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遠逝的古鎮

  贛南信豐安西圩是我魂牽夢繞的故鄉。

  安西圩與嘉定、古陂、大塘埠並列爲信豐的四大圩鎮,也是信豐桃江河東片的主要集鎮。

  在我的記憶裏,每月二、五、八逢圩日,除本鄉本土的老表,東至金盆山,南邊龍州、隘高,西到柳塘、小江,北達古陂、新田,甚至於縣城嘉定的四鄉八鄰,都挑籮提筺,騎車馱架滿載着自己的特産前來交易,人流攢動,熙熙攘攘,中午高峰時,水泄不通。

  每年正月初八還有個開圩儀式,開圩是春節過後一年初始逢圩的重要日子(正月的初二、初五不逢圩),勞作了一年的老表,有無買賣都得來討個彩頭湊個熱鬧,這個圩日交易是次要的,更多的是拜年、聚會和祝福,每條水都有幾個大屋場組織的龍燈,馬燈,獅頭隊敲鑼打鼓,放着鞭砲,吹吹打打,穿梭於圩鎮的大街小巷之中作揖祝福,趕上場子還要舞上一番。

  安西圩位於縣城東南29千米,崇墩河、上逕河匯合於西北角,屬舟形河谷地。

  上逕河,也稱上堡河,發源於和連山將軍寨西麓,和連山那時還是片未開發的原始森林,這裏的老獅噴水(瀑布)至今仍是安西一景;上逕河由東南向西北流至安西圩,穿過圩的中心,把圩分成三部分,成丁字形,像舊時推礱的礱鈎,上逕河沿着丁字形一横的下方流過後,在丁字形帶鈎處拐彎再横腰穿過一竪,夾着下堡街奔流而去。

  上逕河河面寬闊,最寬處可達百米,最窄處也在一二十米,靠上逕河的中堡街打鐵巷臨河的房子,都架有一個高高的支架,俗稱吊脚樓,在河邊排成一排;吊脚樓的居民取水是用一吊桶直接甩到河裏提上來,每天早上取水的人們在吊脚樓的樓橋上也是排成一排,形成安西圩一道獨特的景觀。

  崇墩河,又稱東坑河,發源於東坑與虎山交界的老芫山,流經信豐最大、保存最爲完整的客家村落崇墩,故名崇墩河。因在馬古山灣築了一個攔河壩,下游河面雖然寬闊但水流明顯見小,在安西圩背(丁字形的一横上方)中、下堡街背後穿過;又因地勢的原因,到達圩口大屋灣時,地勢陡降,形成一個跌坎,進入安西圩後,河床峭窄,布滿了嶙岩怪石,最寬處還不到20米,水流湍急;所以靠河邊的建築都壘有一道高達十幾米的石灰磚墻,遠遠望去,房子就象建在城堡上,河對岸又是大屋灣村一排排密匝匝的樹林和毛竹,這是安西圩的另一道景觀。

  上逕河、崇墩河在安西圩匯合後,隨流量的增大和流速的加快,向北直下。在蓮豐的河角子和窑崗河融入後匯合成安西河,流經坪石,於龍虎口注入桃江。

  榕樹、騎樓和沙壩是往日安西圩的三大顯著特徵。

  榕樹在我們贛南隨處可見,但樹形奇特有點歷史的古榕也屬稀罕。安西圩這種古榕也只有四棵。

  從縣城到安西,沿着信安公路,越過石門逕的山峰,彎過蓮豐河角子,便是個平平坦坦的小盆地,一條平行於安西河長約兩公里的筆直筆直的公路直達安西圩,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崇墩河邊中山公園一株高大的榕樹。

  中山公園説是公園,實際就是一塊坪地,是公社開大會、放電影、重大聚會及周邊生産隊曬谷子的重要場所。據説當年爲紀念中山先生是要立公園的,最早還有個戲台,不知爲何,現在只留下這麽一個地名和一個牌樓。

  從中山公園榕樹邊的木橋越過崇墩河,往右進入安西圩的下堡街,左邊是信豐桃江河東片規模最大的完全小學安西小學。安西小學原是座文昌宫,南鄰崇墩河,古木參天,風景秀麗,與中山公園相向,水環樹蔭,是傳道授業辦學的風水寶地,安西的所有人才都是從這裏走出來的。

