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42.中國現代民俗學史的福建時期

  中評社北京4月15日電(作者 汪毅夫)作爲學術史,中國現代民俗學史往往要從北京大學,從北大研究所國學門的風俗調查、歌謡徵集和方言研究講起,從北大學術牛人講起。

  1948年,楊堃的《我國民俗學運動史略》正是由此開講。楊堃把“北大時期(1922-1925年)”作爲“民俗學運動的起源”,緊接着是“民俗學運動的全盛期:廣州中大(1928-1930年)”、“民俗學運動的衰微時期:杭州的中國民俗學會(1930-1935年)”。

  楊堃(1901-1998)也是學術牛人。40年後的1988年,另一學術牛人鐘敬文(1903-2002)對楊堃的説法委婉地提出意見。他透過《我與浙江民間文化》(1988)一文告訴我們,他本人以及江紹原、婁子匡、錢南楊是杭州中國民俗學會的創會會員,杭州中國民俗學會的學術成就相當驕人,應該得到的評語絶非“衰微”一語了得。

  吾人於此不免好奇:

  從“北大時期(1922-1925年)”到“廣州中大(1928-1930年)”之間的“1926-1927年”是“蝦米”(什麽)時期呢?北京大學董作賓、沈兼士、林語堂、顧頡剛、容肇祖等學術牛人於此期間“去哪兒”呢?楊堃忽略而鐘敬文也不曾補充提起的時期是否比“衰微時期”更微不足道呢?

  實際上,中國現代民俗學史上有個“福建時期(1926-1927年)”,這是一個相當重要、可以做學位論文的選題的重要時期。

  提起“福建時期”,福建協和大學和厦門大學可以坦然笑對前起的北京大學、後出的廣州中山大學,可以驕傲地笑到花枝亂顫。

  福建協和大學創辦於1916年。1925年前、後,北大陳錫襄、董作賓先後到福建協和大學任教。陳錫襄到校之初就有“把北大的風俗調查會、歌謡研究會、方言調查會、考古學會的計劃熔而爲一,組成大規模的‘閩學會’”之計劃。1924年11月,陳錫襄曾“寫一封長信給尚在北大的沈兼士先生報告此事,所以自那時北京的朋友們便知道我們有這項的計劃”。1925年春,董作賓到校。陳錫襄、董作賓合捐10元,又從國學係借了20元,征得學生50餘人,辦起了“閩學會”。

  據我聞見所及,福建協和大學1926-1927年間的民俗學研究成果主要有:

  1.董作賓:《畲語十八名》,載《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週刊》第二卷,1926年

  2.董作賓:《諸娘的討論》,載《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週刊》第一捲第三號,1927年1月25日

  3.董作賓:《閩謡篇》,載《民間文藝》第二至第七期,1927年

  4.董作賓:《閩俗瑣聞》,載《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週刊》第一捲第二號,1927年11月8日

  5.董作賓:《續閩俗瑣聞》,載《厦門大學集美國專學生會季刊》第一期,1927年

  另據陳錫襄《閩學會經過》(載《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週刊》第一捲第七號,1927年12月13日)報告,福建協和大學1926-1927年間的民俗學研究成果還有:

  1.董作賓:《説畲》、《唐哺和諸娘》、《高湖的一夜》、《福建畲民考略》;

  2.劉鬆青:《福州疍户調查記》;

  3.江鼎伊:《福建歌謡1000首》;

  4.陳錫襄:《閩中倭患考略》、《客家與畲民》、《從福建通誌的列傳和經籍所見到本省各時代各區域的文化狀况》、《閩中宗教考略》。

  福建協和大學外籍教授的相關著述有:

  1.克立鵠:《福建的“山達”》,載《中國文理雜誌》(TheChinaJournalofScienceandArts)第四卷第五期,1926年5月

  2.克立鵠等:《對福建土著的進一步研究》,載《中國文理雜誌》第五卷第二期,1927年2月

  厦門大學創辦於1921年。

  1925年12月,厦門大學設立“厦門大學國學研究院籌備總委員會”。

  1926年,北京大學沈兼士、林語堂、顧頡剛、容肇祖一干人等陸續南下,加盟厦門大學國學研究院:

