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未來時期傳承與創新兩岸文化交流

  一、當前,兩岸大交流、大聯絡的大格局業已形成,更加突出文化領域、三中一青階層和重點發展區域交流。

  今天,兩岸交流越來越頻密,兩岸合作越來越廣泛,同胞親情越來越深厚,同胞心靈越來越契合,兩岸大交流、大聯絡的大格局業已形成。截止2018年底,兩岸人員往來1.35億人次,其中台灣同胞來大陸超過1億人次;2018年,兩岸貿易額規模達到2262.5億美元;截止2019年7月,大陸批準台商投資項目超過11萬個,實際使用台資累計超過690億美元。我們貫徹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推出惠台利民政策,爲廣大台胞來大陸生活、工作、學習、創業提供同等待遇,讓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促進了兩岸融合發展和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一)各領域大交流,文化交流是重點

  深化合作交流是消除兩岸長期隔絶帶來的誤解、增進兩岸人民情感的有效方式,幾十年來的交流合作已經爲此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無論島内政黨政治如何輪替,對台工作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持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注重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領域的交流,特别是兩岸文化交流,集中在兩岸民俗文化、尋根尋祖、共享史料共寫史書等專題交流,不斷鞏固深化兩岸文化交流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和積極進展,不斷開創兩岸文化交流的新局面。

  (二)各階層大聯絡,“三中一青”是重點

  對台工作思路着重從“走出去”轉爲“請進來”,重視“一代一綫(青年一代、基層一綫)”、“三中一青”,主動争取台灣民心,敞開大門讓台灣民衆到大陸就業生活,以親身參與大陸的經濟社會建設,並直接受益,通過青年學生夏令營、實習訓練營、社區里長交流等經濟、社會及文化的“融合發展”,讓台灣各階層民衆親身感受大陸的發展機遇,來拉近彼此的心靈距離,最終實現祖國完全統一。

  二、發展大格局,第一家園、大灣區是重點

  兩岸交流,閩台五緣相通,福建一直走在前面。用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代表團參加審議時的話説,努力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在此基礎上,可以率先實現金門、馬祖同福建沿海地區通水、通電、通氣、通橋。“第一家園”,是台灣同胞融入大陸社會生活和就業創業的首選區、實現兩岸共同發展的大特區、促進兩岸心靈契合的樞紐區。

  目前,粤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强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建設粤港澳大灣區,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正在起步的粤港澳大灣區生産總值已逾10萬億元人民幣,是台灣經濟總量的兩倍多。上世紀80年代,製造業台商就前赴後繼地前往珠三角投資設廠,這裏迄今仍是大陸台商匯聚規模數一數二的重鎮。近年來,台灣金融、技術研發、服務業乃至於餐飲業資金與人才也持續向深圳、廣州匯集。台企具備融入大灣區的良好基礎,面臨惠台措施與大灣區建設雙重機遇,大灣區建設爲台企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和舞台。台商台胞們能够在實現自身更好發展中共享祖國繁榮富强的偉大榮光,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

  三、未來時期兩岸文化交流的機遇與挑戰

  (一)未來時期,大陸在兩岸關係中佔有不可逆轉的壓倒性的全面優勢,更加有利於推動兩岸文化交流。

  我國進入經濟建設時期以來,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我國國内生産總值由3679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82.7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5%,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我國國内生産總值占世界生産總值的比重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8%上昇到15.2%,多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我國已經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外匯儲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國人民在富起來、强起來的征程上邁出了决定性的步伐。應該看到,中國大陸綜合國力持續上昇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中國大陸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越來越離不開中國;中國大陸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營造有利於中國大陸與世界發展的環境。國家興旺,文化必然興盛。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蓬勃生機和實現中國夢的光明前景,爲兩岸文化交流的積澱、傳承與創新、發展迎來了黄金期。

  台灣經濟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以出口爲導向,開始大力發展,利用廉價勞動力大力發展加工工業。1963年,台灣工業生産年均增長18%以上,經濟快速爬坡,成爲當時跟香港,新加坡,韓國齊名的亞洲四小龍經濟體。經過30年的發展,在1991年,台灣省GDP超過1800億美元,而當時的大陸才4000億美元,台灣省不光在大陸省内遥遥領先,而且直接占比大陸GDP超過45%,而且此後這個水平一直保持到1994年台灣經濟最高峰時占比大陸經濟45%以上。但是從1995年開始,大陸經濟開始大踏步發展,而台灣省經濟開始緩慢發展,而爲此占比不斷下滑。台灣GDP,在中國大陸省市排名中,已落居第10位。2017年,福建省GDP總量達到32298億元,台灣2017年GDP是39072億元人民幣,按照福建省過去的GDP增速水平,預計將在2020年GDP超台灣。大陸綜合實力對台灣不可逆轉的壓倒性全面優勢將持續强化,經濟基礎决定上層建築,大陸將更有實力、更有底氣、更有信心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基礎更加堅實,條件更加充實。但是,也要理性看到,從相互隔閡到心靈契合,非一蹴而就,需要方法、需要耐心。