  進了安西圩,街道兩旁便是一棟一棟的騎樓了,這騎樓是南方尤其是客家區域集鎮的典型建築。傳統的集鎮居民基本上都是商户,所謂騎樓,就是建築物一樓臨近街道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則爲二樓的樓層,猶如二樓“騎”在一樓之上,故稱爲“騎樓”。騎樓一般一樓用於經商,二樓以上爲住宅。

  騎樓的每家每户基本上都有一個店號,諸如“泰生堂”“萬順號”“永昌號”之類,有的直接就是老闆的人名,這些店號大部是鎦金的牌匾,掛在騎樓臨街的中央或廊檐下的正門上方,少量的騎樓臨街一面砌的是磚墻,招牌就直接鎸刻在墻上;人們從招牌上大致知道店家的規模和經營範圍,如泰生堂藥鋪、萬順號南貨烤煙、永昌號雜貨,所以人們稱店家也是以店號爲記。

  解放後,店家們參加公私合營吃了商品糧(安西人管這叫“上面糧”,意爲上面撥的糧),還保留店鋪,大部分的騎樓則成了地道的民居,但牌匾還在。這些不做生意的騎樓居民,絶大部份都不是本地人,盡管我們這也是客家聚集區,但圩上的居民又以外地客屬爲多,而且還都有幫係,廣東興寧、梅縣以手藝人爲多,木工、泥瓦、建築、染布、縫紉、金銀手飾及銅器;福建上杭、永定的經營以南北雜貨;本省臨江(樟樹)人從事藥業,而南康人則大多是竹編篾匠;本地人以餐飲爲主,另外還有少量潮汕及北方人。

  文革“破四舊、立四新”時,騎樓牌匾的主人惶惶不可終日,牌匾成了罪證,有的摘下藏了起來,有的用泥巴把招牌糊了,有的表現比較革命的乾脆當衆砸了或點火燒了。當年曾火紅一時,氣勢不凡帶着明顯時代印記的牌匾,如今幾乎消失,風光不再。那些騎樓也年久失修,失去了往日的功能,在圩鎮改造過程中銷聲匿迹了。

  消失的還有與騎樓相匹配的街道。舊時,安西圩街道的街面都是鵝卵石鋪就而且用石灰漿抹平,特有一種韵味,尤其是到了夏日的夜晚,孩子們都穿着高趿(木屐),在街上奔跑,那高趿敲在石板上聲音格外清脆,甚至可以説是悦耳。街面兩旁的排水溝用石磚砌得齊齊整整,我們管它叫溝坑,户户相連,街街相通,大雨一下,街道水及瓦檐水一匯,它就象一條小河,嘩嘩啦啦地匯到圩上的兩條河裏,只要不是暴雨,我們都會淘氣地用雜物在溝坑裏攔壩,有時竟然會發現小魚在溝坑裏游弋。

  安西圩上逕河、崇墩河的激流冲出了仙人潭和礱鈎潭。上堡的仙人潭水深,漩渦中深不見底,下堡的礱鈎潭大,湍流中較爲平緩,兩個潭的四周形成大小不一的沙灘,我們稱之爲沙壩,沙壩上分别有兩座木橋連接三堡。

  這幾個沙壩中,上堡沙壩地處圩中央顯得最爲熱鬧,每逢圩日,我們聚在沙壩上,遠遠望着上逕河漂流而下的竹排和木排,駛入仙人潭;撑排佬們唱着山歌打着吆喝,就象點點飛舟搏風擊浪,那飄逸和瀟灑足以讓我們這些充滿想象的小孩疑神疑仙頂禮膜拜。

  後來,人民公社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在上逕修了一座水庫,河水一下子乾涸了許多,竹排和木排是放不了啦,和連山的竹木改成汽車運了,那運竹木的車都叫“汽車團”。這沙壩却越來越大,但缺了河水的冲刷,少了先前的那種玲瓏剔透,布滿了淤泥。再後來,人們戰天鬥地,在丁字形的一横的前頭,築起了一條大壩,河水改道了,在馬井直接匯入崇墩河,並利用圩口大屋灣地勢陡降形成的跌坎落差,又築壩修建了一座水輪泵,用於碾米、發電。水輪泵建成後還敲鑼打鼓發喜報隆重地紀念了一番,説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小水電。

  穿圩而過的上逕河,河床慢慢乾涸被填了,人們在這上頭蓋起了新的房屋和市場。過了没多久,在一場水灾過後,水輪泵徹底垮塌了,留了幾個孤零零的墩子。

  如今圩場擴大了許多,但怎麽看,似乎缺了點什麽,這就是水的漣漪,水的靈氣。

  2013年夏於北京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