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章 源頭文化的宇宙智慧

  中華傳統文化,總的源頭是易經文化。陰陽五行、太極八卦構成整個易學體系,衍生出天干地支紀時系統,進而衍化出各門各類的傳統文化。從源頭文化的流淌開始,傳統文化終於匯聚成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體系,造就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

  談論傳統文化的傳承及發展,首先必須探明源頭文化的陰陽五行及易經;否則,不知源頭之流從何而來,就難以明白傳統文化的長河為何數千年長流不息;不知源頭之流是從宇宙中來,就不會明白傳統文化的長河通向未來科學。

  論說陰陽五行及易經,必須有現代科學的思維及解讀;否則,古今的時差會使人理解源頭文化的思路迷失方向而誤入歧途。本文,以陰陽五行及易經為議題,通過對源頭文化的科學論述,全新地揭示其中的科學智慧。並且,對陰陽五行及易經歷來存在的不正確、不合理的解說作出糾正,令陰陽五行及易經展現出科學文化的光彩。通過對源頭文化的科學理解及論證,進而印證傳統文化之中的其他分支也是屬於科學文化,可以與現代科學匯合而流。這些論述,可能還不完整或有不足之處;但是深信這是一條正確的、科學的思路,是傳統文化通向創新性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可行之路。

  傳統文化創造及累積於幾千年農業文明,才會如此豐厚及精深。而今,中華民族經歷了工業文明並進入信息文明的歷史新時期,如果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式還是停留於守舊地照搬或重復的層面,則不但難以得到有效的傳承,更加無法指望有創造性發展,並且還會引致諸多的疑問及誤解。

  當今已是信息文明的時代,各類科學知識空前豐富而陰陽五行及易經文化依然停留於朦朧時代的闡釋,難怪學界仍然存在著陰陽五行及易經是否屬於科學的質疑及爭論。如果陰陽五行不合乎科學,則傳統文化中的諸多分支學科便成為偽科學或迷信文化。特別是中醫學,其理論基礎來自於陰陽五行。事實上,中醫文化已經由數千年的實踐所證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醫術文化。沒有科學的陰陽五行做支撐,中醫學便不可能堂堂正正地走進科學的殿堂,也必會動搖中醫文化的自信,中醫學甚至會被現代科學邊緣化。上世紀新文化運動期間,中國不少名人、包括偉人竟然也不相信中醫,這是令人非常遺憾的事情。其中根本的原因,皆出自對中醫理論的闡釋缺乏科學性的緣故。

  歷代的易學論者作出諸多的易學論著,促使易學不斷積累發展成為體系豐厚的學說。但是近代的論著多數只重復前人的論述而甚少有創意的論著出現又或者只注重於實際應用而缺少科學理論上的論述,以至易學還是未能走出玄秘且困惑的迷城,易經文化更是未能走進科學文化的殿堂。

  易經起源於神靈迷信,卻展現出超前的科學智慧。其未來出路在於借助現代的科學思維,用現有科學理論理解、解說這些古老的文化智慧。這樣,不僅可消除易經的巫術、迷信的形象,還可以使之走上科學發展及古為今用的廣闊道路。曾經,有某些現代學者將易學與現代哲學、天文學、醫學、環境學等科學,結合起來進行思考與探討;甚至將易學與化學元素、生物遺傳及電腦訊息學聯繫起來研究與解說,試圖通過易學與現代科學的融合,探索易學創造性發展的新路向,彰顯出傳統文化的科學意義與現代意義。這是一種值得關注及可喜的現象。今天,人類已經擁有更高的科學水準及廣闊的知識領域,完全可能從不同科學的角度,對易學作出科學性的論證及時代性的解說。

  本文對陰陽五行的創新解讀是以往未有的觀點。這樣的科學解釋,大膽地開啟幾千年來未有的先例。這絕非是對傳統解說的否定,而是對傳統文化的科學探討及對傳統理論的完善及發展。還有,對易經的解讀,雖然近代有學者提出易經是時空科學的論斷,但是僅提出空間八卦的三維立體座標觀點,卻漏掉了時間八卦也是三維立體座標的關鍵性概念。從易經的啟示中,本文提出時間是三維立體的概念,糾正時間是一維直線概念的錯誤觀點。通過合理地解說易經的時空科學的原理,證明易經學說具有科學依據。唯有完整的理論依據,才可能有嚴密的論證及有強大的說服力。

  概括而言,陰陽五行是關於能量交換及訊息交流的科學智慧。易經是關於三維立體空間及三維立體時間互相變換的科學智慧。從陰陽五行及易經中,可以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中精絕的科學智慧。古人根據能量及訊息轉換的現象,透視事物的變化與發展;依據時空變換的過程,預測事物所處的狀態及未來的趨勢。陰陽五行與易經的古老智慧,竟然能有超前於今時今日的科學思維,實在令人驚奇與讚嘆!今日,對陰陽五行與易經作創新的解讀,有著多方面的重要意義:

  (一)從源頭上理清陰陽五行與易經的本質,擺脫朦朧、迷信的面罩,還原其應屬於高度科學智慧的原貌。

  (二)從源頭文化上作出新的認知,可完全扭轉近代文化崇洋及自我輕視的自卑心理,從根本上強化中華文化的自信、自尊和自豪感。

  (三)從源頭文化的啟發中,探究傳統文化復興的新路向,促成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完美的對接,推動中華文化大復興的進程。

  一、陰陽五行的千年新解

  陰陽五行學說支配中華民族的思維已有數千年,是傳統文化體系中最為重要的思想之源。面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不能不對陰陽五行作出比較透徹的追究。陰陽五行的思維,滲透進傳統文化的各個領域。唯有對其全貌有科學性的認知,才能清洗其表面的汙垢與迷信的外表,令神秘術數的陰陽五行轉身為科學思維的陰陽五行。唯有透過對陰陽五行的新認知,才能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打開廣闊的新天地。

  陰陽五行學說,是古代先民從漫長的生活實踐中所悟知的宇宙規律,是經過歸納、總結及印證而成的智慧結晶。無數的實踐經驗證明,陰陽五行合乎萬事萬物的變化規律,是不可否定的宇宙真理。在各個領域,特別是中醫學、氣象預測等方面的實踐,均證實其原理正確無誤。遺憾的是,對五行的定義歷來存在諸多說法或說法模糊,對五行的解釋缺乏科學理據。由於未有進行嚴謹的科學論述,許多解釋難免流於牽強附會或難圓其說的境地。

  對五行的定義,歷來存在多種不同的說法。例如:有定義五行是事物的五大屬類,或者定義五行是構成物質的五種元素,又或者定義五行是物質的五大屬性等等。根據這些定義,明顯地出現諸多漏洞,均無法對五行作出科學的、合理的解釋,以致五行仍然披著玄秘的面紗。鑑於這樣的情形,在深入考究傳統文化、觸及陰陽五行理論時,相關定義都會被人有意無意地迴避或忽略淡化。

