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22章

  【新經文】

  曲則存,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舍則得,奪則惑。是以聖人以道爲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恭;不自矜,故長。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古之所謂曲則存者,豈虚言哉?誠全而歸之。

  【原經文】

  甲本: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執一,以爲天下牧。不自是故彰,不自見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唯不争,故莫能與之争。古之所謂曲全者,豈語哉!誠全歸之。

  乙本: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執一,以爲天下牧。不自是故彰,不自見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唯不争,故莫能與之争。古之所謂曲全者,豈語哉!誠全歸之。

  王弼: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爲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虚言哉﹗誠全而歸之。

  書局: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爲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虚言哉,誠全而歸之。

  【辨 析】

  “曲則存,枉則正。”新經文中的“存”字,原作“全”字。何以要改“全”爲“存”,這是因爲能曲者,柔也,柔弱者生,“存”字取“生存、存在”之義,“曲則存”是老子關於“柔弱者强”,即有强大生命力的另一種表述。歷來學者解釋“全”字,大多數取其“保全、無傷”之義,與“生存、存在”相比,層次有别,“求存”是較低層次的,也是較普遍性的,“求全”是困難的,即使聖人也做不到。新經文中的 “正”字,王弼本經文爲“直”字,意思相同,此處選用“正”字。

  “舍則得,奪則惑。”新經文中的“舍”字,原經文作“少”;“奪”字原作“多”字。爲什麽要這樣變换?因爲下一句“是以聖人以道(執一、抱一)爲天下式”。而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就是“舍”;天之道,爲而不争,這就是不奪。另一方面,道也好,聖人也好,如果本身没有“有餘”,也不可能補天下之“不足”,不論是精神財富或物質財富,總得“有餘”。聖人“學不學”,就是爲了增加精神財富、增加知識,才能做到“補衆人之過”。從這個意義來講,“多”比“少”更好,只有愈多,才能“貽與人以愈多”,更好地慥服於民衆。“奪則惑”的意思是很明白的,而且前因後果是有必然聯繫的。但“多則惑”就難以表現出必然的因果關係了。

  “是以聖人以道爲天下式。”這句經文中的“以道”原作“抱一、執一”,“一”即是“道”,“抱”字本意爲“心裏存着”(想法、意見),“執”字意爲“拿着、掌握”。這裏改爲“以”字是因爲在世傳本《道德經》第34章中老子説“道”是“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的,其中的“恃”字與“以”字都有“依靠、憑藉”之意。又世傳本經文中的“天下式”,甲本、乙本經文作“天下牧”。牧,意思是“統治,治理”。那麽“是以聖人執一,以爲天下牧”直譯就是“所以聖人執道,作爲天下人的治理”。王弼本把“執一”改爲“抱一”,把“牧”字改爲“式”字,王弼訓“式”字爲“則”,即法則,準則。那麽“是以聖人抱一,爲天下式”直譯就是“所以聖人守道,作爲天下人的準則”。甲本、乙本經文與王弼本經文的意思相近,但都比較晦澀,而且是由二個不完整的獨立句子搆成,語法不健全。新經文采用書局本格式,“抱一、執一”校勘爲“以道”,兩個句子合爲一個完整句子,主語、謂語結構完整,意思也清晰,可以翻譯成“因此,聖人依靠自然法則和自然品格作爲治國處世的行爲準則”。

  “不自伐,故恭。”原經文各種版本皆作“不自伐故有功。”河上公注釋:“伐,取也。聖人德化流行,不自取其美,故有功於天下。”唐玄宗注釋:“人能不自伐取,則其功歸己矣。”可見,河上公與唐玄宗都把“伐”字理解爲“取”,但“不自伐”的結果却不同,河上公説“有功於天下”,唐玄宗説“其功歸己”。爲何如此?究其原因,一是對“伐”字的含義不理解,二是對“有功”的盲崇。《説文解字》:“伐,擊也。”譯文:擊殺。再查閲《古今漢語詞典》:“伐,①砍。②擊刺。③敲擊。④攻打。⑤抨擊。⑥傷害。⑦夸耀。⑧功勞。⑨媒人。”顯然,在經文中,“伐”字並無“取”之義,只能選“夸耀”之義。“不自伐”即不自夸,不自説自身如何好,這就有功勞嗎?顯然不是。但是一個不自説自身如何好的人,至少是謙恭謹慎的,這就是把“有功”改成“恭”的一個理由。其次本章連續出現四句短語,其它三句都只有五個字,唯獨本句是六個字,從四句五言經文來看,也不同格,只有删除“有”字才同格。

  “豈虚言哉?”帛書《老子》殘卷經文甲本殘缺不全,是“□語哉”,乙本是“幾語哉。”高明謂古代“幾”與“豈”可互爲假用,故將“幾”校勘爲“豈”,又説:“‘豈語哉’猶言‘豈只一句話’。今本增‘虚’字,作‘豈虚言哉’,如言‘豈只一句空話’。‘豈只一句話’與‘豈只一句空話’,並無差异,故‘虚’字有無不傷本義。愚以爲帛書甲、乙本作‘豈語哉’爲《老子》舊文,今本‘虚’字乃爲後人增添。”筆者以爲不肖,“語”字若改爲“疑”字,成爲“豈疑哉”,意即“難道有疑問嗎”?則肖。但此處也不用“疑”字,仍用世傳本經文。歷史上“後人”對“舊文”進行百千次的校勘,意在修正關令尹喜記録的“舊文”,可理解。校勘的目的在於正義,如果校勘的效果類似於“復結繩記事”,則無异於把人類變回去成爲猴子。

  本章勘字:存(全)舍(少)奪(多)以(抱)道(一)恭(有功)存(全)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