  (二)未來時期,兩岸統“獨”對抗不斷深化、復雜化,搆成兩岸文化交流的嚴峻挑戰。

  1.蔡英文極盡立法、行政資源,在島内全面强化“事實台獨”。蔡英文爲了保住“台獨”政權,不擇手段地利用立法、行政資源,推動“民主拒中”、“經濟脱中”、“外交抗中”、“文教去中”等“鎖台政策”,妄圖切斷兩岸聯結,阻撓兩岸交流,不斷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基礎。

  在島内社會氛圍裏,進入選舉期,蔡當局把“抗中保台”作爲今年的選舉主軸,營造島内“反中拒統”民意,强化“事實台獨”基礎;推動修法,降低“修憲”及“公投”門檻,爲“法理台獨”鋪路;剥奪黨産,試圖把國民黨斬草除根,一勞永逸;公然推出“去中課綱”,謀求“文化台獨”昇級版;絞盡腦汁拓展國際參與,衝撞“一中”框架,凸顯“台灣主權獨立”;與“三股勢力”、“藏獨”、“港獨”、“法輪功”、“民運”等多“毒”合流,衝擊祖國大陸社會穩定。

  在兩岸交流上,民進黨當局打着“安全牌”的旗號,全力迎合國際反華勢力需要,把選舉變成了對政權公器的恣意妄爲、對對手政黨的全面壓制、對兩岸交流的全面封堵、對統派力量的全面剿殺。大肆遏制兩岸交流、禁止縣市長參加海峽論壇、對擔任大陸社區主任助理的台灣民衆進行恫嚇懲處、將大陸農産品采購列爲“搜報”重點、嚴審陸資赴台投資。台當局在島内以反制“假消息”爲名,策動“反對紅色媒體”運動,打壓統派言論和力量,抹紅抹黑從事兩岸交流人士,逼迫企業界配合美對華貿易戰要求。

  在兩岸關係上,污衊大陸對台開展“外交打壓、軍事威脅、經濟滲透”,將大陸完全視爲“敵國”,對台灣社會灌輸“敵情意識”,復活“匪諜就在身邊”的肅殺氛圍,不惜製造“緑色恐怖”。在此背景下,努力構建所謂“國安防護網”,包括修訂“國安五法”,加强對離退公職人員赴大陸管制,改造權力結構,設置對兩岸談判協議的超高門檻,叫囂推動“中共代理人”修法等等。全力製造所謂“國安危機”、“寒蟬效應”龢民進黨“守護台灣”的假象。

  2.未來時期,兩岸意識形態對立的强化,搆成兩岸文化交流的嚴峻挑戰。

  自1996年以來,台灣地區經歷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四任領導人,在“台獨”分子的操弄下,台灣民衆的身份與“國家認同”已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爲瞭解台灣民衆最新動向,《聯合報》於3月14日推出“二十年民主路台灣向前行”專題調查。調查觀察近20年來民衆對“國家認同”的意向變化,自認是台灣人的比率從1996年調查的44%、2006年調查的55%,攀昇到本次調查的73%,創近20年來調查新高。民調同時顯示,自認是“台灣人”的比例爲73%;自認是“中國人”的比例爲11%;認爲自己是“台灣人”同時也是“中國人”的占10%。此外,19%的人支持盡快“獨立”,17%的人期待維持現狀然後“獨立”(緩獨),4%的人希望盡快統一(急統),8%的人傾向維持現狀繼而統一(緩統),46%的人主張永遠維持現狀。“台灣人國族認同”,聯合報2016年3月14日。

  但是,2018年“九合一”選舉後,國民黨一舉翻盤,表明民進黨意識形態“掛帥”的執政讓台灣民衆看不到出路,堅持“九二共識”更加務實地面對兩岸關係的台灣政治人物受到台灣民衆的歡迎,台灣社會呈現出了一個統昇獨降的變化,這是島内政情龢民情的重要變化。但是最近幾個月以來,兩岸關係持續動盪。民進黨當局爲了選舉利益,拒不承認“九二共識”,肆意挑釁兩岸關係,持續污名化“一國兩制”,特别是利用香港的“反修例”事件,勾結美國等外部勢力,導致台灣民意出現了一些不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變化,這將搆成未來時期兩岸文化交流的嚴峻挑戰。

  四、未來時期,積極推動以“一個中國”認同爲目標,傳承與創新兩岸文化交流

  習總書記要求,要加强兩岸交流合作,加大文化交流力度,把工作做到廣大台灣同胞的心裏,增進台灣同胞對民族、對國家的認知和感情。兩岸同胞血脈相連,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不容否認,兩岸歷史文化聯結不可分割。未來時期,我們應積極推動以“一個中國”認同爲目標,傳承與創新兩岸文化交流。