  今天,要看清陰陽五行的真容,應借助現有科學知識及對未來科學的認知,層層地揭開其神秘的面紗。相信,現有的科學知識已能更合理地解釋陰陽五行,可以讓陰陽五行堂堂正正地走進科學殿堂之中。以下,對陰陽五行作出新定義和新闡釋:

  (一)新的定義及闡釋──

  (1)陰陽的定義:宇宙中一切事物都處於運動變化中,陰陽是事物在運動過程對立與統一的一體兩面。

  陰陽的產生,無論傳統理念的宇宙生成論(無極生太極,太極生陰陽……)或者是現代科學的宇宙起源論(宇宙誕生於奇點大爆炸,並由此產生時間與空間、物質與能量)均認為陰陽出現於宇宙之始。宇宙經由陰陽變化而衍生萬事萬物,因此陰陽的特性遺傳於宇宙萬物之內。

  陰陽轉化同步產生事物變化,同時伴生能量轉換和訊息交流。陰陽是表示事物對立與統一的兩個符號;陰陽既表示事──訊息性的正負、奇偶、動靜等,也表示物──物質性的日月、男女、君臣等。

  (2)五行的新定義:宇宙中一切事物在運動變化,其過程伴生能量轉換及訊息交流,所表現的五種行為稱為五行,分別以木、火、土、金、水為五種符號表示。這五個符號既對應處於運動的物體,也對應運動過程的狀態。

  根據新定義,對五個符號作出闡釋。這樣表達符合現代科學的思維與邏輯:

  木──吸收、儲存低頻的訊息及能量,反饋高頻的訊息及能量。

  火──輸送低頻的訊息及能量,吸收高頻的訊息及能量。

  土──均衡、保持不同頻率的訊息及能量。

  金──反射、反饋全部頻率的訊息及能量。

  水──吸收、接受全部頻率的訊息及能量。

  宇宙中,任何事物都處於運動變化中,事與物是運動變化的現象與主體的全稱。主體有運動,就有變化的現象。事與物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故稱為事物。

  宇宙中,有事物的運動才有陰陽變化,有陰陽的變化才有五行現象,陰陽五行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故稱為陰陽五行學說。

  應當指出:中華傳統文化中,概括、歸納及總結是傳統思維的特徵,陰陽五行即是這種思維的智慧結晶。陰陽符號既表示事也表示物。同樣,五行符號既表示事──訊息的方位、時間、顏色等,也表示物──物質性的五臟、五官、五腑等。五行對應的事,指能量轉換及訊息交換的現象;對應的物,指參與運動而引起能量交換及訊息交流的物體。前人通過對事物運動變化的能量轉換及訊息交流所表現的五種不同形式,瞭解該事物的運動狀態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或運動軌跡。這可以理解為什麼陰陽五行學說,會成為中醫學行之有效的理論支柱。

  宇宙的萬事萬物繁雜無比,變化無窮。前人通過所感知能量及訊息變化的五種現象──五行,就可既簡單又準確地分析出事物的狀態與趨勢。這是多麼高深的智慧!歷來,對五行的闡釋及其對應關係,均缺乏令人信服、圓滿合理的解釋;許多詮釋流於玄虛、模糊、抽象甚至難圓其說的境地。其根本原因:一是沒有科學理論作支撐。二是沒有以概括、歸納及整體觀的思維來理解五行。而今,五行有了科學性的新定義和新闡釋,五行的對應關係也就有了科學、合理的解說。

  總而言之,陰陽高度地概括、歸納宇宙中對立和統一的事物。五行高度地概括、歸納事物變動的五種現象或引致變化的五種物體。

  (二)新解說及實例

  根據五行的新定義及對五個符號的新闡釋,相關例證能夠進一步解釋為什麼五個符號會對應五種既定的事物,為什麼事物變化中會表現出五種不同的現象──

  例一、人體五臟對應五行

  為什麼是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用新定義的闡釋:

  肝,將外部的能量(經消化形成的營養)吸收、儲存為身體內部的營養(能量),所以肝屬木。

  心,將體內的營養(能量)通過血液流動輸送至其他器官,所以心屬火。

  脾,運化食物及統攝血液起著平衡營養(能量)的作用,所以脾屬土。

  肺,將體內的能量反饋出去(通過呼吸氧氣的新陳代謝),所以肺屬金。

  腎,具有吸收營養(能量)功能,保留水份及有用物質(葡萄糖、蛋白質等),所以腎屬水。

  為什麼其他器官也對應五行?因為能量、訊息轉換的現象相似,所以對應相同的五行。例如:肝與膽、心與小腸、脾與胃、肺與大腸、腎與膀胱,互為表裡及作用相似,所對應的五行自然相同,其他器官也一樣。這樣,就可以理解五腑、五體、五官、五志、五臟及五聲之中,每個器官或每種現象,也分別對應五行是合理的。

  例二、顏色對應五行

  為什麼是青屬木、紅屬火、黃屬土、白屬金、黑屬水?以新定義的闡釋:

  青色,當物體受自然光照射後,只吸收、儲存低頻率的光能(紅光等)而反射出高頻率的光能(藍、綠光等);人眼只能觀察到物體反射出來的光是青色(藍、綠光),所以青屬木。

  紅色,當物體受自然光照射後,只反射、釋放低頻率的光能(紅光)而吸收高頻率的光能(藍、綠等);人眼只觀察到該物體反射出來的光是紅色,所以紅屬火。

  黃色,當物體受自然光照射後,只反射均衡的中頻率的光能而調和低、高頻率的光能;人眼只觀察到該物體反射出來的光是黃色,所以黃屬土。

  白色,當物體受自然光照射後,反射出全部頻率的光能;人眼觀察到該物體的白色光是自然光,所以白屬金。

  黑色,當物體受自然光照射後,吸收了全部頻率的光能;人眼觀察不到該物體有光反射出來因而看到的是黑色,所以黑屬水。

  簡而言之,在自然光照射之下,不同物體所顯現的顏色不同,正是說明其過程所產生的能量及訊息轉換的形式不同。

  例三、季節對應五行

  為什麼是春屬木、夏屬火、季夏屬土、秋屬金、冬屬水?以新定義的闡釋:季節是地球繞太陽橢圓軌道運轉而形成的結果。

  春季,地球開始靠近太陽,大自然的氣溫逐漸提升令地表不斷吸收、儲存更多的熱量,所以春屬木。

  夏季,是地球最靠近太陽的時候,大自然氣溫最高令地表向外部散發熱量,所以夏屬火。

  季夏,地球處於公轉軌的遠日點和近日點之間,吸收與散發熱量處均衡狀態,所以季夏屬土。

  秋季,地球開始逐漸遠離太陽,大自然的氣溫逐漸下降令地表只反饋出熱量為主,所以秋屬金。

  冬季,地球處在離太陽最遠的位置,大自然氣溫最低令地表從外部吸收熱量為主,所以冬屬水。

  例四、方位對應五行

  為什麼是東方屬木、南方屬火、中央屬土、西方屬金、北方屬水?以新的闡釋:地球對太陽自轉運動而引起地面能量轉換。

  東方,因太陽升起令東面熱能不斷增加,地表溫度逐漸升高,是吸收、儲存熱量的過程,所以東方屬木。

  南方,因靠近赤道,吸收太陽的熱能最多因而地表溫度較高,南面主要趨向散發熱量,所以南方屬火。

  中央,處於東西、南北的中點,中間地帶熱能均衡,地表溫度處於平均狀態,所以中央屬土。

  西方,因太陽落下令西面熱能不斷減少,地表溫度逐漸降低,是散發出熱量的過程,所以西方屬金。

  北方,因遠離赤道,吸收太陽的熱量最少因而地表溫度較低,北面主要趨向吸收熱量,所以北方屬水。

  中國地理位置處於北半球,方位對應五行以北半球為準,與地理位置處於南半球,方位對應五行有所不同。

  例五、天干地支對應五行

  古代以天干地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天干地支與既定的年月日時相配;年月日時又與五行對應,所以天干地支對應五行的實質是時間對應五行。

