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淺談政論節目對台灣政治生態的影響

  台灣政論節目近年來,台灣社會泛政治化,民粹横行,政治衝突不斷,經濟逐漸下滑,形成了一系列台灣特有的政治現象,數量繁多的政論節目就是台灣社會泛政治化的體現。這些政論節目,加深了台灣的政治對立,激化了政治矛盾,加劇了台灣政治中的民粹主義現象,在台灣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對台灣政論節目進行分析,很有必要。

  一、台灣政論節目簡介

  台灣政論節目的主要模式是圍遶着一定時事政治話題,一個或者兩個主持人邀請若干位嘉賓來進行討論。這些嘉賓的來源比較廣泛,一般而言可以分爲三種人:一是專業媒體人,二是國民黨、民進黨和其他政黨的成員,三是專業學者和公共知識分子。政論節目往往有自己的特定政治立場,主持人和嘉賓的討論看似十分激烈,但討論的主題經過事前設計,其實質目的是宣傳自己陣營的政治主張,并且對對手陣營實行政治攻擊,這些政治節目的討論水平較低,雙方“自説自話”、“鷄同鴨講”的現象非常普遍。以下爲台灣主要政論節目列表:

  由於台灣政論節目並没有禁止政客成爲來賓,因此台灣政論節目往往成爲政黨成員宣傳本黨政治主張的表演舞台。不僅如此,台灣政論節目主持人絲毫不掩蓋自己的政治傾向,在其他國家的政論節目中很難看到這一點,如中天電視台名嘴黄智賢就旗幟鮮明地反對台獨龢民進黨勢力,并且爲此同其緑營兄長和其他家人關係不佳。在一次黄智賢主持的政論節目中,黄公開向另外一位政論節目主持人彭文正發出辯論挑戰,火藥味十足。在這種社會氛圍下,政論節目都成爲藍緑兩大陣營的博弈舞台,致使台灣政治鬥争呈現出泛社會化的特點。

  台灣政論雖大多以“社會公器”角色自詡,以“理性中道”、“真愛台灣”爲標榜。這是因爲媒體掌握在資本家手中,而不同派系的資本家的政治傾向互异,有的親藍有的親緑,有的敵視大陸,有的則對大陸友善,這就導致了政論節目具有鮮明的政治立場。從整體來看,由於國民黨一黨專政體制的終結,很多威權時代的政治弊端和政治冤案被暴露於衆,這令政治氛圍大大不利於國民黨,因此,台灣整體輿論歡迎並不利於國民黨,尤其是在大選期間,台灣主流媒體對藍營候選人較不友善,如在台灣2016“總統”大選期間,台灣地區領導人副候選人王如玄的“軍宅案”持續發酵,島内各大政論節目予以鋪天蓋地的批判,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樣有炒房嫌疑的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雖然也有“宇昌案”等弊案纏身,但遠没有造成轟動效應。

  二、台灣政論節目背後的政治鬥争

  台灣政論節目,根據其背後媒體的政治傾向而分爲親藍、親緑兩類。而其政治傾向,同其背後的媒體的政治傾向息息相關。一般認爲,TVBS電視台、中天電視台、東森電視台等電視台親藍營,而自由時報、民間全民電視公司(簡稱民視)、三立電視台、玉山午報等媒體親緑營,這是由於在資本主義體制下,不同的媒體由於控制在不同的資本家手中,資本家的政治傾向决定了媒體的政治傾向。例如,民視董事長郭倍宏就是一名激進的台獨分子,因此其掌握的電視台民視台則體現了鮮明的台獨色彩。因此,台灣政論節目的中立性顯然是不足的。

  在這種條件下,以民進黨爲代表的緑營勢力和各種台獨勢力,利用掌握的新聞媒體,逼迫國民黨交出傳統的輿論陣地。雖然此舉在一定方面有益於台灣社會的政治多元化,但在另一方面,媒體却受到了民進黨陣營的影響,不少媒體暗地裏爲民進黨撑腰,甚至成爲“台獨”鼓吹者。國民黨一黨威權統治造成了不少黨外知識分子開始投入民進黨的懷抱,在政論節目裏大肆抨擊國民黨,這也造成了台灣政論節目成爲兩黨政治鬥争的戰場。