  沈兼士任厦門大學國學研究院主任

  林語堂任厦門大學國學研究院總秘書

  顧頡剛任厦門大學國學研究院教授

  容肇祖任厦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風俗調查會會員

  魯 迅任厦門大學國學研究院教授

  張星烺任厦門大學國學研究院教授

  孫伏園任厦門大學國學研究院編輯部幹事兼管風俗調查會事項

  黄 堅任厦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陳列部幹事兼襄理,兼管造型部攝影事項

  潘家恂任厦門大學國學研究院英文編輯兼管一切英文函件

  丁山任厦門大學國學研究院編輯

  陳萬裏任厦門大學國學研究院考古學導師兼造型部幹事

  章廷謙任厦門大學國學研究院出版部幹事兼圖書部編輯

  程 憬任厦門大學國學研究院圖書部職員

  厦門大學國學研究院照搬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的學術理念和學術模式,校、係結合,文、理結合,中、外結合,史料整理、田野調查結合,研究所、陳列所結合,教授、研究生結合,以及設立風俗調查會、考古學會、文化古物研究所,等等。

  1926-1927年間,厦門大學國學研究院的民俗學研究成果相當豐碩,其中不乏經典之作、開創之作。

  例如:

  1.顧頡剛的《泉州的土地神》(載《厦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週刊》第一、二期,1927年1月5日、1月12日)記,泉州的土地神廟單祀土地公,廟聯也不是常見的“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而是“天下無雙大老,人間第一正神”,又記其“祀神的混亂”情節並指出:“民衆的信仰本不能適合於我們的理性,我們要解釋它,原只能順了它們演進的歷史去解釋,而不能用了我們的理性去解釋。”顧頡剛的《天後》和容肇祖的《天後》發表於中山大學《民俗週刊》第41、42期合刊(1928年12月),但均作於1927年,屬於厦門大學國學研究院的成果,是中國現代民俗學史上最早的,也最具學術價值的媽祖研究論文。

  2.林語堂的《<平閩十八洞>所載古迹》(載《厦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週刊》第一捲第二期,1927年1月12日)開其端,其後有葉國慶《<平閩十八洞>研究》(燕京大學1931年學位論文)、李亦園《章回小説<平閩十八洞>的民族學研究》(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6期,1994年),由此形成瞭高學術水準的研究系列。

  3.張星烺的《泉州訪古記》(載《史學與地學》第4期,1928年10月1日)、《中世紀之泉州》(載《厦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週刊》第一捲第一期,1927年1月5日),陳萬裏《閩南遊記》(收《泉州第一次遊記》、《泉州第二次遊記》、《泉州第三次遊記》和《旅厦雜記》,上海開明書店1930年版)、顧頡剛的《泉州的土地神》和《天後》,容肇祖的《天後》,戴密微、艾鍔風的《刺桐雙塔》(TheTwinPagodasofZayton)、艾鍔風的《福建閩南的兩座方形古塔》和《刺桐的花崗岩石碑斷片》(ZaytonsheGranitbruechen)是厦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開創“泉州學”研究的奠基之作。

  在厦門大學國學研究院的學術隊伍裏,林惠祥是厦門大學歷史社會學係第一届第一名,也是該係該届僅有的一名畢業生,是厦門大學畢業證書第一號的獲得者。當年,他申報的課題是《閩南的下等宗教》。林惠祥後來是著名文化人類學家,曾任中研院蔡元培院長的學術秘書;程憬曾任胡適的秘書,後來有《夏民族考》(1930)、《中國的羿與希臘的赫克利斯》(1936)、《古蜀的洪水傳説與中原的洪水神話》(1943)、《山海經考》(1943)、《后羿與赫克利斯的比較》(1943)、《古代神話中的天、地及崑崙山》(1944)等學術著作。

  在中國民俗學史上的福建時期,福建協和大學同厦門大學還有合作的計劃,1927年1月,顧頡剛、容肇祖、潘家恂到福州,1927年2月,陳錫襄、鄭賓於到厦門,兩校商定了合作推動民俗研究的計劃。

  福建協和大學(現名福建師範大學)是我的母校,厦門大學則是我兼任了20年教職的學校。在中國民俗學史上,福建協和大學和厦門大學曾經風流一時,這令我頗感高興!

  附帶言之,本文是2014年9月17日我在台南成功大學的演講大意,我在演講時説了“這是一個可以做學位論文選題的重要時期”。成功大學特聘教授陳益源的博士生李姿瑩聽講後,在陳益源教授的精心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中國民俗學福建時期研究》,令我讀而深爲感佩。李姿瑩博士現已入職閩南師範大學,並同該校畢業的一位帥哥結了婚,兩岸學者、師生、學生之間的因緣多麽美好可貴!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