  例如:子時是半夜,子屬水;午時是中午,午屬火,依此類推其他時間對應相應的五行。又如:寅、卯月(正、二月)屬春季,寅、卯屬木;巳、午月(四、五月)是夏季,巳、午屬火;申、酉月(七八月)是秋季,申、酉屬金;亥、子月(十一、十二月)屬冬季,亥、子屬水;其他辰、未、戌、酉月(三、六、九、十二月)屬季節之交,辰未戌酉屬土。參照季節對應五行的闡釋,無論時間或月份對應五行的闡釋同樣有一致的結論。天干地支是時間的符號,與五行對應完全屬於合理及科學。

  應當指出,陰陽五行運用於術數、算命等,有人輕易地將之指責為迷信,其實不然,有這觀念者都是因為不理解五行的緣故。例如:四柱八卦的天干地支,與五行有對應關係,即是時間對應五行。四柱八卦預測命運的依據是時間,具有科學根據。

  例六、數字、文字對應五行

  應該怎樣理解數字、文字對應五行的關係?依據新定義與新闡釋:五行是事物變化產生的能量、訊息轉換的表現形式。數字、文字均表示著某種訊息,所以也體現五行的形式或現象。

  在傳統文化中,十天干或者一至十都是數字的代表符號。一個符號或文字有多種表示是傳統文化的特色。數字可表示時間、方位等,所以也具體對應五行。例如:甲乙東方木、丙丁南方火、戊己中央土、庚申西方金、壬癸北方水。十天干與十數字只是不同的符號,但是本質一樣,所以對應的五行相同,即:甲乙或一二均屬木、丙丁或三四屬火、戊己或五六屬土、庚申或七八屬金、壬癸或九十屬水。

  應當指出,符號本身並不具有五行的特性,而是符號所表示的事物具有五行的特性:

  文字對應五行,有以字形、音韻、字義、數理等五行對應法。文字表示某種訊息,如同顏色反映某種訊息。文字對應五行有兩種:一、人們閱讀文字,即是接受訊息並且形成意識。根據現代量子物理學所知,意識是一種量子態,屬於能量形式。文字經過人的意識、反映出來具有五行特性,這是文字對應五行一種理解。二、文字純屬符號,其對應的五行即是該文字所表示的事物所屬的五行。

  從以上的例子,引證五行的新定義及五個符號的新闡釋,完全合乎科學思維邏輯。由此可賦予五行新內涵與新意思,可讓陰陽五行以新形象展現於世人面前。陰陽五行是宇宙演化、生成萬事萬物的過程所依循的規律,所以萬事萬物的變化必然以陰陽五行的形式與現象顯示出來。宇宙中的事物無窮無盡,陰陽五行的現象無處不在,所以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諸學之源,其原理是真理之基。對陰陽五行,應以宏觀思維的高度去認知,才能理解其全貌與奧妙;還須從各個知識領域加以引證,務使新定義與新闡釋的內容更豐富與完善。

  總之,以上對陰陽五行的論述是前所未有的嘗試。希望這些創新性及科學性的解說能被人認同。通過本文全新的論述,洗滌歷史積聚的垢物,還陰陽五行文化的科學形象。借助此文為開端,起著拋磚引玉的作用,以引發更多的論證;希望更多文化界及科學界的有識之士,能以不同的科學學術角度共同參與論證。

  二、易經文化的科學思維

  《易經》歷來之所以被推崇為群經之首,不僅是成書最為悠久的緣故,更是其中儲藏著獨一無二的思想智慧。《易經》之所以自古至今引人重視及興趣的程度有增無減,不僅是其中的奧妙還未全部解開,更是因為其中充滿著神奇妙用。《易經》之中精深、玄妙的智慧,吸引著歷代的哲人智士潛心探索,堪稱皓首窮經,論著層出不盡,希望能走出這座結構慎密、包容廣大的迷城。據說歷來的論著有三千多部,也有說流傳於民間有六千多部。由此可見《易經》擁有非常強大的吸引力;同時說明《易經》之中儲藏著高深、未知、寶貴的價值。

  《易經》起源於盤古時期,從考古發現的資料證實創始於6500年前。從其中的言辭及內容,顯然令人感到古今文化存在極大的時差。從〈易經〉成書至今,經過許多朝代及不同時期。在這漫長過程中,不同時代的學者又以不同的思維模式及不同時代風格作出各種的詮釋。由於不同歷史時期的累積,《易經》的各類論著必然思緒各異、內容多樣及風格不一;因此,極大地豐富了《易經》的理論體系。即是《易經》經歷了歷朝歷代的考究與補充,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累積。

  當今的學者研讀《易經》之時,因為古老的表達方式,莫不感到其中的言辭稀奇古怪、意境玄之又玄,以致研讀過程相當費神、理解起來倍覺困惑。《易經》創造於農業文明初期,發展於各個歷史時期。而今是科技發達的訊息文明時期,研讀《易經》不僅應以歷史的角度理解不同時期的論著,更應從現代科學的視角透視其本質並作科學性的理解。這樣,才能讀懂《易經》,也才能使之再發展。以現代科學的視角看,易經文化是科學思維的文化。

  《易經》的來歷,應從盤古時代古人創造陰陽五行、天干地支文化為起源。由於"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易經的神奇功能及傳說,古代先民視之為天賜神物;也由於易經具有超前的科學智慧,現代有人疑之是外星來客留下的智慧。從考古及推理,易經是中華民族的先民所創造,這是最可信的來歷之說。

  《易經》怎樣創造出來?《易·繫辭》明確指出:“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古代先民,活動範圍有限,接觸事物不廣,只通過觀察天地的現象、大自然的事物,竟然創造出觀測萬事萬物變易規律的易經文化,著實令人讚嘆!古人觀察天地萬物的過程,沒有先進的輔助工具,只憑超凡的直覺、悟覺認知事物;沒有實驗設施以驗證觀察的結果,而是將宇宙天體及大自然當作實驗室;借助這規模最大、設施最齊的超級實驗室,才能夠驗證出真實的結果及創造出廣大悉備的易經文化。