  在島内經濟發展後勁乏力,各式社會議題不斷發酵,矛盾層出不窮之際,緑營從中見縫插針、煽風點火。作爲台灣當局主政者的國民黨成爲民意不滿的焦點,以及島内輿論批判矛頭的標的。在島内激烈的媒體競争環境之下,“打馬反台當局”儼然成爲台灣媒體有效提昇收視率及閲讀率的共通手段。這種現象在台灣學生“反服貿”運動以後表現得更爲突出。而在2015年底“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大敗之後,泛藍陣營迷漫着濃厚的失敗主義,藍營名嘴在島内媒體政論節目中,戰力急速下滑,被緑營名嘴“壓着打”。另外,緑營媒體意識形態濃厚,政治傾向較爲明顯,挺緑反藍十分鮮明,并且不時以監督爲名,行偷渡價值取向之實,營造“全民抗馬”的輿論環境。長此以往,無疑會給外界形成台灣整體輿論環境對藍營不友善的印象。

  台灣政論節目的非中立性,導致了台灣政壇扭曲的政黨掌控媒體的現象。在民進黨爲首的黨外勢力的步步進逼下,國民黨不斷放棄輿論陣地。而反對勢力集結的民進黨社會根基弱,缺乏資源,因此掌控媒體就成了他們擴張權力的必然選擇。例如陳水扁當政期間就曾動用行政權力與資源對藍營媒體進行整肅,2004年6月,撤换擁有“官股”背景的台灣華視負責人,而安插挺緑人士進駐;2005年10月,以擁有“外資”爲由,威脅撤銷 TVBS牌照等行動,都體現了政黨爲了介入民間媒體運作。而與此相反的是,國民黨受到民間輿論的攻擊,被操作爲“權貴黨”,導致其在政治上極爲被動,因此國民黨所控制的媒體,如中國廣播公司、欣裕台等媒體,陸續被民進黨炒作爲所謂“不當黨産”而被民進黨當局勒令收回,如此則更加降低了國民黨和其政治盟友對島内政治生態的影響力。

  三、政論節目對兩岸關係的消極意義

  衆所周知,兩岸關係的好壞,對台灣政壇具有密切的影響。台灣政論節目對兩岸關係也有着較爲深刻的影響。政論節目中的親緑名嘴操縱輿論,散播敵視大陸的情緒,對兩岸關係造成了極爲負面的影響,例如,2015年,在海峽兩岸共同紀念抗日戰争的條件下,國民黨前主席連戰率領代表團訪問大陸,參與慶祝活動及閲兵典禮。這本是一件共襄盛舉的好事,但是在台灣民粹主義氛圍下,台灣各大政論節目共同抨擊連戰,甚至有人主張開除其國民黨黨籍,在媒體的推動下,台灣各政治人物包括馬英九、朱立倫等國民黨人都紛紛出來譴責連戰。然而,國民黨此舉並没有導致其支持率上昇。又如蔡英文上台後所進行的年金改革,也是部分政治名嘴在電視台抹黑軍公教團體,造成了民粹主義氛圍,直接引發了軍公教群體的方案。

  台灣媒體充分發揮了炒作議題的能力,大肆抹黑中國大陸,令部分台灣民衆對大陸産生惡感。例如名嘴彭文正、李晶玉夫婦開設的“政晶看民視”節目,就以嘲諷、批評乃至侮辱大陸爲節目主要内容,邀請大陸流亡民運分子袁紅冰、曹長青等人,攻擊國民黨的兩岸政策,阻撓正常的兩岸交流,抹黑、攻擊大陸,威脅、恐嚇台灣民衆。不僅如此,他們還配合“台獨”人士的叫囂,進行“去中國化”宣傳,甚至在一次節目中將成語“古今中外”改名爲“古今台外”,令人哭笑不得。諸如此類的政治節目使得台灣民衆無法正確認識中國大陸的崛起,無法理性思考兩岸關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陸的兩岸政策,在一部分台灣民衆中間被歪曲、誤解,更惡化了大陸民衆對台灣的感情,惡化了兩岸關係。

  四、小結

  台灣政論節目是台灣政治生態中的特殊現象,政論節目主持人都有一定的政治立場,其背後是支持不同陣營的資本家勢力,因此其中立性嚴重不足,難以真正提昇台灣民衆的政治素養。政論節目濫殤背後的直接原因是台灣社會的泛政治化,體現了台灣政治的不成熟,它並不能達到監督政治的目的,反而惡化了台灣政治中的民粹傾向和政黨惡鬥,對台灣經濟、社會發展的停滯起到了一定催化作用。

  從台灣政論節目的現狀可以看出,資本主義體制下所謂“言論自由”不過是資本家操縱以獲取利益的工具,面對被資本家所壟斷的社會媒體,人民大衆處在被動接受的地位,從表面上看,台灣的政治言論較爲多元,實際上受到無形的控制,政論節目淪爲藍緑政治勢力惡鬥的戰場,無法真正維護台灣民衆的根本利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