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273.尋找台灣會館的晚清記憶

  中評社北京4月20日電(作者 汪毅夫)清光緒九年(1883)正月初六日,台灣道劉璈向閩浙總督何璟上了一份《禀籌辦全台鄉會試館、賓興及育嬰、養濟、義倉各事由書》,其文略謂:“查台屬文風日起,每届應鄉試者約八百餘名,應會試者二十餘人”,擬“先提銀一萬五千元,即在省城貢院左近,購建台南、北兩郡試館,北兩郡試館,以爲全台鄉試士子栖息之所。又提銀三千元,函托在京紳友,即在都城購建全台會館,以備台灣會試舉人及供職於京者,藉以居住”。福州台灣會館乃於光緒十年(1884)建成、光緒十一年(1885)投入使用,這有劉璈1884年三月十一日呈報的“支省城購建台南、北兩郡試館,價值工料經費銀一萬一千零九十八兩零。……現已告竣”,以及《台南市志》關於原台灣安平知縣祁徵祥“(光緒十年)移知閩縣。(光緒)十一年鄉試,台灣士子往謁,尚禮下情殷,紆尊至台灣會館回拜”的記録爲证。清光緒十一年(1885),福建鄉試乙酉科舉辦期間,“全台鄉試士子”有了“栖身之處”,其樂融融;參加本届鄉試的台灣士子裏,有許南英、徐德欽、陳日翔、葉懋禧、林鳳藻、謝錫光、林廷儀等7人勝出爲舉人,其喜洋洋也。是呀,會館有了人的活動、人的記憶,便有了人的温度、人一般的鮮活存在(“不管TA是富貴還是貧窮”)。

  現在來説説北京台灣會館的晚清記憶。“光緒甲申仲冬開雕,丙戌季夏畢工”即1884年十一月開始雕刻製版、1886年六月雕版制成的《光緒順天府志》,其《坊巷志》詳記分佈於北京各坊巷的各省、府會館,從中却查無台灣會館。由此似可推知:1884年十一月,擬“購建”的北京台灣會館尚未“購建”或尚未“畢工”。及至1908年,該年印製的《詳細帝京輿圖》圖注部分記有“全台會館:宣武門外後鐵廠胡衕”。同年,台灣進士許南英有詩並注曰:“故土遺黎祖國來,傷心會館紀全台。天公妒爾名無實,一炬三椽付刦灰(全台會館於三月間失火)。”在許南英的記憶裏,全台會館是一個簡陋而有紀念意義的存在。

  從1884年至清代末年,發生了台灣建省(1885)、割台之禍(1895)、罷廢科舉(1905)等重大事件,但歷届會試幾乎都有台灣舉人參加、幾乎都有台灣舉人勝出爲進士:丙戌科(1886)會試有台灣舉人許南英、陳日翔、徐德欽等多人參加,有台灣舉人林啓東、徐德欽、蔡壽星3人勝出爲進士;己醜科(1889)會試有台灣舉人許南英、吕汝修、邱逢甲等多人參加,有台灣舉人邱逢甲勝出爲進士;庚寅恩科(1890)會試有台灣舉人許南英、汪春源、吕賡年等多人參加,有台灣舉人許南英勝出爲進士;壬辰科(1892)會試有台灣舉人陳登元、黄彦鴻、黄宗鼎等多人參加,有台灣舉人陳登元勝出爲進士;甲午恩科(1894)會試有台灣舉人汪春源、陳浚芝、李清琦多人參加,有台灣舉人施之東、李清琦、蕭逢源3人勝出爲進士,另有台灣舉人陳浚芝中爲貢士;乙未科(1895)會試有台灣舉人汪春源、羅秀惠、黄宗鼎等多人參加;戊戌科(1898)會試有台灣舉人汪春源、黄宗鼎、黄彦鴻等多人參加,有台灣舉人黄彦鴻、台灣貢士陳浚芝勝出爲進士,另有台灣舉人汪春源中爲貢士;癸卯科(1903)會試,有台灣貢士汪春源終成進士。邱逢甲《下斜街邸中春曉》透露,他到京參加己醜科(1889)會試並勝出爲進士,乃寓於北京下斜街之某旅舍或某會館。《(北京)漳郡會館録》有陳登元、汪春源、吕賡年的住館記録,可知他們來京參加會試乃寓於北京漳郡會館。那麽,參加會試的其他台灣舉人在京寓於何處?其人是否有北京台灣會館的住館記録、其詩文是否有北京台灣會館的記憶?另外,位於大蔣家胡衕的台灣會館是否也建於晚清?會館往往不僅是試館,晚清的北京台灣會館是否亦“多功能”會館?台灣“供職於京者”是否有人曾在台灣會館“藉以居住?”這些均是應該從會館史角度予以詳解的問題。

  附帶言之,北京市台灣同胞聯誼會及其台灣會館的學術團隊,在盧咸池教授帶領下,於2011年完成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台灣會館與同鄉會》後,近10年來在科舉史、會館史研究方面又是收穫多多,又可以結集出版新的研究報告了。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