  《易經》的本質是什麼?自古以來,多數人認定易經是巫術占筮之書。到了近代,不少人認為易經是有著高度哲學智慧的論著。然而,易經始終還未走出巫術占筮籠罩下的陰影,出於多方面的原因:其一,易經文化起始於神靈迷信,漫長的歷史時期均停留於巫術占筮的應用。其二,易經源於古老的易學,起初只以畫卦符號表達易道的思維方式,因而充滿神秘性;之後雖然有文字表述,但是言辭解說未能清楚地解析出易道的真相而顯得玄秘虛幻。其三,古代的各類知識貧乏,更沒有科學理論可以對易經作科學性的論證及解說。

  實質上,古代先民運用易經於占筮,應被視為生存發展之中的生活實踐而不能輕易地定性為巫術迷信。占筮是古代先民樸素的預測方法,經過生活實踐證明具有實效才可能被長期採用。易經用於占筮,說明其中也許潛在著某些訊息科學的意識,未必全屬於迷信行為。易經有預測訊息的功效,只是長久以來被局限於占筮的範圍。從現代科學角度理解,易經不僅具有高深的哲學思想而且具有科學的時空思維。對易經的原理作創新性的解釋,可令易經抹去巫術迷信的外表,還原其宇宙時空科學的真貌。易經的本質是宇宙中時空轉換與事物變化發展相關的科學文化。

  (一)河圖洛書的科學解讀

  河圖洛書在某程度上說是易經文化的始源。傳說有河圖洛書之後才出現陰陽五行、八卦及易經文化。河圖洛書祇是兩幅圖象而沒有文字表達,所以可能產生於文字發明之前。歷史上有河洛文化的說法,但沒有文字按理說不可稱為文化,可能因為後期融入陰陽五行、八卦及易經文化,經過系列發展才有河洛文化的稱謂。總體上,河圖洛書與陰陽五行、八卦及易經文化均屬於中華文化的源頭。歷朝歷代對河圖洛書均有各類的解說及發展。現在,從科學思維上再認識源頭文化,自然需要對河圖洛書作科學性的理解與解讀,而今科學知識發達,已有更多的科學資源對河圖洛書作出新的解說及發展。

  河圖洛書的面世,出自於遙遠的年代,諸多傳說比較難以肯定及取信,歷來存在許多爭論,已成糾纏不清的千古謎團。唯有其遺留下來的歷史證據可供論證的參考,考古的證據乃是可信的依據。據稱,河圖洛書出現至今超過八千年歷史。考古證實:6500年前的古墓之中,存在著河圖的證據,5000年前的古物也顯示出洛書的證據。可見河圖洛書出現的年代非常久遠,也說明其中深藏著極為重要的智慧,才會流傳至今。

  河圖洛書的本質,自古以來沒有人能夠講明白,即使今日的科學思維也只能局部理解。河圖洛書之所以長久地受人重視而流傳至今,是因為其經過漫長的實踐之後證明確實有著奇妙的效用:用於天文上發展出氣象學,用於地理中衍生出風水學,用於醫術中造就了中醫學,用於武術上形成了太極拳等等。應知道中華傳統文化屬於實證性為主導的文化,在實踐中證實真正發揮作用才會被認定並且得以傳承下來。當今,以科學思維對河圖洛書作出新的理解與論述,一是為了進一步證明源頭文化的宇宙智慧,二是相信河圖洛書中隱含著宇宙萬物運行的法則。

  河圖洛書的構成,相信是古人從敏銳觀察中,感知天地萬物的變化法則,描繪出河圖洛書的圖象以作表達及記錄。

  (1)河圖,古時稱龍馬圖。從含意理解,天體中的星河、地理上的河流及人體中的經脈都有相似之處,都是物質流動現象。以科學思維來理解,河圖可視作物質流動的圖式。

  河圖的結構,由十個數字的黑白點表示:單數一、三、五、七、九以白點表示,白點屬陽,稱為天數;雙數二、四、六、八、十以黑點表示,黑點屬陰,稱為地數;中間五白點,外圍十黑點。傳統上對河圖有多種解說:如,左旋之理的解說,白點一、三、七、九圍繞白點五左旋;黑點二、四、六、八圍繞黑點十左旋。兩者都是順時針旋轉,古代稱之萬物五行相生。所謂順生逆死,左旋是順生而行代表生長,右旋是逆生而行代表衰亡。還有另種解說,河圖原為星圖,應用於地理方面,在天象表現為風、氣;在地形表現為脈、水,即風水。除此之外還有其他解說,象形、五行、陰陽及先天之理等等。河圖本質是什麼,歷來有各種說法:古代地理書、上古氣候圖、上古方位圖以及天河之圖等。

  以當今科學思維的理解:河圖是宇宙中物體運行法則,是物質流動模式的示意圖。

  其一,在宇觀現象中,如:銀河系中的星體(恆星、星團、星雲等)圍繞銀河中心旋進流動。根據天文觀察,銀河系有兩條旋臂(人馬座和矩尺座旋臂)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當代知名天體物理學家霍金稱,觀察表明銀河系中心是巨大的黑洞(即,併吞及吸入其他星系)。銀河系中星體的旋進流動模式與河圖所示相當吻合。

  其二,在宏觀現象中,如:地球上的氣流(台風、龍捲風...等)均呈現旋進流動模式,海洋中的環流或江河中的漩渦也均是呈現旋進流動模式。

  其三,在微觀現象中,如:生物體中的DNA雙螺旋結構也是以旋進式生長。種種現象表明:宇宙中,物體的成長過程均是旋進式而不是直線式地進行。河圖所表達的含意,是宇宙天體、自然界及人體之中的生成法則和物質流動的模式。

  (2)洛書,古時稱為龜書。從文字上,洛即脈絡,所以洛書也稱脈絡圖。從含意上理解,天體中有星際網絡、自然界有山川脈絡及人體中有經絡,三者都有相似之處,都有訊息互聯網的現象。

  洛書的結構,由九個數字的黑白點表示:單數一、三、七、九以白點表示,白點屬陽,稱為天數;雙數二、四、六、八以黑點表示,黑點屬陰,稱為地數。白點,單數五在中央;其他單數連結為串,分佈四正方位,雙數連串或成巨型,分佈於四隅方位。歷來,洛書多被認為是上古星圖。古人觀測天象,以北極星為定位星。北極星座斗柄所指的八個方位,加中央共九個方位稱為九宮。以最明亮星為標誌,發現九個方位的星體數目,即是洛書所示的方位和數目。這是洛書與九宮來歷的解說。從歷史記載及考古證明,洛書與九宮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以當今科學思維的理解:洛書是宇宙中物體結構的脈絡分佈示意圖。天體結構、大自然結構與人體結構的脈絡分佈與洛書所示意的圖式相輔相應。在人體現象中:人體的奇經八脈與洛書的八宮相對應。人體奇經八脈中的四陽脈及四陰脈,與洛書中的天數四正方位與地數四隅方位的分佈極為相似。這些不是巧合或偶然的現象。經實踐證實:洛書的原理應用於人體運行,發展出中醫學及太極拳並表現出確實的功效。洛書是指導太極拳的理論基礎,反過來太極拳的實踐結果印證洛書的原理。還有,洛書的原理應用於對自然界的勘測,發展出勘輿學與風水學並表現出奇妙的效果。

