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55.兩岸的親情記憶

  中評社北京5月7日電(作者 汪毅夫)2017年2月,我在中評新聞網寫了《二·二八的親情記憶》(收拙著《學術研究與台聯工作》,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17年7月版),講述“兩岸同胞互助友愛的故事”。我講述的故事之一是:“1947年3月8月,北平《世界日報》刊出該報駐台記者薛綏之的《台灣人的悲哀》,該文副題是《當了50年奴隸,如今又没飯吃了》。薛綏之記當年台灣米荒、物價飛漲、失業劇增、學潮頻發和自殺、貪污等社會問題,以及‘台人口中失望論調’等甚詳。薛綏之是山東鄒平人,當時在台北任國文教員,兼任《世界日報》駐台記者,後來是著名的魯迅研究和中國現代文學史專家。薛綏之首次用‘台灣人的悲哀’一語表達大陸同胞對台灣同胞的深切同情。”

  1947年3月24日,薛綏之在山東青島《青聲月刊》上寫《我懷念台灣》,文中記其在台經歷:“筆者於民國三十六年2月19日由北平經天津、上海扺基隆,(同年)12月31日離開基隆,在台灣逗留10(個)月又10天,因爲職業及興趣的關係,各階層的人民接觸得較廣泛,到過的地方也較多,除在彰化、台北兩地住過較長時間外,其餘如基隆、羅東、桃園、新竹、竹東、台中、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等地都到過,名勝如南投、草山、日月潭、阿裏山都曾涉足。在台期間及來青(島)之後,朋友寫信談話,都探詢台灣的情形。我在台期間不長,觀察不周,意見不免‘皮毛’,但這‘皮毛’的意見也有一部廿四史不知從何説起之感。對台灣政治、經濟情形已於在台期間,撰寫通訊,分别寄交北平《世界日報》發表,近又寫一《台灣十月》叙述我在台所見聞,擬在青島《民言報》晚刊發表。”薛綏之在台期間,除擔任台北、彰化的中學教員外,“有三個月在桃園農校兼課,每天下午坐1時火車到台北,夜裏10點再坐火車回桃園”;他不但教國文,“英文、公民、歷史,筆者都曾教過”;除了教職,兼任北平《世界日報》駐台記者、《北方雜誌》駐台特約記者。

  對於台灣、對於台灣人民,薛綏之心中永存一份親情的記憶。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