  (一)傳承兩岸文化交流,深化“一個中國”認同,增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中華文化在台灣根深蒂固、枝繁葉茂、影響深遠,體現在台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台灣文化的根是中華文化,台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中華文化更是維係兩岸同胞民族感情的精神紐帶。兩岸中華兒女應當不斷提昇文化認同,促進心靈契合,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行徑,維護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同傳承弘揚中華文化,携手同心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以傳承兩岸共有文化、中華文化交流爲紐帶,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交流形式。不斷在傳承兩岸文化交流基礎之上,深化“一個中國”認同,增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二)索新的文化交流形式,促進交流互鑒

  持續擴大領域。專業不僅僅是技術交流,也是文化交流的橋樑。不斷在新興領域和行業,推動兩岸的專業交流,共論行業發展,共體兩岸實情,特别是兩岸年輕人熱衷的體育、電競領域。創造新的交流形式。以開展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韵味的“節會”活動、聯誼活動爲依託,主動邀請台灣各界人士的參與融合,不斷加强與台灣上層人士、商界名人、知名專家學者的溝通聯絡,促進經貿、文化、科技等多領域的合作交流,共同搭建台灣與内陸地區相互交流的新平台。充分利用現實的交流資源。延伸交流的觸角。以親情、鄉情、友情爲紐帶,廣交朋友,深交朋友,積極開展内陸地區與台灣廣泛的文化、教育、科技、旅遊、醫藥、衛生、體育等領域的雙向交流,力求取得多層次的交流實效。同時,注重在各領域内真正做出兩岸交流品牌。

  (三)拓展新的文化交流領地,親身感受大陸發展速度與質量

  改革開放以來,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發展,特别是福建、廣東、上海、江蘇等沿海省市對台工作成效顯著,不僅人員往來大幅增加,而且對台招商引資也取得歷史性突破,成爲對台工作的一片“高地”。與沿海省市相比,我國廣袤的中西部内陸地區對台工作也藴含着巨大的潜力。主要有:一是近年來兩岸經濟社會互動式交往已逐步由沿海向内陸縱深拓展,廣大内陸地區正成爲包括台商界和政界人士在内的台灣民衆探索尋訪的“熱土”。二是隨着台資投向逐步從沿海向内陸地區發展,由此形成的“西進浪潮”使台灣與内陸地區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交流融合日益加强。三是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和壯美秀麗的自然山川,已愈來愈多地吸引台灣各界人士前來探訪觀光,進而進一步加强台灣與内地的相互交流融合。因此,拓展新的文化交流領地,親身感受大陸發展速度與質量。

  (四)拓寬交流渠道,打造共建共創、互利互贏的對台交流工作新平台

  目前,在大陸經商的台商超過100多萬人,如果再加上他們的眷屬,以及在大陸求學的學生,來自台灣的民衆可達200萬人左右,同時,兩岸婚姻以每年近2000人的速度遞增,這其中不少涉台關係人與廣大内陸地區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依託内陸台胞、台屬聯誼組織的平台作用,加强廣泛的人際交流,切實幫助他們排憂解困,做好他們的宣傳引導工作,將會産生“滚雪球”般的累積效應。發揮台辦、台盟、台聯、台協等涉台部門的優勢,定期邀請台商、台胞、台屬、台生以座談會、聯誼會等形式,開展有關政策、法規以及管理、服務等方面的信息互動交流,增加瞭解,加强溝通,增進互信,體現涉台部門“廣泛聯繫、重點協調、加强服務、獻計獻策”的工作原則。抓住雙向互動的契機。以兩岸直航包機和開放觀光旅遊爲依託,以學術交流、經貿考察、合作洽談爲載體,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對口交流方式,將經貿、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變被動爲主動,變單向爲雙向,積極尋求新的結合點深入島内開拓發展。

  (五)與時俱進、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台灣民衆宣傳黨和國家的對台工作方針政策及重大戰略

  通過實地參訪、廣播、電視、網絡、聲像等現代化傳媒工具,宣傳黨的對台方針政策,宣傳大陸“一帶一路”、“粤港澳大灣區”、“雄安新區”等舉世矚目的大項目。利用社區管理優勢,以台胞及眷屬聚集地爲重點,以台胞喜聞樂見的方式爲載體,開展好涉台宣傳進社區活動,實實在在地體現正面宣傳教育效果。多爲台灣同胞辦實事、辦好事,熱情爲來内陸地區探親訪友、觀光旅遊、考察訪問的台灣同胞排憂解難,提供各種便利周到的服務,使台胞台屬親身體驗到内陸地區濃郁的鄉情、親情和友情,以無聲的行動體現我們的包容和熱情。與時俱進地關注台灣民衆積極參與的大陸媒體平台,積極展現内陸地區的風土人情和新姿新貌。精心策劃,周密部署,主動邀請台灣媒體到内陸地區采訪報導、拍攝專題片,並通過台灣主流媒體的集中宣傳展示,進一步加深内陸地區與台灣的相互瞭解和友誼。



  羅陽,重慶兩岸經濟研究所研究人員。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