  人體、動植物等生命體內部均有經絡分佈,地球是類生命體因而自然界中也有脈絡分佈,宇宙天體也存在網絡分佈。洛書所示的圖式合乎宇宙的法則,不祇是簡單地表示星圖。

  (二)易經之中的精絕智慧

  易經中的宇宙生成論與現代宇宙起源論相當一致。易經闡明宇宙由無極生太極、太極生陰陽而生成地天萬物。當代宇宙學認知,宇宙起源於奇點大爆炸,奇點相當於是“無極”。大爆炸後的初期形成混沌狀態,這狀態相當於“太極”。其後,宇宙之中產生正負粒子,這些粒子相當於是“陰陽”。此後,宇宙在演化中形成各種星體。由於天體持續地膨脹、星體不斷地運行,才產生空間與時間,才出現物質運動、能量轉換、訊息交流、空間轉換、時間變化等現象。這些宇宙中的現象及規律,古人有相當的認知因而創造出陰陽五行及八卦、六十四卦的古老且不朽的精妙文化。

  易經的宇宙生成論,歷來予人玄虛的感覺,皆因為沒有用科學理據進行論證。而今,宇宙學並不玄虛,因為宇宙學的知識是依據天文觀測及物理實驗的結果而得到確認。當今,宇宙學可以印證易經的宇宙生成論,說明易經的智慧是宇宙時空科學的智慧,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古人的智慧非常之高深。由此可見,我們以科學的思維來理解易經的智慧是正確的思路,用現有的科學知識來闡釋易經的智慧是可行的路向。

  易經之中,有兩個最重要的議題:一是陰陽五行,二是八卦、六十四卦。對這兩個議題作出科學的論證及解讀,有利於認清易經的本質;相關的爭論、未解的疑惑...等,都可以得到清晰的結論。

  依據陰陽五行所啟示:宇宙中一切事物都處於變易、運動之中。事物在變易、運動的同時伴生陰陽五行的變化;即事物的運動,同時產生正負的能量交換及訊息交流。古人正是通過這些變化現象,預知事物的發展趨勢。這也是陰陽五行運用於中醫學的科學性依據。

  依據八卦、六十四卦的啟示:有物質運動,便會有空間變動和時間變化;空間和時間都是相對的;空間是立體的,時間也是立體的。在什麼空間及什麼時間中,事物就會呈現怎樣的狀態,及發生怎樣演變。古人正是通過時空的變化,預知事物當前與未來的狀態。這是八卦、六十四卦用於占筮、預測所依據的科學理據。

  (1)空間與時間的相對性:

  空間的相對性──地球上某個固定的空間(位置),該位置(空間)於不同的時間相對於太陽已發生移動。相對於太陽,地球上的固定空間位置隨時間變化而變動。這是地球自轉及繞太陽公轉運動的結果,即是說空間隨運動而改變。

  時間的相對性──實驗證明,衛星上的原子鐘因高速運動而導致時間變慢,原子鐘在天上比地面的運動速度快(跟隨地球自轉),因而原子鐘在天上較在地面的時間相對變慢。這說明,運動速度快慢及重力大小的不同,時間的長短也會跟著變化。

  (2)空間與時間的立體性:

  空間的立體性──空間的立體概念不但完全可理解,而且日常生活經驗均對空間的立體感有明顯的感覺,空間是三維的立體狀態是理所當然的認知。時間的立體概念則難於被理解,而且日常生活經驗中也沒有明顯的時間立體感,時間是一維的直線狀態是出自慣性的認知。

  宇宙中的天體及萬物,都處於複雜、多重的相對運動之中,從而產生空間和時間的相對變動,絕對靜止的事物並不存在。事物運動速度及方向有微小的變化,引起的空間變動比較容易被測出及感知。就像人們坐在直線行駛的列車上,行駛的速度或方向稍微改變均能感覺得到因而有空間感。而事物的運動速度及方向有微小的變化,引起的時間變動則比較難於被測出及感知。

  時間的立體性──從宇宙學觀測及實驗得知,大爆炸形成的宇宙,從誕生至今仍然在膨脹。因此,時間之箭指向宇宙膨脹的方向,所以宇宙中的事物依時間方向,從過去到現在及向未來發展,正是這枝時間之箭,操控著宇宙中的事物必然由誕生走向發展及衰亡的規律。如果有人提問:我們是否可以回到過去?理論上可以實現,方法是我們朝著宇宙膨脹的相反方向並以大於宇宙膨脹的速度運動。依據現有最精確的測量值,宇宙膨脹速度(也稱膨脹率或哈勃常數)是每秒74公里。這枝由宇宙大膨脹產生的一維時間之箭,加上三維的空間就是人們普遍認知的四維時空。

  除了宇宙膨脹的時間之箭,時間還有其他維度。例如:地球以每秒0.465公里的速度(赤道位置)自轉,以每秒29.8公里的速度繞太陽公轉。相對於太陽,地球的自轉運動和公轉運動,令地球赤道上的時間有二個維度,即有二枝方向不同的時間之箭。而在地球南極或北極頂點的時間卻只有一個維度,即只有一支公轉方向的時間之箭。因為南極或北極中點的自轉速度等於零,因而地球赤道與南北極的時間不同。由此證明時間是相對的及多維的事實。從相對論所知,當物體的運動速度接近光速,則時間會變得非常慢,質量會變得無限大。

  時間是三維立體的概念得到論證和理解,對揭開八卦之中的奧秘及解讀六十四卦的構成和妙用都有非常的重要性。時間隨運動速度而變化,很難得到驗證,更難被人感覺。所以,時間不是固定的、以及不是一維直線的現象,一直以來難被察覺及理解。現代利用高精度的原子鐘(2000萬年誤差一秒)測量得到的結論:運動速度快而時間會變慢,靠近地面的時間較快而遠離地面的時間較慢。

  1.八卦之中的時空奧秘

  八卦是易學文化的核心內容。幾千年來,對八卦是怎樣生成,八卦的本質是什麼...等問題,沒有準確的理論及圓滿的解說。因此,易學未能完全擺脫神學迷信的束縛,八卦、六十四卦未能走出令人迷惑的困境。

  (1)八卦的由來及其本質

  ①八卦的由來──

  根據傳統說法:八卦的由來源於河圖洛書,古人依河圖洛書畫出八卦。也有說法,八卦源於土圭記錄日影,從而形成八卦圖象。還有說法,八卦由占卜的龜兆而來...等。易經的繫辭傳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講法很抽象,並且未有明確講出八卦的由來。

  〈易·繫辭〉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從這裡的解說是,古人在觀察天文地理及萬物的過程中,經過生活實踐而總結萬事萬物的變化規律,創造出八卦的符號以理解未知的宇宙及萬事萬物的變化。

