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25章

  【新經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爲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爲之名曰大。大曰始,始曰元,元曰極。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宇宙有四大,而人居其异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原經文】

  甲本: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爲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爲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乙本: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爲天地母。吾未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吾强爲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王弼: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爲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書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爲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辨 析】

  四種版本經文之主要差别是倒數第七句經文中的“王”字,書局本作“人”字。此處以書局本作爲主要參考。

  “周行而不怠。”世傳本原作“周行而不殆。”甲本、乙本經文没有“周行而不殆”。這句經文與“獨立而不改”搆成對偶。高明認爲:“駢體偶文,乃六朝盛行文體。驗之帛書足以説明,類似這種偶文,非《老子》原有,皆六朝人增入。”何謂《老子》原有?帛書《老子》殘卷甲本、乙本文字並非完全相同,誰也無法證明究竟哪一本的文字是《老子》原有。高明校勘、復原後的經文,甲本、乙本也多有差异,如何“舍彼取此”以得“原有”?高明在“《帛書老子校注》序”中一開始就寫道:“《老子道德經》世傳今本種類很多,據元·杜道堅《道德玄經原旨》張與材《序》雲:‘《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餘家。’”此“三千餘家”之經文,哪一家是《老子》原有?實事求是地説,誰也不知道!由於老子只是口傳道德經義,並未書寫、雕刻《道德經》經文,對經文記録稿也未校對、定稿、編輯。而世傳本之“經文”中假字、借字太多,後世人不解其意,遂作修改、增减。人的認識不同,理解有异,故修改、增减之文字也不同。可以肯定,老子口傳《道德經》“原有”之記録稿文字有錯漏,後人“增入”或“减出”是正常現象。故這裏仍保存符合客觀事實的“周行而不殆”。這句經文中的“怠”字,原是“殆”字,古代這兩字通用,取“怠慢、停頓”的意思,本處直接用“怠”,不必通轉。這句經文,意思是説先於天地而存在的那種物質,它的運化規律有一個特徵,周而復始,永不停止。人類生存的地球,自轉也好、公轉也好,就是“周行而不怠”,地球上萬事萬物的存在、運動、變化也是如此。老子説先於天地而存在的那種宇宙本源物質的運動也是如此,世傳本《道德經》第2章説“有無相生”、第40章説“反者,道之動”都是“周行而不怠”的意思。所以,不能以帛書《老子》爲標準砍去這句經文,而要以老子提出的“道”作爲標準來辨析,以决定取舍。

  “可以爲天下母。”甲本、乙本經文作“可以爲天地母。”此處之“天下”與“天地”,意思是一樣的,都是指宇宙之内的天體萬物。因爲在宇宙的演化進程中,“道”是最早存在的;接着,“道”演化而産生天體,其中有地球;再下來,在地球上形成生命物種,並進化出衆生萬物,及至出現人類。

