表示下文將發議論而非表示因果關係。

  “故至譽無譽,不若璐璐之玉,若硌硌之石。”原是“故至(致)數譽(輿)無譽(輿),不欲琭琭(禄禄)如玉,珞珞(硌硌)如石。”本章是針對侯王、帝王的,其榮譽地位之高貴,一國之中唯其獨一無二,是“至譽”。因爲“至譽”,再没有别的更高貴的榮譽可求了,站在“至譽”之位而俯瞰天下,還有什麽譽可求呢?所以應是“至譽無譽”。又“琭”是玉名,“璐”是美玉,“琭琭(禄禄)如玉”改爲“璐璐之玉”,指美玉中最美之玉;而“珞”字疑爲錯字,甲本、乙本經文作“硌”是正義。最後是將“欲”改爲“若”,即把“要”改爲“像”;改“如(若)”爲“之”。

  本章勘字:精(靈)精(靈)獗(發)正(高貴)缺(蹶)若(欲)璐(琭)璐(琭)之(如)硌(珞)硌(珞)之(如)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