  從現在的科學解說:古人經過對天體、大自然及萬物的觀察總結,發現天地運行及事物變化的法則,從而創造出八卦、六十四卦的系統。古今很多人所意想不到的是:從八卦、六十四卦中所發現的原來是宇宙中時空變化的宇宙規律。受古代缺乏科學知識所局限,古人對宇宙的時空變化及轉換的原理不可能有全面、深入的認知,所以只能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條件下不斷地應用、不停地探索及持續地完善。也許,八卦中的時空奧秘對於當今人們還未能完全、充分地認識。

  ②八卦的本質──

  八卦是空間模式及時間模式的表示符號,用於表達不同的時間狀態及空間狀態。人類生存的地球上、宇宙中,萬物都處在多重、覆合的運動之中。地球上或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靜止只是相對的狀態,運動才是絕對的狀態。有運動必定有空間及時間的變化。例如:人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繞太陽轉動,太陽系繞銀河系旋動...等。當人體在地上靜止不動時,雖然以地球為參照體,人所在的空間及時間沒有變動,但是以太陽為參照體体,空間及時間均時時刻刻在變動。以易經的思維模式,八卦是表示在既定的空間及既定的時間中,事物所表現的特定狀態。

  (2)八卦之中的未解奧秘──

  八卦之中,有個自古至今未解的奧秘:八卦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空間八卦,另一種是時間八卦。空間是三維立體的存在,八個不同方位的立體空間構成空間八卦,這可以被人理解。時間是三維立體的存在,八個不同方位的立體時間構成時間八卦,這還未能被人理解。三維立體的時間概念涉及八卦的根本原理之一,對全面理解八卦的內涵至關重要。雖然,曾經有人指出八卦是立體的觀點,但是所指的僅是立體空間概念,而缺少立體時間概念。

  時間是一維的概念是當今普遍的認知,不僅是慣性的感知令我們相信宇宙中時間是一維的直線狀態,而且現代的科學界也是認定時間屬於一維的直線狀態。即是說時間只有過去、現在、未來,時間的箭頭由過去穿過現在指向未來。近代,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中指出:時間是一維並且相對的,物體運動會產生時間的膨脹效應(時間變長)。當代,傑出的天體物理學家霍金在“時間之箭”的論著中也指明:時間是一維的,並且時間箭頭(物理學描述的熱力學箭頭、心理學箭頭及宇宙學箭頭)均指向相同方向──宇宙膨脹的方向。因此,現代科學結論認定:我們所在的宇宙是四維時空──三維的空間加上一維的時間。以易經的思維,我們當下的宇宙應是六維時空;按照易經的思維,四維時空的觀點應當修正。

  從易經中的八卦及六十四卦給予的啟示:空間是三維的立體狀態,時間也是三維的立體狀態;所以,我們所在的是六維的時空──由三維的空間與三維的時間疊合而成的時空。在天體運動之中:以太陽為參照體,地球自轉(線速度每秒0.465公里)的圓周切線是時間的一支維度,地球公轉(線速度每秒29.79公里)的橢圓切線是時間的第二支維度,宇宙大膨脹(速度每秒70公里左右)是時間的第三支維度。即使地球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及宇宙大膨脹的速度慢非常之多,自轉引起的時間變化由於微乎其微,以致無法感知及測量,但畢竟地球有多重運動,必然形成時間有三個指向。在太陽系中,地球的三種運動方式形成時間有三個維度,由此證實時間是三維立體的狀態。

  (3)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

  古今論八卦,必講伏羲的先天八卦及文王的後天八卦。兩者的排列方位不同,區別在哪裡?幾千年至今仍然講不明白,說不清楚。有的解說,先天八卦以河圖為體,後天八卦以洛書為用,等等。其實,如果以當今天文科學的時空思維,可以給予準確的解說:先天八卦是空間八卦,而後天八卦是時間八卦。

  古代,對先天八卦及後天八卦講不清楚,尤其對後天八卦解說更為模糊,實屬情有可原並且可以理解。古人對地球、太陽及天體的相對運動狀態認識不足,因而難以解釋運動引起的時空變換的原理;所有的人祇是從生活經驗與實踐中,感悟時空變化的現象並且利用時空的變化於生存活動之中。而生活中直觀的認知,是太陽的東昇西落、月亮的陰晴陽缺、星辰的斗轉星移……。古人立土圭測日影的位置,則是由空間確定時間;而後發展以日晷測日影,更精確地確定時間,並制定出四時、二十四節氣等歷法;經過觀察、總結及記錄,創造八卦符號與圖像。

  以今天豐富的天文知識,可對先天八卦及後天八卦作出科學的理解及解說──十七世紀之後,人類通過天文望遠鏡的觀察,改變地球中心論,並明白地球自轉運動、地球繞太陽轉動、太陽系繞銀河中心旋動的事實;天體的相對運動,產生空間轉換及時間變換;從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及公轉都是逆時針方向……等等。透過這些天文現象,可以科學地推論先天八卦及後天八卦確定時空的原理──

  ①先天八卦以“日”定時空──為什麼是以“日”作時空定位並且八卦定位是乾南、坤北、離東、兌西?

  古人最早以太陽光照射而確定方位的東西南北及季節,也以北斗星確定方位的東西南北及四時廿四節氣。易經文化創造於黃土高原的黃河流域地區,先賢們活動於北半球,從“仰觀俯察”中認識太陽光從南面照射過來,以南面為陽,北面為陰作空間定位非常合理。這是以太陽為參照體,進行空間定位的科學依據,所以先天八卦是空間方位的八卦。由於古人的活動範圍有限,對地球其他地方及地球與太陽的相對運動存在認知不足的局限,因而將先天八卦定位為四面八方,以平面的方式表達:乾南、坤北、離東、坎西、兌東南、巽西南、震東北、艮西北。

  從現代的天文及地理知識可知,地球繞地軸自轉構成赤道平面、同時繞太陽公轉構成黃道平面。這一過程中,由於地軸並不與黃道平面垂直,致使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並不重合或平行,呈現二十三度傾斜的夾角。這黃赤夾角形成熱帶與溫帶的分界線──北回歸線與南回歸線。

  根據易經的思維,宇宙萬物一太極。地球即是一太極,南北半球及東西半球即是地球的陰陽與四象,進而生成地球的先天八卦──空間八卦。依照先天八卦的全球空間定位,北半球的空間八卦的位置分佈應是:乾位,為地球面向太陽,北回歸線以南至赤道的地帶;坤位,為地球背向太陽的後面,北回歸線以北的中間地帶……等。全球立體定位的地理上描述是:當東半球對正太陽(以東經105度為中線),則乾位,大約在東半球北回歸線以南(即中國南海、印尼至澳洲一帶);坤位,應在西半球北回歸線以北(即北美洲美國、加拿大一帶);震位,大約在東半球的東北面(即日本海溝東面的北太平洋一帶);巽位,大約在東半球的西面,(即非洲的剛果及南非一帶);離位,大約在東半球的正北面(即中國廣西至黃河流域及以北的蒙古、俄羅斯一帶);坎位,大約在西半球的正南面(即秘魯、巴西至智利一帶);艮位,應在西半球的西北面(即中東、地中海及西歐一帶);兌位,大約在西半球北回歸線以南,(即南太平洋一帶)。