  “大曰始,始曰元,元曰極。”這三句經文中的“始、元、極”三個字,各種版本都是“逝、遠、返(反)”。古人或現代人對“逝、遠、返(反)”的注釋都非常虚玄。例如蔣錫昌説:“‘逝’者,指道進行而言,即宇宙歷史自然之演進也。‘遠’者,謂宇宙歷史演進愈久,則民智愈進,姦僞愈多,故去真也愈遠也。‘反’爲‘返’之假,謂聖人處此去真愈遠之時,應自有爲返至無爲,自復雜返至簡單,自巧智返至愚樸,自多欲返至寡欲,自文明返至鄙野也……四十(第40)章‘反者道之動’與此互相發明,可合觀之。”蔣錫昌的這種注釋,不言自皦,是違反客觀事物自然發展規律的,即是違反老子提出的“道”的法則的。本章是從“有物混成”開始的,其實,不要想得那麽復雜,老子在這裏是爲了説明一個“大”字。這個“大”字是形容那種先於天地存在的、被命名爲“道”的這種宇宙本源物質的存在已經很久遠了。以中國傳統宗族觀念而言,一家如有三代同堂,則祖父母是最老最大的,如有四代同堂呢?則曾祖父母是最老最大的。這個“大”,意思是“老”(存在很久),問祖尋根,找到最老的就到頭了,這個“頭”就是“始”,如第52章有“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所以,老子解釋這個“大”字,是一層又一層地加以比喻説明,即:“大是説開始的,開始是説第一(元)的,第一是説到頭(極)了。”這就是“大曰始,始曰元,元曰極。”最後的“極”字,關令尹喜記録時可能寫成“及”字,後在整理記録稿時又誤爲字形相近的“反”字(“及”與“反”的小篆字形相近),再從“反者道之動”去猜想,釋爲“返”。這裏之所以用“極”字,可從《莊子·則陽》中“道,物之極”得到印证。從古到今,對這段經文的解釋千奇百怪。現在找出本義字,意思就簡單、明確了,老子只不過説“道”是天體、萬物生化的始祖。“道”又是由什麽生化而成的呢?在第4章中,老子誠實地説:“吾不知誰之子。”這是實事求是的。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這句經文中的“人”字是指人類,甲本、乙本經文和王弼本經文作“王”字,是錯誤的。老子在這裏談宇宙演化,講的是“道”、天體、地球、人類四者的生成、存在已經很久很久了,而不是講階級社會中統治者權位之大小、身份之高低。在人類社會初期,王者何有?可見用“王”字不當,而用“人”字是正確的,《説文解字》對“大”字的注釋是:“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由此足以證明:傅奕《道德經古本篇》、範應元《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與書局本一樣用“人”字是正確的。

  “宇宙有四大,而人居其异焉。”“宇宙”二字,甲本、乙本經文用“國中”,世傳本經文用“域中”。徐灝《段注箋》:“邦謂之國,封疆之界謂之域。”可見就“四大”中的“道”、“天”存在的時間與空間而言,遠非“國中”或“域中”所能包容。參考《莊子·讓王》“餘立於宇宙之中”之論述,顯然是把時間與空間合稱爲“宇宙”。世傳本《道德經》第14章,老子論“道”的時空存在是“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這種時空是先天宇宙,其至大無外,或謂“無極”。故這裏用“宇宙”代替“域中”。陳柱在《老子集訓》中也用“宇宙”代换“域中”。“宇宙”與“域中”發音相近,也可能老子口傳時,説話聲音不甚清晰,記録者把“宇宙”聽成“域中”。這句經文中的“人”字,大多世傳版本皆作“王”字,如前面之辨析,應改爲“人“字。而這裏的“异”字,原經文是“一”字,爲什麽要用“异”字去代换“一”字?這要想一想老子爲什麽在談論“四大”時要另加一句“而人居其异焉”來强調人類的存在?顯然,人類之所以特别重要,就在於人類不同於其他物種,人類有思想,有語言,會勞動,有創造力,人類社會存在各種各樣問題亟待妥善處理,等等,這些都是人類與别的物種不同之處,也即其“异”。如果仍然用“一”字,就體現不出其差异、特别之處,而且從下一句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來看,人類居其末尾,如果人類無特别之處,如猴子、猩猩之類,是不值得特别强調“其一”或“其异”的。

  這裏還要補充説明,一些世傳版本將本章中的三個“人”字,前兩個用“王”字,即“王亦大”、“王居其一焉”,但最後一句不用“王”字而用“人”字,成爲“人法地……”這表示王者愛大而不愛法,不法道。這是與老子主張以“道”履天下的思想背離而去的。可見二千多年來不但學者,甚至帝王御校欽訂《道德經》時,是經過精心算計的,這是假太上老君聖言以愚弄民衆的用心所使然也。

  本章勘字:怠(殆)始(逝)元(遠)極(反)宇(域)宙(中)人(王)异(一)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