  以立體座標系表示先天八卦的空間方位:以地球中心為原點,在地球自轉的赤道面,設定兩枝經過原點並且互相垂直的箭頭為平面座標;加上一枝經過原點由北極向南極並垂直於赤道面的箭頭為竪向座標。這樣,三枝箭頭都經地球中心的原點並且互相垂直,形成了立體座標系。三枝箭頭經原點朝向太陽方向為“陽爻”,經原點朝相反方向為“陰爻”。竪向的箭頭(即地軸)表示每個單卦的中爻,橫向的兩枝箭分別表示每個單卦的下爻及上爻,箭頭為陽爻而箭尾為陰爻。依此立體座標系,將地球表面劃分成八個如上所述的空間位置。這就是地球上的空間八卦的定位。

  先天八卦的方位排列為什麼是乾南、坤北……等,自古以來都說不清楚:《說卦傳》只是簡單地交代“天地定位……”,《繫辭》也是模糊地說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實際還是說不明白。依照現代的科學思維,先天八卦的定位是以太陽對地球熱能幅射的方向為依據。相信這是先天八卦定位的準則,也是古人樸素的科學意識的表達。

  ②後天八卦以“年”定時空──為什麼是以“年”作時空定位,並且八卦方位是離南、坎北、震東、兌西?

  古人用土圭或日晷測日影,確定每日的時間及每年、每月的時間──利用地球自轉過程、太陽照射的日影確定每日的時辰;利用地球公轉過程,太陽照射的日影確定四時、廿四節氣;利用月球繞地球轉動過程,月亮圓缺時的位置確定月令時間。這都是以空間確定時間的方法。以太陽為參照體作空間定位或者以空間定時間,均說明古人深深認識了空間與時間的對應性及相對性。尤其是時間的相對性,古代很早已有“天上三天、地上三年”的說法,說明古人已經認識時間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現象。

  近代,人們認識了空間與時間的相對性原理,是在愛因斯坦建立了相對論之後;目前在理論上及實驗上都證明:物質的運動速度不同,時間的長短與空間的大小也不同。2016年當代科學界宣佈,探測到來自遙遠宇宙的引力波。這是劃時代的發現,既證實百年前愛因斯坦所預言的引力波的存在,也證明宇宙中大時空受引力作用會出現彎曲。現代科學測量證明:地球上的高地與低地的時間不同,是因為以太陽為參照體,地球自轉時高地的運動速度比低地的運動速度快。科學實驗證明:環球飛行過程中,飛機上的原子鐘的時間比固定於地面上的原子鐘的時間走得慢。

  由於宇宙天體的相對運動,形成相對的空間與相對的時間;以不同的參照體,空間位置及時間長短均有不同。關於相對空間與相對時間的認識,古代的智慧竟然超前現代科學數千年,這實在是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事實。在生活體驗中,空間的相對性及立體概念比較直觀及容易理解,時間的相對性及立體概念比較抽象及難以理解。古人是怎樣察覺時間相對性的現象?從易經《繫辭傳》的論述可以得到回答:“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從中可見,古人具有超級的觀察力及超凡的悟性,從微乎其微的事物中透視其中的本質及變化。

  後天八卦是以地球年的週期運動而作出時空定位。在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中,將地球所處的時空與相應的八卦對應起來,並且採用物候等自然現象解釋八卦的定位理由。其實,當時的古人並不明白,地球繞太陽公轉是橢圓軌道;地球在不同時間處於軌道上不同的空間位置,因而決定了物候的現象不同。本質上,是地球公轉運動中的空間(位置)對應時間(季節),空間(位置)與時間(季節)決定物候的變化,而古人反過來通過觀察物候變化判別不同的時空。在天文知識貧乏的年代,古人利用物候現象,確定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同時設立八卦與之對應,這表現出高明的方法與高深的智慧。一年之中,時間(季節)所對應的八卦是:震──春分、巽──立夏、離──夏至、坤──立秋、兌──秋分、乾──立冬、坎──冬至、艮──立春。這就是後天八卦以地球“年”定位的因由與結果。

  以當今的天文知識及科學思維,對後天八卦可以有客觀、準確的認識與理解。眾所周知,空間是物質存在的客觀形式,時間是物質運動的相應體現,地球上的時空與天體的相對運動相關。只有清楚理解地球在天體運動中的相對狀態,才能明白地球上的時空變化,進而才能認識到八卦的設立是有其科學依據。

  地球在天體運動中,處在多重、疊加、相對的運動狀態。其形式如:地球自轉、繞太陽公轉、隨著太陽系在銀河系中旋轉以及銀河系參與宇宙大膨脹運動。地球這些相對運動,形成多維的時間狀態及相對的空間狀態──

  其一、地球的自轉運動──以太陽為參照系,地球的自轉週期為一日,地面上的時間日以繼夜地循環及周而復始地變動。地球自轉過程中,在赤道上的線速度是每秒0.465公里,南極點與北極點的自轉線速度是零。以太陽為參照系,地球在自轉同時繞太陽公轉的狀態下,地面上的時間並不是均勻地變化。向太陽的地面上,物體的運動速度較慢(公轉速度減去自轉速度),故而時間過得較快;背太陽的地面上,物體的運動速度較快(公轉速度加上自轉速度),故而時間過得較慢。換句話說,地面上白天的時間比晚上的時間短。雖然,這種時間上的差別微乎其微,但是仍然說明每日之中,時間呈現的變化與運動速度相關。

  其二、地球的公轉運動──以太陽為參照系,地球的公轉週期為一年,地球上的時間以年為週期循環並且周而復始地變化。地球的公轉以橢圓方式運動,公轉的平均速度是每秒29.79公里,地球近日點與遠日點的運動速度不同。由於地球在公轉軌道中不是以均勻的速度運動,所以地球上的時間不是均勻地變化。當地球越靠近日點,運動速度越快因而時間越減慢;而地球越靠遠日點,其現象正好相反。因此,地球上每年由春分、夏至到秋分的半年時間是186天。由秋、分冬至到春分的半年時間是179天。換句話說,地球上春夏季的時間比秋冬季的時間長。由此可見,地球上不同季節的時間有所差別,說明每年之中時間呈現的變化與運動速度相關。

  地球繞太陽的公轉運動由兩重運動所合成:一是公轉軌道的切線方向運動,二是日地之間引力的向心方向運動。因此,以太陽為參照系,公轉運動形成地球上的時間是二維:其中一維時間之箭指向公轉方向,另一維時間之箭指向太陽方向。

  其三、地球繞銀河中心的旋進運動──以銀河中心為參照系,地球伴隨太陽系繞銀河中心旋轉,運動週期為2.5億年,運動速度約為每秒217公里。

  其四、地球在宇宙大膨脹中的運動──現代宇宙學經過天文觀測、數學模型以及物理實驗,得出的結論:宇宙處於大膨脹之中,速度約每秒73公里。

  綜上所述,在宇宙天體之中,地球都處於多重運動的疊加狀態,所以有多種相對的時空狀態。即使地球的各種相對運動速度與光速相比較結果顯得微不足道,但是與運動速度相應的時間變化均有微乎其微的差異。現代科學技術發明的超級精確的原子鐘,可以測量出運動速度導致時間的幽微變化;而古代先民祇憑著直覺觀察及悟覺辨別,卻能夠察覺到時間的幽微變化,這種高深的悟性實在令人驚嘆不已。古人深知,事物在不同空間及不同時間中,所表現的狀態及變化的趨勢不同;因而通過不同的時空組合及與之相應的卦象來判斷及描述事物的狀態及趨勢。這是易經預測所依據的科學原理及展示出來的高深智慧。

  2.六十四卦是時空的組合

  《易經》所儲藏的訊息都在八卦與六十四卦之內。自古有句話:天地萬物入八卦,意指八卦、六十四卦包羅天地萬物的資訊。

  八卦、六十四卦是怎麼生成的?數千年來傳承至今唯一的標準說辭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六十四卦為什麼包羅萬象?自古至今許多論著還是講不清楚。由於種種的疑問未能解開,令八卦、六十四卦長期幽禁在神秘莫測的迷城之中。其中真正的原因,應該是以前研究易經的學者儒生,沒有足夠的科學知識與理論可以解釋這些既存的疑問,只能先求應用與實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成為權宜的做法。難怪古今的儒生學者,對八卦、六十四卦的探索,都著重於實踐應用而輕於理論探討,又或者偏重於哲理解說而忽視於科學論證。由於缺乏科學理論作解釋,則八卦、六十四卦的玄秘迷城始終未能打開,易經的研究與探索就不可能有突破性的發展,也難以走向現代化、科學化及古為今用的道路。

  本文嘗試對八卦、六十四卦的生成及本質作出全新的解讀,希望能達到幾個目的:一則,打開八卦、六十四卦的玄秘迷城,為八卦、六十四卦的應用和實踐提供科學性依據;二則,通過新的解讀,尋找《易經》的研究與發展可行的新路向;三則,期望《易經》智慧與科學思維的融合,對時空科學觀有所新啟示。

  (1)六十四卦的科學結構──

  六十四卦的結構精美,具有科學上的完美特徵。六十四卦是重卦,八卦是單卦。六十四卦中的每個重卦,是由一個空間八卦的單卦與時間八卦的單卦重疊而合成。即是,八個空間卦與八個時間卦的排列組合結果正好是六十四卦。每個卦表達的是立體時空模式,而古代只用平面符號作出表達。

  例如:六十四卦中的乾卦:古人由下而上畫出六條橫線(稱為六陽爻)為圖示,六橫線表示的是六個正方向的維度。坤卦,古人由下而上畫出六條斷線(稱為六陰爻)為圖示,六斷線表示的是六個負方向的維度。用現在科學方式作表達,應採用的是立體座標系:由一個三維均是正方向的空間座標與另個三維均是正方向的時間座標,兩者重疊起來構成的即是乾卦。而由一個三維均是負方向的空間座標與另個三維均是負方向的時間座標,兩者重疊起來所構成的是坤卦。其他組合及所成的卦由此類推。

  對六十四卦的構成,有人以二進制及二分法作解釋:例如,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再分為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等。由於易經原理中祇涉及八卦及六十四卦而不涉及十六卦或三十二卦,所以依二進制或二分法解釋的理據不能成立。還有,六十四卦之中的六爻結構:有人稱,日夜各有六個時辰,是確立六爻的依據;此說法顯然牽強附會。還有人稱,六爻是取天地人三材而兩之,這說法也不具信服力。

  而今,對六十四卦的構成,可以作出科學的解釋:空間是立體的形式因而有八個象限,也稱為八個空間卦;時間也是立體的形式因而也有八個象限,也可稱為八個時間卦。六十四卦即由八個空間卦與八個時間卦所合成。六十四卦之中的六爻結構,即是三維的空間與三維的時間構成六維的時空。以六維的時空模式及概念,理解及解釋六十四卦及六爻的構成,相信這是科學、圓滿的結論。

  宇宙之中,任何事物均處於運動及變易之中。無論是宏觀的天體運動或者微觀的粒子運動都不會例外,因此宏觀宇宙及微觀宇宙都存在時空變化,所以都會表現出六十四種不同的時空模式。

  (2)六十四卦玄秘且奧妙──

  六十四卦充滿玄秘感,卦名、卦辭、爻辭及象辭讀起來刁鑽古怪而令人深感玄秘,再加上文辭表達艱澀難明而更添神秘感。例如:卦名,每個卦均冠上名稱,最簡潔的卦名只用一個字命名,無以再簡。卦名借用自然、世事、人事等現象作示意,簡練地表達卦的主題。卦辭,每個卦均配上辭語,高度概括事物發生及人事利弊。爻辭,每個卦的六爻分別表示事物變化與發展的六個階段,每個爻辭描述事物在六個不同階段所處的狀態。無論在卦辭或爻辭之中,所描述的內容都是有關自然、社會或生活中的細節。古人用這些細節為例,以類比的方式描述事物的變化過程以及不同階段的狀態及利弊。

  由於古今文化的巨大時差,六十四卦之中的辭語、內容及表達方式是幾千年前古老的包裝,在當今人們看來難以理解、感覺玄秘實屬正常。

  六十四卦的奧妙智慧,通過科學思維理解及科學方式解讀,令人明白這是超前的時空科學智慧因而有恍然大悟之感。古代的天地人思維,是將天體、大自然及人納入整體思維的模式,六十四卦是將時間、空間及人事納入綜合思維的模式。古人觀察天象、地象及人象,並提出天道(天體運行規律)、地道(大自然運動規律)及人道(人與社會活動規律)。這三個方面的運行過程,本質上就是時間、空間及人事的變化過程。古人通過對人事所處的時間與空間變動,預測人與事物的變化發展。這即是六十四卦的奧妙智慧所在。

  六十四卦是時間與空間排列組合的六十四種形式,即是事物在運動過程中有六十四種不同的時空模式。事物進入什麼時空模式,決定事物未來所經歷的軌跡及過程。例如:在漂流運動中,漂流者在什麼時間及什麼地點上艇進入河道,將決定漂流者將經歷怎樣的路線,會有什麼遭遇。在同樣時間而不同地點,或者在不同時間而同樣地點進入河道,漂流的路線及經歷必然不同。地球上的任何事物均處於多重的運動之中,其效果類似於事物進入天體運行的宇宙大洪流之中漂流。事物於既定時間及既定地點發生,如同從既定的時空模式進入大洪流中漂流,決定了將會有怎樣的軌跡、過程及結果。六十四卦代表六十四種時空模式,並描述事物在什麼時空模式會有怎樣的歷程及變化,這是六十四卦的奧妙所在,及其應用依據的科學原理。

  本章,以言簡意賅的方式論述陰陽五行及易經的科學本質,旨在印證中華源頭文化是科學的思維、宇宙的智慧,從而使人深深地明白,偉大輝煌的中華文明之光能夠長照不熄的根本原因。源頭文化的科學佐證,不但為中華文化自信提供了最具信服力的依據,而且讓人們對中華文明再創歷史的輝煌充滿信心。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